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前兩句爲什麼被評爲千古麗句?

謝小樓


若是喜歡詩詞的朋友,遇到自己喜愛的驚豔的句子,往往讀一遍就可以背誦上來。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有這個魔力。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被評為千古麗句,除了寫的好以外,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跟另一首千古名詩一爭高下的意味。

大家提起黃鶴樓,想到的最有名的一首詩卻不是李白寫的,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崔顥的《登黃鶴樓》,這詩更是被後人推崇為七律之首的地位。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據傳說,李白見了這詩都歎服,還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李白確實寫過一首十分類似的詩:《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看看,無論是行文結構還是讀起來的意境,是不是跟前面那首很像。然而,李白雖說感嘆崔顥寫的黃鶴樓詩好,他自己卻經常寫關於黃鶴樓的詩,未嘗沒有一較高下的意思。可以舉一些例子,李白絕對是對黃鶴樓念念不忘。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在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餘槌碎黃鶴樓》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江夏送友人》

黃鶴西樓月,長江萬里情。《送儲邕之武昌》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江上吟》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這裡只是舉了一部分例子,李白對黃鶴樓的偏愛可見一斑。可是在這麼多描寫黃鶴樓的詩句裡,最妙的還是《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前兩句是一個動作描寫,卻帶出來了出行之美,令後人對揚州心馳神往。後面兩句的意境可以說跟崔顥那首不相上下,而且更加豁達,在寫黃鶴樓詩裡,崔顥那個是七律第一,李白這詩就是七絕第一。


李白寫了這麼多關於黃鶴樓的詩,終於有一首無論行文還是立意,跟崔顥那首可以說不分伯仲,各擅勝場。同樣是千古名篇,有兩句被評為千古麗句,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覽眾河小


流行最廣泛的《唐詩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孫洙所編選的。

孫洙評價李白的詩“煙花三月下揚州”為“千古麗句”。

獲此殊榮的,還有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他也評為“二語與謫仙煙花三月七字,皆千古麗句”。

《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寄揚州韓綽判官》(唐)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1 兩首詩都是寫揚州的,《唐詩三百首》中還有寫揚州的詩,

比如,杜牧《贈別二首》“春風十里揚州路 ,捲上珠簾總不如”,寫歌伎之美。

李商隱《隋宮》“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寫隋煬帝驕奢享受,借古諷今。

相比較而言,

“煙花三月”,景緻綺麗。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 風情搖曳。

揚州是一座風景秀麗,人文濃郁,姿態萬千的古城,或許孫洙認為這座古城這兩句詩恰好得揚州的風采神韻。

2 什麼是麗句?恐怕不能只是美麗的句子。

劉勰《文心雕龍·麗辭》:“麗句與深採並流,偶意共逸韻俱發。”

麗句清辭,是一個成語,整體概念。

所以,清新的,妍麗而脫俗,有意境的...

從句子美感來分析的,

“煙花三月”,用“煙”形容“花”,煙柳花簇,煙雨飛花,繁麗的花語便有了些清新的氣息。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石橋,明月”“玉人”形容吹簫的歌女,便是美麗多姿,高雅不俗,少了風塵味。

“煙花三月”“明月玉人”,妍麗而不俗,意境唯美而浪漫。

3 孫洙的《唐詩三百首》總共選取311首唐詩,大多膾炙人口的詩作,相對於博大精深的唐詩而言,所作評價也是有限的。

“千古麗句”可能只是孫洙相對《唐詩三百首》中的詩作出的評價,這兩句無疑是最好的。

揚州,煙花三月天,二十四橋,明月夜,斜倚闌檻,玉人吹簫...簡單兩句詩已是無限的遐想,這樣的評價也並非溢美。

若放眼整個唐詩宋詞,“千古麗句”何止這兩句了。

個人認為,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能算是了。


一綠浮芳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被蘅塘退士選入《唐詩三百首》,並評前兩句是千古麗句。

為什麼呢?下面小說樓跟大家一起精讀一下李白的這首千古句篇。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題一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後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寫下此詩。

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之:往,到。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故人,即好友孟浩然。西辭:黃鶴樓在揚州之西,故曰「西辭」。煙花:繁花盛開,花氣如煙,泛指繁花濃麗的春天。

好友向西辭別黃鶴樓,在繁花濃麗的陽春三月下往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孤帆,孤舟,指代,以帆代舟。唯見,只見。碧空:碧藍的天空。盡:孤帆的蹤影消失。

好友乘坐的孤舟,蹤影消失在碧藍的天空下,只見長江流水,在天際奔流。

這首詩,從寫法上來講,第一句寫出了送別的對象——「故人」孟浩然,送別的地點——「黃鶴樓」;第二句寫出了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送別朋友的去向——「揚州」;三四句則寫送別的場景,並將詩人的情感寓於其中。

