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交易新時代的商業銀行金融服務

九卦|重塑交易新時代的商業銀行金融服務

文/羅勇(民生銀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來源/中國金融雜誌。本文是授權九卦金融圈發佈。

我國商業銀行對公金融的主流服務模式,已開始逐步向面向企業上下游的供應鏈金融模式轉變,同時,平臺金融、場景金融等諸多新理念的產生,驅動了商業銀行公司業務的進一步轉型。

交易金融的時代背景與內涵

九卦|重塑交易新時代的商業銀行金融服務

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的發展實現了人類社會生產效率的快速提升和經濟產出的日益豐富,但由於時間與空間的物理限制,交易效率的相對滯後明顯制約了社會運轉總效率的進一步升級。數字文明下的互聯網浪潮及數字技術應用使得新經濟、新金融成為提升社會發展效率的有力抓手,尤其是這兩年平臺經濟、平臺金融的興起,平臺的便利性、高效性、低成本推動了交易的大幅提速,交易效率和生產效率相互促進逐漸成為一個趨勢性的事實,同時也推動平臺交易背後新金融格局的形成,新型交易金融服務促進銀行業將形成新的競爭格局和經營業態。

交易新模式驅動創新金融模式

隨著專業化平臺的發展,平臺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結構中的重要基礎設施,至此交易時代已來臨。伴隨著數字化、互聯網化的衝擊,新需求、新變革、新技術層出不窮,整個商業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推動了新一輪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對公金融的主流服務模式,已從傳統的存貸匯模式,發展到面向集團企業的現金管理模式,進而到面向企業上下游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然而這些模式至今尚未徹底幫助國內商業銀行實現發展轉型,反而互聯網企業、平臺化企業正憑藉自身的獨特優勢發展自金融/類金融服務,贏得市場的認可。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金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驅動了商業模式的顛覆式創新,極大地改變了金融服務的供給模式。互聯網金融、共享金融、平臺金融、場景金融等諸多新理念的產生,驅動了商業銀行走向“輕資本”“輕資產”“輕成本”的轉型之路。

金融科技和平臺效應,已經成為銀行業不可忽視的話題,國外領先銀行可以通過收購、投資、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積極佈局和借力金融科技創新,而國內的商業銀行則是與各金融科技公司形成戰略合作,共建“金融+科技”的生態。例如,中國工商銀行與京東金融、中國農業銀行與百度金融、中國銀行與騰訊金融、中國建設銀行與螞蟻金服的合作,等等。

以交易為中心的交易金融服務

交易是金融的本源,這對充分認識交易金融有著重要意義。交易金融不光是迴歸交易本源,也內含豐富的金融創新,也是開拓現代交易金融的需要。現代交易金融是市場經濟在數字化技術環境下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它不僅通過貨幣結算、貨幣借貸以保障資金週轉、貨幣流通,進而實現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更可以在交易結算服務的過程中,通過交易的信息沉澱、信息提取、信息分析以及延伸服務等,開拓、挖掘與提高交易價值,進而為市場實體以及社會經濟提供切實可靠的交易大數據,以防範風險、推動創新,為加速整個經濟發展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

交易金融本質是通過企業平臺、電商平臺、產業鏈平臺、金融科技平臺和金融服務平臺之間的協同和實時、動態地互聯互通,以及科技的支撐,使得包括交易數據、業務數據等在內的“交易大數據”等產生乘數效應,從而構建以“賬戶+支付+融資”為基礎,以“交易+數據+場景”為核心,以“資金+資產+撮合”為方向的新型產融結合的金融服務體系。交易金融不僅是迴歸金融的本源,也是新經濟、新科技環境下的新金融,即平臺金融、輕資產金融、鏈式金融。

九卦|重塑交易新時代的商業銀行金融服務

從具體的業務應用層面來說,首先,圍繞企業和產業互聯網化,在不同客戶的採購、交易、銷售等環節中尋找服務節點,構建新的產品服務體系和新的獲客模式,與對應的服務平臺進行連接。其次,圍繞交易全過程,在資金和資產端構建一個通路,運用輕資產化的運營模式或者平臺資金和資金的撮合模式。最後,在客無感知的情況下,通過直銷與移動端的佈局實現資金和資產的流通。以輕型、便捷的運營機制構建一種交易撮合的形態,實現資產的閉環運營,進一步提升資本運營效益。同時,商業銀行能夠根據市場環境和目標客戶,靈活調整各項金融服務和產品定價,提升產品定價的靈活性和針對性,構建差異化競爭力。

構建面向未來的交易金融模式

交易金融的構建邏輯:

