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關於崔如琢的拍場億元天價頻出,近幾年市場時有爭論與非議,這個其實也正常。

在世畫家成交價能突破億元大關,而且還在短短几年內出現11幅,絕對堪稱市場奇蹟了!已經超過了許多近現代繪畫大師的市場表現,崔如琢已經成為一個畫壇現象,甚至引起藝術圈外的媒體關注。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2018胡潤藝術榜》榜單,74歲的國畫家崔如琢連續四年位居胡潤藝術榜榜首

崔如琢總是把民族自信,傳統的迴歸放在首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畫尤其如此。他認為,中國的繪畫藝術可以同西方平起平坐,通過交流,中國畫可以讓西方瞭解接受,當代的中國畫大師並不比西方的當代大師差。西方的繪畫大師能拍1億美金?中國為什麼不能?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看崔如琢作畫有感—繼往開來一大家》

環顧當代畫壇,無論是崔如琢的山水畫還是花鳥畫,都堪稱翹楚,放在美術史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崔如琢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的繪畫有古代傳統,有近代師承,有個人獨創,我稱之為“三有”。在繼承傳統上他廣師前人,從宋代的董源、郭熙,元代的吳鎮,明代的沈周、徐渭,到清代的八大、漸江、石濤,再到近代的大師吳昌碩、潘天壽、傅抱石、李苦禪,崔如琢都有臨習,從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上述古今大師名家的痕跡。他16歲時畫的一幅小品《蘭石圖》,筆墨老辣,顯現出他對傳統繼承的深度。2016年保利香港春拍中的畫於2006年的十二幅鏡心山水畫,畫幅很小,只有1.5平尺大小,但筆墨精深,構圖講究,設色古雅,對傳統筆墨的研究盡露無疑。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評價崔如琢:《一代宗師》

毋庸置疑,崔如琢不僅開創了一種中國畫的嶄新的表現形式—積墨花鳥,也在黃賓虹、李可染積墨山水的基礎上獨創了指墨積墨,這些都是崔如琢對中國畫的幾大貢獻。黃賓虹的積墨畫法是“黑、密、厚、重”,我認為崔如琢的積墨山水是“黑、密、潤、蒼”,相同點是都“黑而密”,區別在於黃賓虹山水畫中的線以篆入畫,追求厚重老辣,如黃賓虹自己所講“辣字訣”。崔如琢則在黑密之外,輔以潤、蒼,即用墨潤,用線蒼,這是崔如琢積墨山水畫的一大特點。在山水畫的皴法上,崔如琢同黃賓虹也有明顯的不同,有自己個人的變化。黃賓虹積墨山水畫,山、石的勾、皴法是粗而短;而崔如琢積墨山水畫的勾皴筆法則是細而長。如果說黃賓虹是“渾厚華滋”,那麼崔如琢就是“空濛蒼秀”,“蒼茫”是他積墨山水畫的特徵。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聽聲》 2013年 143×524cm 2017年保利秋拍 成交價:1.77億港幣

崔如琢的指墨畫,在繼承清代高其佩和近代潘天壽大師的技法上又有所突破。指頭畫的歷史,自高其佩、潘天壽之後,除了崔如琢,指墨畫後繼乏人。究其原因,主要是毛筆畫傳統功力不夠所致,高其佩和潘天壽在中國畫方面的成就很高,沒有毛筆畫做基礎,指墨畫就無從談起。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崔如琢《飛雪伴春》3.068億港元,2016年度全球最貴當代書畫作品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崔如琢《指墨山水十二條屏》3654萬美元,2017年度全球最貴當代書畫作品

指墨山水,高其佩沒有。潘天壽的指墨藝術成就在花鳥畫上,崔如琢把指墨畫試驗的重點放在山水畫上,從2003年開始到今天的十多年,一直在研究指墨畫法,有了許多新的探索。的指墨畫,將指墨、積墨、潑墨等多種技法一起並用,這個我認為是創舉。其指墨,充分發揮了指墨畫的特殊語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指墨畫技法,將指、掌運用自如,一氣呵成,蒼者如干裂秋風,潤者如春日細雨,可謂能肆能醇。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崔如琢美術館,日本伊豆

他的指墨還非常善於用各種大小不同的墨點,來調整畫面的平衡。有的指墨畫則以潑墨、積墨為主,只以寥寥的幾根指尖劃出的線條貫穿起來對於指墨畫,崔如琢認為“同根指筆各生花”,指墨畫的表現力有其獨特魅力之處,但指墨畫的探索非常難。

