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綜研院:粵港澳大灣區可擔當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智庫動態

本報記者 範思立

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和深圳市綜研軟科學發展基金會主辦的2018綜研基金·中國智庫論壇暨綜合開發研究院北京年會日前舉行。

本次論壇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主題,旨在回顧改革開放40年廣東珠三角與港澳互動發展、合作發展、協同發展的經驗,展望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及其在“一帶一路”建設、創新驅動發展模式探索、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的責任擔當,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徑。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港澳關係、城市化發展、國家進一步開放、國家體制改革以及科技發展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為港澳地區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推動城市化的深入、解決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助於港澳兩岸三地制度、貨幣政策的有效結合;推動改革開放40年進一步改革發展的步伐,結合大灣區主要城市的特點整體提升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明確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都市圈、城市群;同時結合大灣區實際情況,減少粵港澳地區的流動限制,促進地區深度合作交流;此外,應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自由貿易區聯盟,發揮“2+ 3”優勢,在機制體制、法律法規等各個方面促成港澳和廣東省三個自貿區的全面對接。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確實具備了擔當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角色的初始條件。粵港澳之間的互補性要比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之間的互補性強。廣東省的創新平臺,深圳的應用產業創新能力,香港的眾多高校優質的科研水平、開放的嚴格制度、健全的產權保護體系,等等,相互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優勢互補。而北京的高科技產業轉移到珠三角地區而非到河北,正是因為京津冀之間差距太大產業對接困難,天津和河北產業結構又是有衝突的。他認為,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在製造業的產業鏈條中應當扮演不同的角色。京津冀可以偏前端,在原材料、理論、概念形成階段具有優勢;長三角地區適合在製造環節發力;粵港澳大灣區更偏向最後製造端,建議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製造與工廠集聚區。

同時,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佈了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的系列研究成果,旨在從第三方的智庫視角,解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與建設路徑,為推動大灣區的發展建言獻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