這些都是詩歌鑑賞題裡的答案,這首詩是寫的層次分明,感情含蓄,但這並不是這首詩成為經典的原因。

講真,送別詩中技法高超者恆河沙數,這首詩能成為經典,是因為詩中有他人所不能及的一種風流氣度。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從「西辭」二字可以看出,這兩句是孟浩然的視角。

看,孟浩然辭的是黃鶴樓,這裡曾有仙人乘鶴而去,下的是揚州,那裡的繁華豔麗之鄉,風流薈萃之地,而他下揚州的時節,又是陽春三月,此時繁花似錦,春光明媚。

這兩句裡,意象明麗,所以被編選《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孫洙評為「千古麗句」。

李白用這樣的千古麗句,將孟浩然的揚州之行渲染得風流豔麗,在這風流豔麗的行程中,孟浩然的風流氣度也就突顯了出來。這樣的千古麗句,配「風流天下聞」的孟浩然,真是貼切。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三四句轉到了李白自己的視角,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離開,直到孟浩然的船消失在天邊,只剩下不斷奔流的長江流水。

這兩句寫景,景中無疑寓含著李白的情感,有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有惜別之情,但你很難說這情感是悲傷的,是惆悵的,因為這兩句詩的意境非常開闊。

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看著遠去的故友,他的深情如在滔滔江水,情深而不傷,意厚而不悲,別得深情而瀟灑,這就是李白的風流氣度。

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分別從好友孟浩然和自己的視角,展現出兩位偉大詩人的風流氣度,表達出了兩位偉大詩人非同一般的友情,從而也讓這首詩展現了與別的送別詩不同的氣格,使得這首詩從寫法、用語到意境再到氣質,都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明代朱諫在《李詩選注》中評道:「此詩詞氣清順而有音節,情思流動而絕塵埃,如輕風晴雲,淡蕩悠揚於太虛之間,不可形跡而模擬者也。白於浩然,可謂知己,率爾而發,莫非佳句,譬之伯牙遇子期,而後有高山流水之操也。」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這首詩確實寫的好,每每讀來,彷彿一幅畫面就在眼前!

至於為什麼好?

從文學角度,角風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但是如果從這首詩的背景和意境上講一講,還是可以說一說的。

首先這是一首送別詩,給我們一種感覺,就是孟浩然和李白關係相當好,且是摯友。

其實,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在李白成名之前孟浩然就非常有名了。

而這首詩寫的時候,那是李白跟孟浩然第一次見面,總共也就見過兩次面,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非常熟悉。

不過過去那種見面跟我們現在的見面不一樣,現在的見面就是吃頓飯就分開了,孟浩然跟李白見面,那是足足見了一個月時間,兩個人相約遊覽江夏。

最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遠去……

然後我們想象這個畫面,一個人站在黃鶴樓上遠望,一艘小船帶著友人,慢慢的遠去,直到看不見為止……

他這首詩就是寫的好,從此以後,送別的最後一頓飯就得在樓上吃,只要去黃鶴樓遊玩,必然是老友結伴。

什麼?你離開黃鶴樓往東走?

離開黃鶴樓,只能往西走,不然沒有意蘊!

啥時候去揚州玩?你選擇夏天?

必須得選擇三月啊,不然你都不好意思去揚州。

什麼?

楊角風你竟然用了“去”揚州?

到揚州去怎麼能用去呢?必須用“下”啊,“下揚州”!

這就是為什麼頭兩句話有名的原因!


楊角風發作


我們如果細品頭兩句的話,會一下子發現這裡頭有類似現代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拼接的手法。用這種手法,通過時空場景的切換,能促發人類深心悲思的表達。

《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原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評價“煙花三月下揚州”為“千古麗句”,並將此句與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並列。

從“蒙太奇”的角度來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屬於視覺拼接,而“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則屬於聽覺拼接;前者舒緩自然的將時空遼闊通過拼接而帶入了進來,後者只見橋、明月而不見玉人,然而玉人簫聲卻又猶如游龍迴旋不散。深沉的思緒在這兩句中都是“不露而露”的。兩者都是通過將一靜一動的兩個場景拼接在一起,使得生命內在中的“悲思”終於被傾訴了出來。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是寂靜的無言的告別,僅此一句足見李白與孟浩然情誼之深。

然後,“煙花三月下揚州”,故人在熱鬧的“煙花三月的揚州”充滿歡愉,這是一種忍不住的想象,寄託著好友內心裡頭非常真誠的祝願。然而,兩地相距千里,一西一東,而人生幾何,知己難尋,再見終究不易,這其中的況味由此也已是“不說而說”了。因此,這“煙花三月下揚州”之鬧,可謂尤添“千古之寂”,實與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同慨。正因如此,評此句為“千古麗句”,的確已是深得其中三昧。

由此可見,“藝術場景”的洞觀與體驗能力是一切藝術大師的共通能力。


建章看世界


這首詩確實不錯,李白何許人也,唐代偉大浪漫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諦仙人”被後人稱作“詩仙”,一聽這些簡介,想必此人不簡單吧,放現在就是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至於說前兩句為什麼好?