與歷史比較,崔如琢的畫以大畫見長,在當代畫壇可以說絕無僅有。丈二、丈六、丈八的畫,對別人而言是鉅製,但對崔如琢確是輕鬆的事。黃賓虹的積墨畫都不大,但崔先生的積墨畫很多都有幾百尺大小,從10米到60米的都有。黃賓虹沒畫過積墨手卷,他畫了100多個。他的《指墨江山,林巒醉雪》56米長卷,《丹楓白雪》36米長卷,《杜牧詩意圖》20米長卷,都是長篇鉅製。《飛雪伴春》十二屏也是近10米寬的大畫。眾所周知,畫大畫難於構圖,易陷入重複之弊,然崔如琢的鉅製卻千變萬化,一步一景,代表作《瑞雪丹楓,溪山無盡》60米長卷,蔚為大觀。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崔如琢《丹楓白雪》手卷以1.84億港元成交

崔如琢善畫雪景,他的不少山水畫都是雪景山水。在表現雪景中,他巧在留白,妙於用墨,將雪景山水展現的十分真切,讓人觀之大有如臨其境之感,彷彿置身於茫茫雪景中,寒氣逼人。他在2015年畫的《瑞雪丹楓,溪山無盡》中題到:“清高鳳翰曾言,畫雪最惡刻劃,良田雪意之奇,奇在蒼茫,奇在歷落,奇在一團模糊也。”崔如琢的雪景山水,意境也在蒼茫。在表現雪景之餘,雨景也是崔如琢喜愛的題材,他畫的雨景隱似受傅抱石的影響,但實有自己的新意。在2013年,崔如琢創作了多幅以雨景為題材的山水畫,如《雨洗春林圖》,《春雨積籬落》,《春深高處綠成幃》,《山路原無雨》,有的色墨結合,有的以色代墨,獨具意境,相當精彩。

崔如琢擅畫荷花,用獨步當代來評價一點也不過分。近代的中國畫大師,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都有荷花佳作問世。齊白石的荷花豪放大氣,張大千的荷花婀娜多姿,潘天壽的荷花剛健挺拔,李苦禪的荷花鐵筆酣暢,每個人都對荷花有自己的刻畫和解釋。崔如琢也愛畫荷,其荷蒼勁而空濛,吸收了前人畫法,在構圖上他有的荷花追求茂密,有的意在舒朗,各有妙處。同時他非常善於用墨,使得他的荷花頗得空濛之致,獨樹一幟,自成一家。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崔如琢《盛世荷風》1.28億港元成交

除了指墨繪畫,崔如琢還擅長指墨書法,特別是開創了指墨篆書、指墨章草非常難得的是,崔如琢的指墨書法,並不是常人的墨戲,而是法度森嚴,既有毛筆書法的嚴謹章法,在點畫上又增加了指墨書法的幾分靈動,遒勁而生動,古法之外大出新意。崔如琢的指墨篆書,枯潤得當,筆斷意連,融篆、隸、楷於一體,還別有一番裝飾意味。特別是他的大字指墨書法,如《篆書杜甫詩客至》,字大盈尺,但用筆一絲不苟,毫無懈怠,指墨書法寫如此之大,還能不失章法、用筆、古意、氣勢,當代罕見,古之未有。當代畫家兼擅書法的不多,崔如琢書畫兼能,實屬難得。許多畫家不會書法,書法拙劣,只能落個窮款,然崔如琢卻能以書入畫,畫有寫意,在當代畫壇鳳毛麟角。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崔如琢指墨篆書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新聞發佈會,人民大會堂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開幕式,人民大會堂

要透徹地瞭解一個畫家,必須從瞭解他的人生開始。崔如琢出生於北京,他的大氣的個性與這個城市的性格非常契合。三千年文明古都的歷史積澱,使出生於這座城市的崔如琢身上天生就有了幾分的大氣和傲氣。16歲拜師於花鳥畫大師李苦禪,是李苦禪入室高足,使得崔如琢繼承了八大、齊白石的大寫意花鳥一脈,為後來他的超級大寫意創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書法深受鄭誦先影響,章草與魏碑的臨習,使他的書法雄渾蒼勁,氣魄宏大,非同一般的書法功力,使他的繪畫遠超於常人的筆墨功力,傳統書法筆法在崔如琢的繪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深厚的書寫基本功,使崔如琢的山水、花鳥用筆飽滿,古拙厚重,充滿一種常人少有的畫面張力。

