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崛起风云人物——秦昭襄王和范睢(四)

登顶与登顶后的失横

范雎入秦

正在秦昭襄王不断壮大势力的时候,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帮手和能力最强的那个帮手终于到来了。这个人就是范雎。

范雎这个人很符合来秦国打工的条件。首先他来秦国的时候,其实就像一个逃犯,没有背景,没有钱财,只有国君的赏识,才能让他找到出路。是什么造成范雎那么不堪呢?

范雎本事魏国人。他在魏国为官时,投靠的是魏国中大夫须贾。一次,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跟着去了。没想到范雎受到齐王的超规格礼遇,这让范雎的老板须贾很没面子。须贾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认为这是范雎通过出卖了齐国的利益获得的,于是须贾回国后将范雎泄密的事向老板魏齐说了。魏齐勃然大怒,让手下人狠狠教训了范雎,并把他扔在厕所,并轮流在他身上撒尿。最后,范雎终于求得看管他的小卒的同情,逃过此一劫,而他的老板和大老板都认为他已经死了。

此后,他逃到了老友郑安平那里避祸易名张禄,并通过秦国来使王籍逃入秦国。进入秦国后,又发生了范雎两次躲避魏冉的故事,但是我不尽信,此处也就不多赘述了。

范雎入秦大概发生在秦昭襄王35年,而这一年也是秦王处理义渠之事的那一年。这一年,秦王并没有体现出对范雎的多大兴趣,没有主动接见他。史书上上基本上都说秦王属于一个实干型的领导,不喜欢所谓耍嘴皮的人,故而冷落了范雎。但是真的是这样么?

我认为,情况要复杂得多。

一方面秦王此时正值好年华,无论决断能力和政治势力都已经得到壮大,说话的分量也更足了。但是他面对的母亲和舅舅势力依旧很大。虽然他们在努力维持着一种权力上的平衡,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独掌朝政才是秦王追求的最终目标,宣太后和魏冉也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宣太后他们眼睁睁的看着死神在向他们招手,所以此时他们一定很紧张秦王势力的扩张。

第二方面,此时宣太后在亲王的威逼利诱之下终于同意合谋杀死义渠王进而灭亡义渠国了,在这种局势下,形成稳定的联合关系比其他的一切都重要,不能节外生枝,不能因为权力争夺阻碍这件事的顺利进行。

第三方面,张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本事,亲王是不知道的。如果仅凭着王籍的一面之词就加以重任,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现在的秦王已经有了足够深的城府去认识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我认为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范雎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亲王的召见。

过了一年,范雎终于坐不住了,他向秦王写了一封信,小小的挑逗了一下秦昭襄王。信的大体意思就是要求秦王善用贤人,赏罚分明,尤其文字中透露着一些秦王最惦记着的东西,那就是权力,但是有没有写得明显。这就像一饵一样,在勾引着秦王。此时秦王手头上的大事终于处理完了,义渠王和义渠国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看到范雎的手书,是时候放松放松了,看看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秦国崛起风云人物——秦昭襄王和范睢(四)

在这次会面当中,范雎分析了当时秦国的政治局势,他直接揭示出了太后、儴侯专权对秦王地位的威胁与伤害,他表示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亲王的尊严。其实,秦王早就想到了这件事,只不过他没有形成过系统性的思考,只是预想了结果,他的手下从来没有像范雎这样把这件事挑的那么明和那么赤裸裸,也没有一个人给秦王总结了那么一个个必须铲除罪恶旧势力,创造新生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理由,更没有一个人同情秦王是一个一直在受压迫的无辜君王,他是时候也是必须拿回自己的东西了。

听了范雎的分析,秦王选择了相信。因为他知道,他等的人终于来了,而他要做的事也会做成了。于是自秦昭襄王36年开始,任用范雎为客卿,统领自己的实力集团,开始一步步谋划着向着权力顶峰冲击。