本人分析目前情況來看,從詞語構造,文風、當時的現場來分析以下幾個細節來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故人,就是指孟浩然,是李白的老朋友,在唐朝也是有影響力的詩人,雖沒李白名氣大,但也不輸上下,孟浩然在黃鶴樓跟李白揮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三月去揚州玩。反應了當時李白心情愉悅,李白大興作詩,暢飲詩詞。

黃鶴樓,在唐朝那時也算是著名風景區,站的高,看的遠,聞有三國時期費諱於此登仙鶴而去。如此高度,又能看到黃鵝樓下的美景,豈不是美景配詩人。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遊玩期間的作品,突出送別友人無限依戀感情,也寫出了祖國壯麗山河之美景。這難道不是千古名句嗎?


IC圖說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子,出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被蘅塘退士評為千古麗句。

這個句子為什麼被評為千古麗句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景物明麗。

故人,指詩人李白的老朋友孟浩然,他也是著名的大詩人。老朋友要到揚州去,詩人李白前來送行。一送一辭,畫面感覺是明麗的。老朋友孟浩然於黃鶴樓與詩人李白辭別,經長江,順流直下,前往揚州。黃鶴樓,濱臨長江,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而得名。詩人崔顥題詩在上面,“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李白曾路過黃鶴樓,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景物怎樣?是否也稱得上明麗?沿途長江,浩浩蕩蕩,值此煙花三月,不無明麗。到了揚州,有道是:“春風十里,紙醉金迷,富貴鄉,煙花地。”這景色明麗吧?更值得稱道的,煙花三月,山明水秀,鳥語花香,魚躍鳶飛,鶯啼柳巷。這景色是不是堪稱明麗呢?


二、人物明麗。

此句中,涉及幾位人物。李白、孟浩然二位是鼎鼎有名的大詩人,光彩照人,熠熠生輝。他們二人身後,還有個題詩於黃鶴樓上的大詩人崔顥,他還是李白欽佩的大詩人。此刻,他在黃鶴樓上注視著兩位,吟詠著那千古不朽的題詩。其聲朗朗,其音遠播。這人物的畫面是否也夠明麗呢?

三、音韻明麗。

大家不妨效仿古人,讀一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再品一下該句的韻律。我想,你不難發現,該句音韻和諧,朗朗上口。讀來有如行雲流水,誦之如同高山飛瀑。如此明快之美,是不是可謂明麗?

四、意蘊明麗。

通常的送別詩詞,多纏綿悱惻。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你看這個句子,可有這些意味?沒有吧?意蘊極其明麗。

以上幾個原因,第一個較重,後三個雖輕,但缺了哪一個恐難成其千古麗句。


尋芳11



《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首先從整首詩的角度來說,這首詩好在末二句,而不是前兩句。四句均以送客之人口中道出,前兩句敘事,點明“辭”和“下”,三句一轉,末句留白,化用曹植“愛至望苦深”詩意,悵別之情,盡在言外。

有的詩有好句但是全篇不太好,有的詩全篇很好,但是沒有出奇的佳句,李白這首詩好在“有句有篇”。不僅是第二句好,第三句第四句更是氣象開闊,餘韻深長。

千古麗句準確的說是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之所以是麗句是因為用了“煙花”這一意象形容美麗的春天,特別是分手之處是曾有神仙往來、名士契闊的黃鶴樓,目的地還是令人嚮往的古揚州 。

隋朝開通大運河之後,古揚州漸漸富甲一方,成為東南經濟中心與交通樞紐。孟浩然在這個“煙花三月”的季節,從黃鶴樓下泛舟東去揚州,一路上飽覽大好河山,留下詩人悵望江天,思念之情含著嚮往之情如流水而不絕。



這首詩據說寫成於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正是整個唐朝最美好的時代。送別之詞,從李白的口中道出,不見愁苦,卻是雄壯而渾厚的盛唐氣象。這是盛唐詩與中晚唐詩的區別。

另外這首詩首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用的“人”字出律,成為被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七言絕句中少見的一例。《唐詩三百首》中的五言絕句有古體詩有近體詩,七言絕句除了李白這首和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折腰外,幾乎都是標準的近體詩。



李白詩多不受拘束,七律不嚴格合律的居多,但五律相對工整,佳作也遠遠多於七律。李白最強的是各類古體詩。李白詩難學不可學,學不好學成四不像,所以學詩的多學杜甫。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實話說真討厭這種問好在哪裡、為什麼好的問題。你讀來錦心繡口,心中忍不住暗暗記誦,還不能說明它好嗎?非要解釋解釋,真真無趣。

何謂麗句?

