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蟋蟀的生物学描述与开发价值

双斑蟋蟀的生物学描述与开发价值


双斑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 简称双斑蟋,是蟋蟀亚科蟋蟀属的一种十分常见的蟋蟀,也可通称田蟋蟀,还有人称之为非洲田蟋、地中海田蟋。在中国,各地方言中叫法都不一样。它们区别于其他蟋蟀属种类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其前翅基部具一对点状黄斑,也因此而得名“双斑蟋蟀”。

双斑蟋蟀的生物学描述与开发价值


双斑蟋蟀

双斑蟋蟀的分类地位: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直翅目

【科】蟋蟀科

【属】蟋蟀属

【种】双斑蟋蟀

学名:Gryllus bimaculatus

中文名:双斑蟋蟀、双斑蟋

英文名:two-spotted cricket,field cricket

双斑蟋蟀的生物学描述与开发价值


雄性双斑蟋是好打斗的昆虫。在野外,在一起的两雄性双斑蟋是最不能相互容忍的,特别是在争奇雌性配偶时,它们极富攻击性。两只雄双斑蟋在打斗时,会尽力张开自己的上颚,然后咬住对方的上颚,用有力的后足支撑着往前推搡对手。决出胜负的,格斗也宣告结束。失败方乖乖地退到一方,一声不鸣,或者奔走他方,另谋打算。胜利者会不时地发出得意的鸣叫声。这时的鸣叫声的音调、响度与音色与其他情形下的完全不同。雄性双斑蟋用一对前翅相互摩擦发声,不同情景下发出不同的声音。夜晚响亮稳定的鸣叫声表示吸引雌蟋,同时也在警告其他雄性别来此处扰乱。当两只雄双斑蟋相遇时,双方都会发出响亮高频的鸣叫声,以此来吓走对方或准备战斗。另外,人们还可区分出其他类型的鸣叫声。从雌性出现,开始求偶到身体相互靠近,距离的不同,雄蟋发出的鸣叫声也不同。雌蟋趴在雄蟋背上交配时和交配结束后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记录,对声音进行三要素分析,结合蟋蟀发声时和发声前后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声音的语义。

在白天,双斑蟋常匿居于木料下、草丛间或裂缝中,它们也能自己凿洞,并在洞中建造居室而生活于其中。这些洞穴也可能是其他动物开凿的,后来被放弃了,然后蟋蟀就便进去居住。雄性双斑蟋是有领地性的昆虫,它会通过格斗来赶走侵略领地的任何雄性,但在他的领地和居所内,容许任意数量的雌蟋的存在。

尽管双斑蟋非常好斗,但是几乎不存在同类相残的现象。即便是在性、领地、食物等资源竞争的格斗中,胜利者也不伤害或杀死对手,而失败者几乎没有任何伤残地离开。但是,有时在食物紧缺时,雌蟋在交配后会把雄性吃掉。关于节肢动中广泛存在的食夫现象,解释很多,只是营养假说稍有点道理。雌双斑蟋尾端长为长针管状的产卵器,它们会寻找潮而不湿的地方,把产卵器插入地下,或在土中作一小室,将卵排入其中。约经2周的发育,小若虫从卵中孵出。

双斑蟋的婚配制度是多配制的。在同一个双斑蟋种群中,一个个体可以与多个不同的异性交配。交配结束后的一对双斑蟋,不管是雄性还是雌性,都可继续寻找新的性伙伴。

世界很多人群或部族都会食用双斑蟋蟀,其营养价值不亚于家蟋蟀,同样也可通过炒、煎、烤、磨等加工成各仲风味食品。双斑蟋蟀还可作为很多食虫动物的食料,用来饲喂蜘蛛、蜥蜴等宠物、动物园观赏动物和多种经济动物。在一些地方,如中国部分地区,有人专门豢养双斑蟋或其他种类的鸣蟋,用于听声消遣和格斗观赏(斗蟋游戏)。同其他很多蟋蟀一样,双斑蟋很容易饲养,不需要特殊的饲养条件与器具。

本文一些相关术语的中英文对照:

【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田蟋蟀】field cricket

【非洲田蟋】African or field cricket

【地中海田蟋】Mediterranean field cricket

【蟋蟀亚科】Gryllinae

【同类相残】cannibalism

【食夫现象】sexual cannibalism

【多配制】polygamy

双斑蟋蟀的生物学描述与开发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