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功罪隋煬帝(二)——「大業」大業

公元604年,三十六歲的楊廣終於坐上了大隋皇帝的寶座,也開始了他的“暴”君生涯。翌年元月,楊廣改元“大業”,大業就是要成就千秋萬代矚目的偉業之意。而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這一點。好不容易坐上皇位的楊廣一掃心中的壓抑,準備放手大幹,一展心中抱負,以揚名青史。在他十三年的皇帝生涯中,他大興工程,建東都,置關防,開運河,築離宮,巡江都,同時又大興文治,三徵高麗,可以說真稱得上“大業年間幹大業,千秋功罪後人評。”而我們當然也不能放過對此的評述。

千古功罪隋煬帝(二)——“大業”大業

楊廣登基劇照

楊廣繼位之初便建東都洛陽。仁壽四年(604)十一月初三,隋煬帝駕臨洛陽,隨之發佈了營建東都的詔令。開始了對洛陽城的建設。而他營建東都也成了他大興土木,勞役人民的罪證。而事實上,隋煬帝營建洛陽更多是出於對政治軍事經濟的綜合考慮,及洛陽對控扼東方的重要性的充分認識而作出的決定。如果說直接觸動楊廣要建東都的我想剛是他弟弟楊諒的造反。(由於和主題無太大關係,這裡就不詳說了,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查閱這段歷史。)

從更深層次講,隋煬帝營建東都實為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的客觀要求。縱使此時的皇帝還是楊堅,恐怕他老人家也會去修的。從軍事上講,因為長安“關河懸遠,兵不赴急。”在平亂時極為不便。隋府兵多集中在關中,遇到大規模叛亂,由長安調兵,軍令不暢,不利於迅速作出反應。政治上說,隋承北周,從僻處西隅的關隴地區東進南下,進而一統中國。統治者自然以關隴貴族為中堅。並竭力去加強關隴地區的軍事優勢,以“內重外輕”的體制去駕馭四方。當然這也是例朝歷代的通例。這樣長安也自然就成了西魏,北周,隋以及後來唐的政治中心。當時面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建都長安也更便於就近指揮。然而關東地區面積廣大,長期受東魏,北齊的統治,存在著重大的不穩定因素(古代的關東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而山東指華山以東)。江南舊陳地區的士人對北方人懷有恐懼心理,其背反心理較關東地區更強。開皇二十年的江南大叛亂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隋要加強對關東和江南的控制,必須營建新都。從經濟上講關中地區資源日益枯乏,關東地區已經超越關中,而江南經濟自魏晉以來,取得重大的發展,逐步趕上北方地區。所以為了便於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同樣需要營建靠近關東,江南的新都。而洛陽地處中原,北靠黃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極為優越,成為新都的首選。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隋煬帝在營建新都的詔令中所說的關於洛政治軍事形勢,經濟狀況,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理由都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說明營建洛陽確實是他經過深思之後作出的決定,至於《詔令》這裡不再引述。有興趣或有疑問的人可以自己去查。

洛陽正式建於大業元年三月,也就是煬帝繼位的第二年,至大業二年正月完工,前後歷時十個月,可謂神速。洛陽新城的規化是由大建築師宇文愷制定的,是一座精心設計,規模巨大的城市。據史載,“都內縱橫各十街,分一百三坊 ”“每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開十字街,四出趨門”“筑西苑,週二百里”……

如此規模宏大的都城在十個月間建成,對人民勞役之重,可想而知。這也許就是為何這會成為楊廣罪證的原因。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洛陽確實成為隋唐以及後代中原交通的要道,成為控制中原地區的重城。隋末不就有“得關中,洛陽者得天下”的說法嗎。關中是守成之地,而洛陽則是控制天下局勢的關鍵。李唐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不也正是因為如此嘛!可見洛陽的重要性。更可以看出楊廣的高瞻遠矚,眼光獨道。只不過是他做得太急了而已,以至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反成了人民的災難。不過我想楊廣也多半是想給後世子孫留下一個可以利百世的大禮吧!這使我想起了漢初蕭何建未央宮的故事。當劉邦對華麗的未央宮表示不滿時,蕭何回答此是一勞永逸之舉,可以防止後世子孫貪樂而大修宮殿。歷史證明,蕭何是正確的。不同的是未央宮是劉邦的子孫得益。而享受洛陽成果的則是李唐王朝罷了。這當然是楊廣未曾想到的。

