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不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

讀研不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

“你是研究生,文筆比較好,你來寫吧!”

“你是研究生,讀書比較多,這個對你來說應該很簡單!”

“你是研究生,比較有想法,看看這個問題怎麼處理!”

有時候聽到這些話還蠻感激他們的信任,但是事實卻是有點尷尬。

在一些人眼裡對“研究生”帶了一種光環,因為不是人人都能讀上,能讀上的肯定很厲害,以至於駕校教練都批過我,“這麼簡單的操作都不會,還說是研究生呢?”

當時我實在哭笑不得,其實我的專業不是開車呀。

1就這樣讀了研

常說,本科的學習範圍是某個領域的一個球,主要是打基礎,各個方面均有涉獵,而研究生的學習範圍是一個面,在某個領域的某一方面有些粗淺的建樹,並不是樣樣都出眾的,到了博士階段,學習範圍更是集中到一個點,所以學歷越高,關注的區域反而越小,同時也越深。

作為一個理工科研究生,專業不是文學,真的不能說得上文筆好,頂多是能寫寫推導性的論文。至於讀書比較多,說來慚愧,讀研期間我是看別人的論文比較多,書倒是沒讀幾本。想法呢,在自己研究領域的比較多,其他領域就不敢當了。

讀研不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

哈哈,那看起來讀研也好像沒什麼出眾的地方,我在大四那會也在糾結要工作還是讀研,後來我媽說,反正下半輩子都在賺錢,早賺遲賺都一樣,體驗下科研生活有什麼不好。

也對,就去體驗一把,體驗了才知道讀研究竟是什麼過程,從更多角度看這個世界,才不枉此生。現在看來,讀研的益處主要是思維性的成長,這番思維性的成長對我日後的職場生活也是有幫助的。

2知識不是標準答案

讀研搞科研的目的是探索未知,我們科研人員就成為了迷霧中的開路者。正因為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是什麼,但我們又不知道從何走起,所以才需要導師,為我們導航,指明方向,不過導師能提供的只是方向,他也告訴不了你答案是什麼,只有我們自己的雙手才能撥開迷霧,聽起來挺帥的!

試想,如果把你丟進迷霧裡,不借助工具怎麼能找到出路呢?

撥開迷霧當然需要工具,這裡的工具就是知識,但讀研的知識和從小學到大學的知識又不大一樣。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學習的知識是為了應付考試,追求知識其實相當於在追求標準答案,我們得到的知識只有對錯之分。而到了研究生階段,知識顯得更加靈活,我們更具有自主性,知識不再是被動地接收而是我們主動去選擇,我們更關注能否用知識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正確與否,以前學的知識是由別人創造而現在創造者變為了自己。

讀研不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

經常能聽到,上學時候學的知識出到社會是沒有用的,與社會脫節的。

依我看來,這句話其實是片面的,課本上的知識是在一定假設基礎上提出的,是實際問題最本質最抽象的提取,而社會問題是一系列因素的複合關係,倘若沒看清我們對知識的應用具有自主性,一味地生搬硬套到現實問題,當然是套不到的,所以就有了知識脫節的結論。

學了這門知識,不代表這門知識只能解決這類問題,正如查理·芒格所說,不要拿著錘子,就把所有事情看作是釘子,對事只拿著錘子當然與社會脫節。

以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為例子,他通過反覆訓練給狗建立起了一聽到搖鈴就會流口水的條件反射,這個實驗我們上中學那會都學過,這個知識人人都知道,好像實際生活中除了訓練狗就別無用處,所謂的“與社會脫節”。

讀研不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

事實上,應用條件反射取得不俗成效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百年不衰的可口可樂就讓條件反射與社會接軌了。可口可樂實質只是糖漿和咖啡因的混合物,但多年來卻在我們大大小小的聚餐中都佔了一席之位,有沒想過為什麼可樂會是黑褐色還帶有氣呢?

我們先從接近黑褐色的飲品想起,條件反射自然想到咖啡或者紅酒,那是高端飲品的顏色。帶有氣呢?條件反射想到了香檳,那是慶祝的氣氛,可口可樂就是喜慶的口感與昂貴的外觀結合的產品,讓人愛不釋手,雖然它的本質只是糖漿,但卻在推出之後紅紅火火了一百多年,至今也經常在大雅之堂看見它的身影,這正是知識與社會接軌的妙處。

知識是一種多功能的工具,能靈活應用知識,並且依據工作中的問題改進這個工具,與工作實際相結合,這時知識才是力量,往往很多創新點就是來源於多個學科的知識靈活地結合。

3有了洞穴才來風

搞科研本質上是一個提出假設解決問題的過程,按《禪與摩托車維修技術》所說,科研的普遍過程是

(1)問題是什麼?