范雎的到来,真的是给秦王帮了一个大忙。作为三驾马车的核心,秦王实际上是被孤立的。虽然作为国君,他能名正言顺的拥有国家的统治权,但是宣太后和魏冉所展示出的力量不容小觑。当时秦国的军事将领基本上都是魏冉培养起来的,而魏冉能够身先士卒,为秦国打下了大片的疆土,于军,他有超强的号召力,于国家,他的战功显赫。而宣太后一直是秦国政治的调和剂,无论是出现什么样的危机,都是她来收拾残局,得到了秦国贵族和旧势力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如果此时,作为国君的秦王为了维护秦国的稳定,是没有办法直接发表什么出格的意见的,也不方便出面对太后及魏冉提出异议。因为那样的话,释放的信号意义太大,容易造成秦国统治集团的分裂。但是此时范雎加入秦王阵营,大大改善了这样的局面。秦王利益集团的诉求完全可以通过范雎来发声。范雎可以与太后和儴侯集团争执、理论。一旦撕破脸或者是场面控制不住时,秦王就会出面斥责范雎几句,以此缓和紧张的气氛。秦王可以表示这不是我的意思,全都是小范同志自己的个人意见。我回去好好教训他,大家以和为贵呀。

但是,秦王从来不处罚范雎,甚至还会给他立功和加官进爵的机会。这样时间长了,大家也就看明白了秦王的目的。宣太后和魏冉也看清了事情的本质。已经70岁左右的他们,似乎已经失去了角逐权利的兴趣和精力,慢慢的,他们一步步放权,和秦王达成协议,获得善终。秦昭襄王四十二年,秦宣太后死,魏冉罢相。秦国大权终于落在了秦王的手里。也是在这一年,秦王任命范雎为相,秦王与范相开始了长期的合作。

掌权后的得失

权力这个东西,是个好东西也是个坏东西,似乎没有能说得清楚。运用好了,会成就千秋霸业,运用不好,就会遗祸百年。面对这个一直想得而又得不到的东西,秦昭襄王将会何去何从呢?

秦昭襄王还是听从范雎的建议。范雎为秦王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局势,他认为联合秦国较远的齐国,攻打秦国周边的国家,是一项有利于秦国的战略,一方面可以减少秦国吞食周边国家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明确秦国战斗路线。这就是所谓的“远交近攻”战略。

这个战略被历史推送到了一个超高的地位。但是我认为大家要客观地去看地这一策略。其实这一策略的提出仅仅是适应了当时秦国的一国独大的形式的。我们再往前看看魏冉的战略,他一上位就是主张联合齐国,获得国际平衡,再通过联合楚国打压三晋祸事联合三晋攻取楚国。甚至是联合五国导齐。魏冉所处的时代变化多端,需要不停地调整联合战略,以此确保秦国获益。但是魏冉未能将自己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和政策高度,似乎显得档次没有范雎那么高。但是魏冉的能力和战略战术水平是高于范雎的。谁让他是一个专于做事的人呢?做事的基本上都是吃亏的。

不过,在“远交近攻”战略的指导下,秦国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国果。秦国在长平一站大败赵国,消灭了赵国的主力军,着实的损伤了赵国的元气;灭掉西周,取九鼎宝器,这一举动,实际上为秦国统一六国亮明了旗帜。

但是权力就像困在笼子里的野兽,一旦释放出来,也会带给人无限的困扰。秦昭襄王在60岁独掌秦国朝政,失去了宣太后和魏冉他们的制衡,使秦国的政局也一步步走上了一条弯路。

首先是秦王打破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论功行赏的好制度,他开始破格提拔自己人,为秦国的发展埋下了暗雷。

首先是由于范雎在秦王夺权的过程中干的都是脏活累活,因此,秦王在获取胜利之后,大力提拔范雎为国相。实际上范雎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是通过一点一点积累走上权力顶峰的,所以在当时的其他人眼里,范雎基本上就成为了一个不招所有人待见的人物,但是秦王就是喜欢他这不招人待见的一点,这样的人用着不用担心,他会一直忠于自己。但是,不招人待见,不仅使范雎成为众矢之的,也让范雎将其他众人视为自己的敌人,因为他明白,如果论功比不过他人,那就只能弄臭他,或者弄死他。

而白起就是这当中的一员。由于长平之战,使白起战功和威望达到了人生的顶峰。范雎看到白起一旦得到重用,不仅白起不会善待他,就是其他人也不会善待他,于是他就进谗言,害死了白起。这还不算,他还提拔自己的亲信王籍和郑安平。这两个人本没有什么本事,郑安平在邯郸之战中投降了赵国,而王籍也在之后不久也因叛乱被诛。但是秦王还是对范雎不离不弃,不准他人对范雎说三道四。但是,秦王的这种无原则爱,其实是在一点点摧毁秦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更为合理的用人制度,依功行赏变成了任人唯亲,这让秦国的不少重臣都有些心灰意冷。