千古功罪隋煬帝(二)——“大業”大業

隋朝洛陽規化圖

我一直認為隋煬帝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長期鎮守邊鎮,使他比別人更清楚邊防的重要性,而且對於突厥鐵騎的恐怖也必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在這裡我忍不住插句題外話:由於中原地區(當然這個中原是廣義上的)一直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縱然南北朝時期一度為少數民族統制,但其農耕文化並沒有被改變,在此文化的基礎上,中原地區的軍隊多以步兵為主,而北方廣茂的草原,遊牧民族因其的生活習性則多為騎兵。稍懂軍事的人就會知道以步兵對抗騎兵的結果。從秦至漢,由漢到唐,一直至明,中原的漢族統治者一直就在尋找能夠對抗北方鐵騎的方法。宋朝就有位牛人弄出個什麼萬人隊,不過效果好像不怎麼樣,而且還起了反作用。其實以步兵對騎兵也並不是毫無辦法,羅馬的重裝步兵就是最好的例子,不過中國士兵好像一直沒有穿幾十斤重鎧的習慣。有人也許會問,中原也不是沒有勝利啊,從最終上講還是中原勝的時候多嘛!這裡面其實有著相當多的原因,首先就是當時中原的政治經濟文明程度要遠高於少數民族地區;其次中原多是以防禦為主;再次惟數不多的進攻形勝利恰恰是中原採用了“騎兵對騎兵”的策略。無論是漢的霍去病,還是宋的岳飛,亦或是明的常遇春、徐達、藍玉,都是出色的騎兵將領。霍去病的羽林軍就是大漢最精銳的騎兵。然而由於文化和經濟基礎的因素,中原地區仍是以步兵為主,像霍去病,岳飛,常遇春那樣的騎兵統帥也只能是曇花一現,只是短瞬的閃耀就成了絕響。因此中原地區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還是以防禦為主。因為天才不會總是出現。為了對抗騎兵的快速進攻,自秦始皇開始,幾乎歷代帝王都在修長城,隋文帝就曾修過五次之多。不得不承認,在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長城確實對阻擋北騎的入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千古功罪隋煬帝(二)——“大業”大業

這句題外話插的有點多,書歸正傳。作為親身體驗過突厥鐵騎的楊廣,修長城,也是個必然的選擇。雖然這個時候的東突厥已經臣服於隋,可是誰能保證不會再入侵呢?大業三年(607)四月,隋煬帝開始了他長達兩年的對趙魏地區巡查,並“發河北十餘郡丁男鑿太行山,達於幷州,以通馳道。”也就是在太行山橫截開出一條弛道,從河北到達幷州太原府。以便於戰時調兵。同時也極大的豐富了交通網,適應了統一的需要。心負雄才的煬帝當然不會止於此,為了確保北部不受少數民族的侵擾,於大業三年七月和大業四年七月兩次下詔大修長城。並親赴塞北,達於燕趙,督促修建,足可看出他的重視程度。而且在他的親自督修長城過程中寫過一首《飲馬長城窟行》的古詩,還是頗值得玩味的,“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豈合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千乘万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此詩氣勢豪邁,堪稱佳作。從詩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是出於長遠戰略的考慮,才在和平時期大修長城的。我們今天所見的明長城就有一段是隋煬帝修的。

隋煬帝一生建過大量的工程,但如果說他建設的最偉大(注意我是說偉大,不是龐大)的工程莫過於南北大運河,記住不是京杭大運河,兩者還是有區別的。京杭大運河是在元代對它裁彎取直的基礎上完成的,其長度也要小於南北大運河。

大業元年三月隋煬帝在下令營建東都的同時,“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開始了規模浩大的南北大運河工程。至大業六年開通了南起餘杭,中經江都,洛陽,北涿郡,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穿今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六省,及京津地區,全長四千多里,是全世界開鑿最早,航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成為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並惠及灌溉,軍事,等多個方面,可以說真的是“功在千秋”了。

千古功罪隋煬帝(二)——“大業”大業

從圖上可以看出大運和與東都洛陽的位置關係

雄偉壯闊的萬里長城與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名字聯繫在一起,而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南北大運河則與暴君隋煬帝的名字相聯。萬里長城和南北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兩項最宏偉的工程,而他們的修建者為可後世評價差異如此之大?(當然秦始皇也是有名的暴君,不過他修長城後人評價還是頗高的。)這使我想起了唐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詩意明瞭,暫不多述。

