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俎」究竟是什麼東西?

《史記*項羽本紀》裡的著名故事“鴻門宴”寫道:因為劉邦和項羽與懷王有“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劉邦入關中後佔領咸陽,封存秦宮府庫想據為己有,並駐軍霸上嚴陣以待,守住函谷關不讓項羽入關。

後到的項羽率帶甲四十萬屯駐新豐鴻門,劉邦的霸上駐軍只有十萬,就是不論兵力的多少,劉邦軍隊也抵擋不了彪悍的楚軍。

眼看著要任人宰割,劉邦只能巧言令色地求和解。於是項羽請劉邦到鴻門赴宴。鴻門宴上項羽雖然被說服,而范增意在殺了劉邦以絕後患,於是屢次欲對劉邦下手,形勢非常威急,這種情況就好像劉邦是被放在砧板上的魚、肉,已經無處可逃,而項羽和范增則像是手執快刀的庖廚,只要願意就可以一刀剁下來讓劉邦化成齏粉。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俎”究竟是什麼東西?

劉邦好不容易躲過了想取他性命的項莊,樊噲帶劍擁盾入軍門想救劉邦。樊噲吃了項羽賞賜的生豬腿,聽了樊噲的一番辯解,心裡的疑慮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這時劉邦趁機藉口出來上衛生間,想緩口氣。

樊噲勸劉邦趕緊逃走,但是劉邦說還沒和項羽告辭。《史記》在這裡寫樊噲說了幾句話: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樊噲的意思是說:做大事不計小節,現在逃命要緊,你還講究什麼?更何況你是放在人家砧板上的魚肉,人家手裡拿著刀,你還回去自投羅網不成?

這個“俎”就是古代切肉用的砧板,有木製的也有青銅製的,板面長方形,兩端有足,從今天的觀念看來像是供坐的小凳子。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俎”究竟是什麼東西?

商代青銅俎

古人覺得“俎”的形狀很像“幾”,所以又稱其為“俎幾”。“俎”不只是庖廚用具,而且是在祭祀、宴饗中都會用到的禮器。在祭祀中常與“俎”搭配使用的是另一種禮器叫作“豆”。《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豆原來是盛放黍、稷等糧食的陶製器具,到了周代演變為放醢(古代用魚、肉製成的醬)的盛器,周代的“豆”材質變成青銅,博物館裡看到出土的青銅豆有很多非常精美。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俎”究竟是什麼東西?

春秋時期青銅俎

因為常用“俎”、“豆”來舉行祭祀活動,所以也用“俎豆”來指代禮儀方面的事。在周代這樣一個禮樂治天下的時代,“俎豆”之事就顯得格外重要。《論語*衛靈公十五》中記載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衛國,衛靈公“問陳於孔子”。“陳”同“陣”,意思就是作戰時的軍陣,這裡用“陳”來指代打仗的事。孔子回答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孔子的回答意思是說:祭祀的事情我知道,打仗的事情我沒學過。第二天孔子就離開了衛國。這個故事背後所隱藏的深意是:孔子的主張是回到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以治天下的時代。而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是大徵大伐的年代,衛靈公顯然更想用發動戰爭解決問題,而對禮樂並不感興趣。孔子知道自己的思想在衛國不可能被施行,所以就離開了衛國。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俎”究竟是什麼東西?

《俎豆禮容圖》孔子小時候就喜歡陳列俎豆模擬祭祀。

簡單說:“俎”是切肉、盛肉的案子,但針對於當時用“俎”盛行的時代,又不能簡單地把“俎”等同於今天的案板之類。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高坐具,更不可能有大的桌、案一類的傢俱,所以在貴族宴飲的時候都是一人一座。席地而坐的貴族每人面前有幾,上面放著盛肉的“俎”。鴻門宴的時候項羽賜給樊噲“彘肩”,樊噲就是以盾為俎切了豬腿來吃。

從周代青銅銘文的記載來看,用“俎”的制度非常講究。比如有“彘俎”、“羔俎”等,也就是說放不同的牲體有不同的俎。《禮記》裡說“俎豆牲體,薦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用俎、豆祭祀、宴飲,放的牲體不同,用的俎豆數量也不同,這是表明尊卑貴賤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