麗句便是說很漂亮的句子。

你見了漂亮姑娘,非要問人家為什麼漂亮,你叫我怎麼回答?

你非要我誇一番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來證明她漂亮?

若樊素口不及,小蠻腰不如呢?

李大爺要是見了你這問題,只怕酒杯一扔,冷笑一聲:我欲醉眠卿且去。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我覺得重點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上。從讀了這首詩之後,三月要叫煙花三月,到揚州去必須要在三月煙花時節,還一定要用下這個字,不能說到揚州,不能說去揚州,就要下揚州。

黃鶴樓在揚州上游,乘船順江而下,當然是下揚州。

陽春三月,柳絮堆煙,花開爛漫,勝過雲霞,所以有煙花三月之稱。

在暖風裡,在煙雲裡,乘船順江而下,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那又是何等的賞心悅目。

再想想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那又是何等的悠閒自在。

最要命的是下揚州啊,那是春風十里,紙醉金迷,富貴鄉,煙花地。

你說美不美?

你說這不叫麗句,還有什麼可以叫做麗句?

古龍筆下的三月江南是這樣的:

現在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長,群鶯亂飛的時候。一陣帶著桃花芳香的春風,正吹過大地,溫柔得彷彿象情人的呼吸。

綠水在春風中蕩起了一圈圈漣猗,一雙燕子剛剛從桃花林中飛出來,落在小橋的硃紅欄杆上,呢喃私語,也不知在說些甚麼。

······

剛從千里冰封的北國,來到風光明媚的江南欄杆上的燕子被馬蹄驚起,又呢喃飛入桃花深處。

煙花三月下揚州,可不就是古龍說的這種感覺?

詩是發自肺腑的,讀來心有所感,似有所悟,觸動你的心絃,讓人眼前有了一副場景一幅畫,便是佳句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拱手作別疑在眼前,揮袖而去已在心頭,那是個暮春的傍晚,夕陽的光讓那天的風也溫暖了。

渡頭的喧囂,風裡的花香,還有浩浩蕩蕩的大江。

船已經走了,你還要問什麼呢?

--------丸---------

文:祁門小謝


祁門小謝


不是前兩句而是“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被譽為“千古麗句”。

這是而立之年的李白送別比他大一屬的孟浩然到揚州所寫的送別詩中的一句,全詩摘錄如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全詩的意思很簡單,寫景喻情,不表。

但以在下愚見,後兩句比之前兩句更勝一籌,也更提升了全詩的格調,開闊了全詩的視野,促使了這首言簡意深的詩成為送別之作的名篇。歷代評價此詩持這種說法的屢見不鮮,也是主流觀點,而蘅塘退士孫洙把“煙花三月”這句評為“千古麗句”也自有其道理。

單單說下這“千古麗句”,這句總讓人不自覺的想起“春風十里揚州路”這句。戲言之這兩句堪稱“孿生姐妹”,不分伯仲。這句究竟“麗”在何處?簡言之就是“煙花”二字,可謂全句的“句眼”。去掉這兩字,那前兩句與這首詩的標題並無二致,就是孟浩然與詩人在黃鶴樓辭別然後到揚州去。

李白送別孟浩然正是天下太平“開元盛世”,繁花似錦的盛世,花團錦簇的三月,而李白這位“風流天下聞”的老兄正好去當時的繁華中心揚州,而風流不羈的李白雖“身不能往心嚮往之”的情緒在這句中溢於言表。

在天下名勝地送好友去天下繁華處,而且正是李白一生中最快意瀟灑的時刻,這種歡快的情緒與通常意義上的離別有著強烈的對比,而這種強烈的對比正是“煙花”這兩字所注入的。這兩字既明寫“三月”這個季節,更在暗中隱隱突出了“揚州”這個目的地的風流繁華,在全句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種“一箭雙鵰”的手法運用的神乎其技,如“蝴蝶穿花”般地盤活了整句的“精氣神”,其蘊含的歡快的、欣然的情感基調呼之欲出,所以這句被譽為“千古麗句”也並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