“資金+資產+撮合”

平臺經濟的崛起,促進實體經濟的互聯網化,無論是消費、產業,還是日常生活的政務服務,都急劇生成了關鍵的平臺節點和業務機會。這促使銀行開始關注交易平臺型公司、核心企業的金融公司、物流公司等,新的商業模式逐漸產生。商業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從單一化、產品化供給向多元化、場景化供給轉型,以“貿易融資+網絡融資+現金管理”的交易銀行向“賬戶支付+場景金融+金融科技”的交易金融發展。

在交易金融模式中,應以“賬戶+支付+融資”為基礎,打造閉環交易體系,構建新金融的基礎設施。具體細分為四個階段:

圍繞“訂單+支付”實現支付的聚合和升級,打造“生意+支付”1.0模式,也即最早的淘寶模式;

2.0模式是圍繞核心企業的熟人圈進行展開,同時出現了多種支付結算模式;

3.0模式不僅僅是圍繞核心企業上下游供應鏈,還融入了物流、倉儲、保險等相關第三方機構,是基於整個行業鏈條上的支付環節,並且打通了整個產業鏈條;

4.0模式則是通過產業中供應鏈平臺的聚合,形成產業集群,實現支付工具、客戶賬戶、支付通道的聚合和升級。

在構建金融基礎設施過程中,統一、協同的交易賬戶體系是打造“生意+支付”平臺體系的前提,其為金融服務嵌入交易過程或消費場景提供了可能,實現客戶服務的無感化。此外,在融資服務創新方面,可基於“行業大數據+多節點賦能+閉環交易體系”構建“產業+金融”的新型金融產品服務體系。

交易金融的實施路徑,以“交易+數據+場景”為核心,構建產融結合的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根據產業互聯網的進階分為三種不同模式予以搭建:一是在產業鏈上尚未形成聚合的專業化平臺,在各個關鍵節點仍以企業的形式存在。對於這樣的產業鏈,以商業銀行為主,通過自建、併購、投資打通產業鏈上的關鍵節點,由商業銀行來搭建入駐式產業鏈金融平臺,覆蓋全場景,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入駐參與。二是對於產業鏈上的關鍵節點已出現專業化平臺,但未向金融領域進一步延伸,或因監管要求,無法向金融領域延伸,比如某些政府的採購或招投標平臺,或者某些核心企業的平臺,應以平臺為主,銀行與平臺直連,輸出金融服務能力,構建產業鏈上平臺與平臺之間的相互嵌入模式。三是對於在整個產業鏈上已形成了“巨無霸”(具有壟斷地位)的平臺,並已延伸至金融領域,基於這樣已形成生態圈的產業鏈,銀行最佳的方式是通過ABS或輕資產撮合的模式,成為平臺的資金供給者和培育者。

交易金融的輕資產運作模式,以“資金+資產+撮合”為演進方向,打造貫穿全產業鏈的新金融生態體系。隨著產業鏈的不斷進化,新型產業鏈金融能夠有效實現價值流動的閉合化、交易活動的信息化、金融服務的自償化、運營管理的垂直化和風險經營的結構化,這為提供資金和資產的撮合平臺夯實了基礎,也為聚合多樣化的金融供給帶來了便利。具體可從以下四種模式加以推進:

一是憑藉混業經營優勢,通過自身業務的互聯網化轉型,聚焦實體產業鏈,構建網絡融資撮合平臺並激髮網絡效應,探索輕資產轉型路徑,即金融撮合1.0;

二是通過推動交易資產證券化發展,實現非標資產標準化,吸引資金方和資產方參與交易,拓展輕資產運營空間,打造閉環金融服務體系,即金融撮合2.0;

三是通過整合自身金融服務能力,為產業巨頭的閉環體系提供較為全面的金融服務,進而提升平臺的服務聚合能力,完善撮合平臺的金融服務鏈,即金融撮合3.0;

四是投資或收購尚處在創業期且成長空間大的科創型企業或產業平臺,通過創新科技支撐方式,快速掌握產業鏈關鍵節點和核心技術,即金融撮合4.0。

交易金融的核心競爭力與模式創新

在消費互聯網化、產業互聯網化和政務互聯網化的時代,行業化、垂直化、場景化的金融服務演進路徑越來越清晰,商業銀行需具備金融產品的創新能力、金融生態的構建能力和金融技術的運用能力這三大核心競爭力,以構建交易金融的輕資產運作模式。而交易金融則讓商業銀行在獲客模式、服務模式和產品模式上實現了突破性創新。