崔如琢在藝術上很自信,有時媒體的報道很容易讓外界產生一種誤解和誤讀。當我們聽到一個畫家自稱“要在價格上

超越西方,比肩畢加索”時,相信很多人會表示不解,筆者也一樣。但是當筆者近距離接觸畫家崔如琢時,才真切感覺到他是一個真摯、自信、有抱負的大畫家,同時也是一位謙謙君子。我想他所表達的自信只是一種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書畫藝術的自信,對古人的經典、對齊白石,崔如琢都十分景仰,對源遠流長有著數千年曆史的中國文化的博大高深,崔如琢充滿自信,他說:“中國畫如此博大,身為中國人,我們為什麼不自信呢?”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崔如琢作品,國家博物館藏

崔如琢的作品曾多次被領導人當作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故宮博物館也多有收藏如今人民大會堂有一幅長18米、高3米,由八張畫拼接而成的巨幅畫卷—《荷風盛世》,作者正是崔如琢。2010年,崔如琢接到人民大會堂的邀請,請他為二樓迴廊北側的牆壁創作一幅國畫,在實地考察後他發現那個地方位置非常好,牆壁很大,背面就是《江山如此多嬌》,崔如琢接受了邀請,用時八天畫了八幅丈二匹的畫,最終鉅製《荷風盛世》問世了。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崔如琢雪景山水60米長卷,一億元,星河灣黃文仔收藏

崔如琢的繪畫在獲得學術和官方肯定的同時,也得到了市場和藏家的青睞,尤其得到企業財團的追捧。近幾年來在國內,企業收藏逐漸成為一種新時尚,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步入藝術品市場。崔如琢的畫作由於畫風獨特,筆墨新穎,特別是他獨創的指墨積墨山水畫、花鳥畫,受到不少藏家的喜愛,如舟山的富豪虞松波,廣東的房地產商黃文仔,日本陽光財團法人關口勝利等等,都成為崔如琢繪畫的超級粉絲,一買再買,包攬了香港保利、香港佳士得等這幾年上拍的大部分崔先生的天價拍品。在拍賣市場上,崔如琢的市場表現更是格外搶眼,2011年11月,《盛世荷風》以1.28億港元成交,創造了當代在世畫家拍賣成交最高紀錄。2014年,《丹楓白雪》以1.84億港元成交,

2016年《飛雪伴春》六條屏以3.068億港元成交。2017年4月3日,《秋煙漠漠雨濛濛》在保利香港春拍以1.26億港元落槌。以上這些作品,虞松波、黃文仔、關口勝利是主要買家。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崔如琢《秋煙漠漠雨濛濛》1.416億港元成交

在慈善上畫家崔如琢近年也做了很多的事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將售與俄羅斯耶弗拉茲石油公司的畫款5000萬全部捐了出去,向災區人民獻上了自己的一份愛心。在2008年殘奧會之際,崔如琢還向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捐贈了幾隻導盲犬和幾輛高端無障礙專用車,用於服務於殘奧會。賑災結束後,“2008年度中國慈善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崔如琢獲得“最具愛心慈善捐贈個人”榮譽大獎,是該項榮譽獲得者中的唯一一位文化界人士。整個2008年,崔先生的捐款數量超過了7000萬,光汶川賑災的捐款數額,超過了李嘉誠、中國人民銀行,中石油等單位和知名企業家的賑災捐贈。2016年2月,崔如琢向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捐款1億元,用於文化遺產保護,成為該基金會收到的最大一筆個人現金捐款。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2008年崔如琢向災區捐款5000萬現金

毫無疑問,崔如琢的拍場天價和慈善壯舉已經成為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對這種現象如何理解,才不會產生誤讀和歪曲,我認為是每一個關注藝術與書畫的人士都應該認真思考反思的,對畫家多一分理解和尊重,畫家同時也有必要向社會和大眾多多做一些宣導和溝通,有了這種雙向的互動,各種誤解和誤讀才會消除減少,這是我對“崔如琢現象”的切身感受。

如何理解崔如琢現象?

2016年崔如琢向故宮捐款一億元現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