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丨請劉先生來揚州吃鵝

在報上看到一篇劉心武先生的文章,題曰《鵝肉的興衰》,是談《金瓶梅》中的飲食的。文章說:“那時候,鵝在食物中的高貴度不僅在豬、鴨之上,也超過了鰣魚。”又說:“鵝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失卻筵席上的崇高地位的?為什麼到現在除了廣東一帶還時興吃燒鵝,在其他地方的席面上,鵝肉甚至根本‘上不了檯盤’?值得搞飲食學的專家們一探究竟。”

不知道劉先生有沒有來過揚州,看來劉先生一定不知道鵝在揚州人餐桌上的地位。網上有現成的揚州人吃鵝的資料文字,我來抄一抄:“揚州鹽水鵝,揚州人俗稱其為‘老鵝’,是在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淮揚菜裡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有著悠久的歷史。到清代,地方官員用鹽水鵝招待下江南到揚州的康熙和乾隆皇帝受到讚譽,因此而名揚天下。”

“揚州大量養鵝、吃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前。唐代詩人姚合在《揚州春詞》中描述當時的揚州是‘有地惟栽竹,無家不養鵝’;早在明代,鵝肉是最為家常的一道菜,在一些筆記小說中可以察見端倪。《紅樓夢》中的胭脂鵝更是一道人們喜愛的揚州菜。”

“揚州是名副其實的鵝消費城市。全國最優良的鵝品種為‘揚州鵝’。據統計,揚州人一年消費鹽水鵝2000萬隻,揚州風鵝產業用鵝在6000萬隻,所以北方各地飼養的鵝都到揚州來銷售。”

我是揚州人,可以證明這些資料所言不虛。揚州城裡什麼攤子最多?一定是賣鹽水鵝的。就我住的這個小區附近,賣鹽水鵝的攤子就有五六家,你想想揚州的大街小巷有多少吧。而且揚州的鵝是很“上得了檯盤”的,一直沒有“失卻筵席上的崇高地位”,在揚州人的大小酒席上,一定會有一盤鹽水鵝。我翻過的《金瓶梅詞話》有一篇“全校本前言”,裡面說:“書中的清河,當是運河沿岸一個城鎮,生活場景接近南清河(今蘇北淮陰)。《金瓶梅》評話,最初大概就由‘打談的’在淮安、臨清、揚州等運河大碼頭上說唱,聽眾多為客商、船伕和手藝工人。”而且《金瓶梅》裡的人物語言,有的就像我們揚州人說的話,比如那個做媒的薛嫂教西門慶“家裡有的

是那囂緞子,拿上一段,買上一擔禮物,親去見他”,這一個“囂”字就是揚州人的口頭語,揚州人不說“薄”只說“囂”。所以我就猜想,《金瓶梅》的作者會不會就是淮揚一帶的人呢?《金瓶梅》裡屢屢出現的燒鵝,會不會和自古來就有大名的揚州老鵝有關呢?

反正現如今,我不知道還有哪個地方的人比揚州人更喜歡吃鵝的了,還有哪個地方的人比揚州人吃的鵝更多的了。揚州的鹽水鵝也真是好吃呢。歡迎劉心武先生下次到我們揚州來嚐嚐,我請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