首先,獲客模式的創新。銀行不再是以櫃面和網銀等這些一對一、點對點的單點獲客(客戶黏性不高,服務數量有限),而是利用生態鏈(豎向)、產業鏈(橫向)實現批量獲客、平臺獲客,不僅依託平臺實現客戶數量的幾何式增長,還降低了獲客成本。

其次,服務模式的創新。銀行的服務模式不再是傳統的點對點、聚焦單一客戶的形式,而是在企業要價更精準、銀行盈利要求更高的前提下,圍繞優秀企業的上下游,以服務客戶的客戶為宗旨,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增值金融服務。

最後,產品模式的創新。利用金融科技將金融產品嵌入各類行業應用場景,全面實行金融產品的電商發展戰略,在無形中將產品推介給用戶,實現產品的無感知化,讓客戶在消費、交易等過程中無感知地享受了金融服務,以金融服務的場景化增強客戶黏性。

九卦|重塑交易新時代的商業銀行金融服務

從產品架構設計層面而言,商業銀行發展交易金融可以從網絡支付、線上理財、消費金融、產業金融、網貸資產標準化五個維度來打造產品體系,全面覆蓋存貸匯投業務,全方位滿足客戶對線上金融服務的需求。第一,提供結算賬戶和電子賬戶服務,以支付為基礎,連接客戶;第二,提供線上理財和投資交易服務,以理財為手段,獲取客戶;第三,以互聯網大數據為決策基礎提供網絡化融資,將消費金融作為爭奪客戶的基礎;第四,為產業鏈集群客戶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以產業金融為抓手,融入客戶;第五,構建互聯網投融資撮合業務鏈,打造撮合客戶交易的輕資產模式。

交易金融融合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

跨界融合共建“金融+科技”生態

當前,在平臺金融、共享金融以及場景金融等各種模式層出不窮的時代背景下,企業的經營和服務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跨界發展成為交易金融時代的主旋律。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非銀行機構,如互聯網企業、專業化平臺和金融科技公司逐漸依託自身的行業整合能力、強大的現金流及對產業鏈的把控,探索新型的產融結合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嵌入金融服務,即所謂的“自金融”模式。如京東、海爾等公司開始深耕供應鏈金融領域,從銀行的重點核心客戶,搖身一變成為銀行的合作伙伴甚至是競爭對手,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

近年來,金融科技和平臺效應逐漸顯現出來的巨大能量,倒逼銀行進行轉型與創新,利用平臺、互聯網、科技的優勢,將自身金融服務的長處與互聯網企業、專業化平臺和金融科技公司相結合,提供更全面的無感化金融服務。因此,商業銀行紛紛開啟與互聯網巨頭的戰略合作之路,共建“金融+科技”生態,這是當下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金融領域發展的主流趨勢。

此外,商業銀行還會通過收購、投資等多種形式積極佈局和借力金融科技,以實現金融服務的升級,這不僅體現了用戶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升級,更加強調金融服務的自主性。而金融科技的發展為銀行升級金融產品和服務創造了條件,使銀行的技術升級能夠更好地與用戶的需求升級相匹配,更加促進金融服務的無縫嵌入。

金融科技是交易金融創新的驅動力量

交易金融將成為新型金融業態,而該新金融業態能夠順利實現離不開科技技術的支撐,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雲數據,甚至人工智能(AI)等都是成功實現交易金融這個輕資產平臺的技術驅動因素。

如何運用好這類金融科技技術以發揮交易金融自身聚合、賦能、綜合服務功能,從而實現商業銀行交易金融的轉型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在基礎設施方面,從協同賬戶體系的搭建,到聚合支付的實現,再到清結算模式的升級,最後到交易大數據的整合,無不彰顯出新型科技手段對於構築交易金融的基礎架構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其次,從資產生成的視角來分析基於大數據整合項下的資產平臺構建,利用金融科技打造網絡融資平臺和標準化資產平臺,實現從以資產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滿足新經濟下新金融業態的轉變和升級。

再者,風控作為商業銀行運營的核心,如何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提升風控能力,實現智能風控模式的不斷演進:從智能風控1.0時代的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到智能風控2.0時代的“主體+交易”信用評價體系,再到智能風控3.0時代基於垂直產業鏈的閉環智能風控體系,改變傳統的風控模式,增強平臺風險識別的實時性、精準性和全面性。這也是商業銀行未來風控發展的主要趨勢。

九卦|重塑交易新時代的商業銀行金融服務

最後,區塊鏈技術的具體運營和發展推動了金融基礎架構的升級,提高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和交易速度;為支付結算帶來深刻的變革,保證支付的高效性、安全性、隱私性以及可監管性和可推廣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