像修長城一樣,歷代帝王包括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及楊廣他老爹,都不遺餘力的開鑿運河。開通運河也是古代帝王的重大功業。楊廣開運河也實不足為怪,不同的是南北大運河的規模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封建社會)的了。大運河有全面的規化,工程浩大,不能說只是楊廣腦子一熱而作出的決定。他開鑿大運河有著深刻的原因,當然你生要認為隋煬帝開運了只是為了“水殿龍舟”南下江都去玩,我也不反對。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步趕上了北方,隋時南北成為並重的兩大經濟區。長江地區已成為國家的重要賦稅來源,而且大家也知道,經濟上發展必然會有政治上的訴求,再說江南地區本就不穩定,為了控制江南,集中全國的財力,便利發動對北部的戰爭和滿足國家統一,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便利南北交通也就成了一個必然的要求。而在沒有比舟船更為便利的古代,且由於受地形的限制,我國沒有南北走向的大河以滿足運輸的需要,因此開鑿運河也就成了我國古代的大業。而此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的也客觀要求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只不過這個重任落到了楊廣的身上而已。所以說隋煬帝在開鑿大運河時也必然考慮到此些因素,並不是只為貪圖享樂。而且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隋時大運河已是“商旅往還,船乘不絕。”而隋之後的千年間,大運河也一直是中國內部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可見隋煬帝的高瞻遠矚。只是他同樣沒想到如此偉大的工程沒有惠及他的楊氏子孫罷了。

千古功罪隋煬帝(二)——“大業”大業

隋煬帝下江南

大運河龐大的工程量和對後世的巨大影響足以證明隋煬帝的雄才大略。可也有“種柳開河為勝遊”的詩句,說的大概是楊廣南巡江都的事了。這裡我不想詳說了,因為大多的道理我都在前文中說過了,當時江南的形勢大家也應該瞭解了。他南巡從根本上還是要加強對南方的控制。當然這其中也必然有他貪樂的成份。他大造龍舟也間接的促進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算是無心幹好事吧。楊廣在江南大徵美女是後世詬病他下江南只為享樂的原因。其實楊廣在江南做的兩件大事第一就是大赦江南,減賦三年;第二就是聯姻江南。這對於當時的江東父老來說是件無比榮幸的事,這種政治聯姻大大的疏通了隋室和南朝故士的感情,對於融合南北士人,維護國家統一,具有深遠的影響。

洛陽,馳道,長城,大運河,以及楊廣在仁壽四年(604年)修的長塹(因作用有限這裡不去解述)共同構成了一個從指揮中心,到後勤保障具全的國家防禦本系,同時也是統一國家經濟文化交流體系。這些偉大的工程幾乎是同步進行,可以說是經過規化的統一舉措。由此我也也可看出隋煬帝著實是頗有眼光的,而且也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可是說他主觀上胸懷壯志,想成就是一番大事業,可是客觀上卻走了極端的反方向。沒有注意到當時人民的艱苦,算是好心辦錯事吧。

以上是隋煬帝在繼位前幾年所建設的大工程,其實任何一個帝王能夠完成任何一個也足以彪炳千古了,而楊廣在短短六七年間就完成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壯舉,而他也因此成了千古暴君。這就是歷史吧!

在這裡我想插一段故事,在元代的末年,大家也應該知道那是個什麼樣的社會。自是民不聊生,又恰逢黃河決口。而這時,元朝廷內部居然為是否修河爭論起來。大家肯定覺得很好笑,不讓修河?小說中的奸臣也不會這麼幹呀。可是不讓修河的人也有理由,如果修河,以當時的財政狀況加之官吏的貪婪必將加重對百姓的剝削,也必將引發民變,可是不修也會如此。歷史的結果如何,大家自然也知道,元末農民起義不正是由於修河而起的嘛!可見當時主張修河不一定是忠臣,主張不修河的也不一定是奸臣。故事放在這裡,什麼用意,不言而明。

楊廣不會就此平靜,他心中的偉業也不會止於此,下面我要講到的也自然是大業年間的大業,不過為了行文清析一點,所以分開記述。

請繼續關注,千古功罪隋煬帝——稱 雄 宇 內

新人寫手,如果喜歡,請關注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