(2)假設問題的原因

(3)證實每個問題的假設

(4)預測實驗的結果

(5)觀察實驗的結果

(6)由實驗得出結論

搞科研要研究的問題不是從書本上來的,那從哪兒來呢?當然是從導師那裡來的,也許導師會告訴你一個他覺得可以研究的問題,讓你去研究,或者也許導師只是告訴你他研究的領域,讓你找個問題來研究。

怎麼聽起來有點坑啊!那不就意味著,我要剝開的迷霧全靠導師的心血來潮嘛,和我想的“探索未知,揭開奧秘”差得有點遠呀!

不過,事實確實是這樣的,所以選導師還是要先了解下他研究的領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不然科研真的有點苦!

回到問題上,不管導師給沒給你問題,起點都是一樣的,都只是把你引到某個未知海域的邊緣,在你還是一頭霧水的時候把你推下去,導師不像之前的老師,會給你上課,從零基礎把你領進門,

他給你的只是一個點,而你要做的是從這個點開始構建一個體系,摸著體系枝節的延伸前行。

讀研不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

接下來你要做的是看書和看論文,導師的領域很有可能和你之前學過的知識八竿子打不著,比如我的本科專業是通信,導師研究的是壓電材料,意味著我通信的知識全然用不上,能用上的只有一點電路基礎,接著自學結構力學、材料學、超聲學等知識,說不出的憋屈感,幸好有導師和學長推薦的一些入門書,還能讓我有個看頭。

剛開始的時候真覺得後悔,怎麼選導師的時候沒了解清楚,“隔行如隔山”呀,都是些沒聽過的專業名詞,什麼“應力應變”呀、“楊氏模量”呀……總有一種這幾個字我認識,但是連在一起我就不認識的感覺,不過這個時候也是最鍛鍊個人學習能力的時候,主要是收集信息及轉換的能力,這對日後職場的發展大有裨益,這時常用的收集工具除了度娘,還有谷歌學術、維基百科、圖書館各大雜誌的數據庫,有時還要登下外校圖書館的數據庫。

當然,這些收集工具更多是英文的,搞過科研的人就會發現,光中文的資料壓根就不夠用,而且文字論述得含糊不清,同一個詞,分別查一下維基百科中英文版的解釋就知道差別了,再加上讀的論文是英文的,你要發表的論文也是英文的,這對個人英語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英語還是要好好學的。

那麼,應用這些工具就能建立所需的體系嗎?沒那麼簡單,有時還要上上些學術交流論壇,與國外的留學生互幫下載論文,畢竟在中國限制還是比較多的,有時還免不了和論文的作者直接交流,我就試過遇到不懂的,發郵件給作者,作者是加拿大的,也許太忙沒有回我,過些時日我迫不得已再發郵件給他的導師,作者終於回我了,感謝他耐心地給我解答問題,解決了我卡殼很久的困惑。

在各種不認識的中英文詞語中暢遊幾個月,慢慢就摸到了門路,你會有種驚喜的感覺,怎麼原來看不懂的論文語句現在能看懂一點,人真是神奇的動物啊!

讀研不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

有了門路,你就可以嘗試提出問題了。

不是吧!折騰了幾個月才到了科研的第一步,問題是什麼!

也不是一開始不能提出問題,只是在一頭霧水的情況下不知道該提什麼問題才合適。

在提問題的環節,比如你會發現現有的一些的研究結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條件下的,接著你可以猜想如果這些條件發生改變或者是不加這些條件,結論是否依舊成立呢?如果不成立又會有怎樣的結論呢?

就這樣,你就有了自己研究方向的主心骨了,當然,其中的一些問題也許前人已經研究過了,這不要緊,得益於知識世界的浩瀚無邊,“巨人的思考”總是有其侷限性,你總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上面是對如何得出結論提出問題,你同樣也可以針對如何應用結論提出問題。

例如,這些研究結論原來是這個領域的,在我研究的領域是否可行呢,到別的領域是否可行呢?

這個結論原來能解決這個問題,能不能用來解決別的問題呢?

這個結論原來有一定的限制,我能不能優化一下,使它的適用範圍更廣呢?

有了問題和研究方向,就可以開始假設,而假設的提出少不了前幾個月的積累,因為對這個領域有了大概的瞭解,才能提出更合理的假設,

這時你該做的是,重複上幾個月的工作——看論文、查資料。

Oh no!怎麼又回去了?!