秦王在晚期叹息秦国外有忧患而内无良将时,也可看出,这一行为造成了秦国在某个时间段人才凋敝。同时,秦王自己不遵守规则,也影响了后来秦国用人原则,为秦始皇时期吕不韦、嫪毐等权臣乱政埋下了伏笔。

其次,膨胀的权力欲望另秦昭襄失去了冷静的思考能力,一意孤行杀害了白起等名臣名将。秦国在三驾马车共掌国政时,秦王还是比较收敛的。在做决策之前,总是也是不得不冷静思考,做出比较稳妥的决策。但是,后来没有了宣太后和魏冉的制衡,秦王在权力的纵恿下,就像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容不得别人与他持不同意见,也容不得别人正确而自己错误。他只知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才是王道。

也许是以前压抑的太久了,压力有多大,反弹的力量就有多大,就像是一个饿了好久的人,他见到吃的,就会不要命的吃,不管后果会怎么样。也许是因为此时秦王已经六十多岁,出现了老年病,无论是精力还是思路都已经大不如以前,都只凭自己直观的感觉去处理政务。在这一时期,秦昭襄王已经不再像那个老练沉稳的国君了,更像是一个毛头小子,仅凭一时意气做决策。

在对待白起上,其实秦王一直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因为白起是魏冉提拔的人,又与魏冉交好,所以白起不是自己人。不是自己人,那就要防着点。所以在秦王独掌朝政后,秦王几乎没在让他带过队,只是在遇到困难没办法的时候,才请白起出面解决。但是在长平一站当中,白起杀敌几十余万,在攻取邯郸一事上,秦王听信了范雎的劝告,令白起罢兵回朝。其实后来秦王肯定明白了白起继续攻打邯郸的战略是正确的,但是白起的正确并未引起亲王的自责,而是让秦王更为恼火和妒忌。因为长期的压抑,使秦王的自尊心受挫。掌权后,他不会让任何人再次碰触他的痛点。谁碰,谁死。

在之后邯郸之战中,秦王有没有采纳白起的意见一意孤行,最终导致秦军大溃败。这一次秦王真的怒了,他怒的不是秦国的失败,而是白起又一次判断正确,严重的伤害了秦王的自尊心。所以说,邯郸之战实际上也是决定白起命运的一战,秦王打赢了,白起生,秦王打败了白起死。人生有的时候就是那么别扭。

而这次死的不仅仅是白起,还包括白起身边的那些将领。白起的死,不仅仅是白起一个人的命运。白起是当时秦国军魂的代表,也是那些凭借军功上位的旧臣的代表。白起的死,使秦国的士气大衰,也使那些功臣心灰意冷。秦国的新的一代将领和军士基本上都是听着白起的传说成长起来的,同时也是目睹着白起一次次创造神话般的战绩。在他们的心里,只要跟着白起打仗,那就是预示着打胜仗和加官进爵,对于敌人来说,那就是失败和丧命。白起已经成为了秦国军届的灵魂,也是秦国不世出的战神,白起的死,使秦国无论是军队还是朝堂,乃至民间百姓,都是一个无法接受的事实。但是,唯一高兴的,就是其他诸侯国。

秦国崛起风云人物——秦昭襄王和范睢(四)

纵观请昭襄王一生,在位五十多年,三十多年都在征战。在这些年当中,秦国欺楚国、倒齐国、败赵国,连续攻击魏国和韩国,使秦国的国土面积迅速扩大,到了秦昭王晚年,整个秦国的国土占到了中原的一半左右。虽然秦王的权利曾经被长期的压制,但是由于秦国三驾马车的相互克制,使秦国政局形成了三十年难得的平稳和理性,使秦国无论在国力,政治,武力上,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反观其他国家,在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一衰再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秦国所取得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功劳都是在秦昭襄王身上。没有一个精明的君主,秦国的局面不会那么良好,而秦国国内也不会那么稳定。虽然在晚期,秦昭襄王犯了很多致命性的错误,但是并没有给秦国带来灭顶之灾,究其原因,主要是此时其他各国也都不断在犯错,而且甚至比秦国更加严重。历史再次给了秦国大约十年的光景。

有的时候天下大势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统一的大势已经形成,他的实现只是早晚的问题和在谁手上实现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不禁感叹,秦国是幸运的,在他困难的时刻,并没有所谓的将星和卓越的君主降临在其他国家,反而是大家一起烂下去。虽然大秦脚步放缓了许多,毕竟还是没有国家追上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