讀研不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

表面上看是一樣的,實際上會省力很多,你已經帶著假設了,頭腦裡有了風向標,就能有的放矢,手上也掌握了查閱論文的工具,不需要再去摸索,這時你要做的是找出前人研究到什麼程度、和你自己的假設差別在哪裡、把前人的結論聯繫起來為自己所用、設計實驗、預測結果、進行實驗……

科研講究嚴謹,導師一再強調沒有依據的結論別瞎掰,在科研中浸染多時的自己慢慢也變得有“強迫症”了,凡事都要知道個來龍去脈,沒有依據的結論怎麼也不會相信,總是要往根源鑽,聽到的話總要想什麼條件下才是對的,這是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做些改變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在自己的眼前,事情發展到現在的結果都是有跡可循的,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如果結果不好,肯定是某個因素除了問題,而不是機緣巧合。

這樣的思維有好處也有壞處,壞處是容易鑽牛角尖,容易想太多,好處是思考問題更講究邏輯,因為科研的論文是要給人把問題說明白,所以得出結論的過程會更有條理,循序漸進,一目瞭然,同時也會從更多的角度思考,做更多的比較去選擇更好的方案,這對日後的職場工作是有利的。

想得少的人是快樂的,面對事實更懂得順其自然,而想得多的人是糾結的,但同時也是有成就感的,因為能看清事情發展的細節,知道自己操作了哪一環節導致這樣的結果,日後用同樣的方式可以取得同樣的結果,就好像炒股票一樣,想得少的人覺得賺錢了就是運氣好,虧錢了就是運氣不好,那是偶然的,而想得多的人研究過走勢、財報、技術指標、大環境、參與者等,雖然折騰,但他很清楚地知道明天將看到什麼,他的世界更多的是必然,有了洞穴才會來風。

4逼出來的習慣

以研究生讀三年為例,第一年上課要做作業、做課程設計,最後一年要實習、找工作、寫畢業論文,那真正留給科研的時間就只有第二年,除去前期打基礎的幾個月,能用來出成果的時間只剩下大半年,要在這大半年完成一套系統的研發或者是一套理論體系的建立,時間還是挺緊的,更何況大半年裡總會有些別的事情,如果是讀兩年的研究生,時間就更吃緊了。

所以很經常的情況是,風風火火讀上了研,以為前途無量,在這幾年裡瀟瀟灑灑,臨近畢業才發現成果拿不出手,畢不了業,慌的一比!其實讀研已經是半個職場,要想出成果需要學會時間規劃和精力管理。

導師總是強調,不能太懶,但是也沒必要每天都百分百精力投入,人會很累,只要每天投入百分之七八十,堅持下去,不會畢不了業的。

科研是慢工出細活,臨急臨忙抱佛腳是完成不了的,不然人人都可以做科學家了。

科研難的不是百分之多少的投入,而是能堅持每天都這個投入量,往往大多數人本來就不是對科研充滿熱忱,要每天都花大半精力對著數字圖表很容易洩氣,中途還會遇到卡殼,一卡又不知道會卡多久,剩下的時間充足還好,還能慢慢探索,臨近畢業才卡,即使投入百分之二百都無法攻克,真的死了的心都有。

讀研不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

我讀研那會都在納悶,科學家不都是每天悠哉悠哉地查查資料、做做實驗嗎,怎麼會有deadline的,有deadline怎麼搞得出驚天動地的研究成果?!還要定期嚮導師彙報進展,總感覺自己每天好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推著搞科研一樣。

正是因為這樣的壓力讓我明白到,做事不僅僅要堅持認真,還要學會積極主動彙報,不管是對導師還是對領導。他們看重的不是過程,結果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態度,不管進展多慢,主動彙報了只是挨個小批,如果隱瞞不報被發現了,絕對沒好臉色看,哈哈!

幸好科研有一個特徵——存在試錯性,只要是新的發現就是有意義的,不管能不能解決你的問題。另一方面,畢業答辯看的是讀研期間的工作量,和職場中的某些績效考核指標類似,說白了就是發現得多、做得踏實、寫得精彩,所以,換角度思考問題、優化的方法、突發奇想的點子等等這些發現平時都要一股腦地用小本本記起來,說正式點叫注重平時積累。

到臨近畢業那會,你的小本本就不是一般的厚了,梳理一下就能填充進論文裡,讓你的論文豐富充盈,讓答辯老師眼前一亮,而平時的工作彙報也只是小菜一碟,挑幾頁筆記就能應付了。

讀研不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

寫著寫著,我發現讀研過程中得到成長的方面遠不止於上述所說耶!常說,“讀研只是多讀幾年書和混一張文憑”,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一種誤解,但是,如果沒有完整投入到讀研的每一個環節,這些成長是體驗不到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