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對馬雲說過的一句話「我知識太少,幾乎不看書」,該怎麼解釋?

辰皓ccc


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個人的一點看法,歡迎大家共同來討論交流。

首先我們來說說這兩個大人物,金庸,原名查良鏞,把鏞字拆開用作筆名也是頗為有趣的。可以說是一代武俠小說巨匠!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不少被拍成了電視劇,影響了很多人的生活。


而馬雲,也是一個影響我們生活的人,不僅改變了支付的方式,還加快了我們支付的步伐,總之,兩人都是不同領域的大佬級人物,是我們認為的成功者!

金庸曾對馬雲說“我知識太少,幾乎不看書”,金庸看的書會少嗎?這恐怕讓人匪夷所思,那麼這句話怎麼解釋呢?我想有幾點。


1.金庸謙虛

我們都知道,一般大人物都是比較謙虛的,就像魯迅說“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寫作上了”多麼謙虛啊!雖然他可能也沒少喝咖啡,看電影,但是他就是這麼幽默風趣,這就是一個人的雅緻,而金庸也是這種,當別人誇獎你的時候,你總不連連點頭吧!

2.金庸的意思是盡信書不如無書,而是應該多一些經歷

從金庸和馬雲的對話中可以看出,馬雲詢問的是關於二戰澳大利亞的一些問題,而這些都是事實,所以,可能金庸覺得這些不是書籍所能表達出來的,於是,就說自己沒多少知識,幾乎不看書,然而,他想表達的是他經歷很多。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感謝留言關注,我是鐵匠讀文史!


鐵匠讀文史


金庸和馬雲,一個文學大師,學富五車,才高九鬥,一個經濟大佬,智慧超人,財富千億;一個年逾九旬,精神健朗,一個過了不惑,正值盛年。都是享譽中外,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經多見廣閱歷豐厚的飽學之士。這兩人的見面交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馬雲做為後生晚輩,見了前輩金老先生,機會難得,自然是要“討教”一番的。這中間馬雲就請教了金老先生一些問題,其中就有關於二戰中的一些事情。因為當時馬雲是在澳大利亞金庸的住所看望金庸的,金庸就講到了澳大利亞在二戰中的一些事蹟,一樁一樁,頭頭是道,生動活潑。馬雲聽了佩服不已,就誇金老先生讀書好多如何淵博等。金老先生卻笑笑說,“我知識太少,幾乎不看書”。

呵呵,悟出點意思了吧。我們很多人都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和書評雜論還有劇本,金庸的學識何等了得!那是非經過“讀書破萬卷,下筆才有神”,非經過超出常人的勤學苦練才致達的,怎麼會是“知識太少,幾乎不看書”呢,很顯然,這是金老先生的謙遜之詞啊!

大凡越是真正的大學問家和成功人士越是恭儉自謙,越是懂得學問無止境,越是理解“山外有山”的含義,越是虛懷若谷,謙謙君子,風度儒雅,出言謹慎,一如越是大領導越沒有架子越平易近人一樣。金庸和馬雲的這段對話,既讓我們看到了馬雲的謙虛好學,睿智活潑,也讓我們看到了金庸老先生謙恭坦蕩一代大家的風采。

這就是修養。


誰憐一燈影


以金庸為代表的一大批臺灣文學家,用文學把大陸和臺灣緊緊的連在了一起!用幾千年的文化精華守住了臺灣!以前沒學文科不明白,如今看著他們用筆, 用嘴,用生活,,給臺灣這艘幾次要飄走的大船,拴上了大陸的纜繩。真是功在千秋啊!


旁觀者7061


就是喜歡自己寫,不喜歡看別人寫的。也是因為早年看的書太多了,現在已經厚實,不需要再看了。



楓葉亂舞


這個無關緊要了,我也有好多年不看書了耶!因為人類社會太多的書所寫的東西基本沒什麼用!所以只好不看了,只能去把高級科學知識直接傳輸入大腦神經系統裡去,而不用看書那麼麻煩了.

所以金庸大量的知識也是被傳輸入他的腦神經系統裡,然後他就翻譯成小說寫出來罷了.

故看不看書都不是重點,只要能長持堅持做到將先進的知識與智慧裝入大腦裡並真實地消化成自己的人生智慧就是硬道理,管他別人理不理解不看書的事又有何妨?


專滅土匪


這個世界,有一個詞叫智商。

但是,成功者們並不是按照智商高低來的,這就很有意思!

我覺得,態度、知識和技能都很重要!

像阿甘類的是態度大師、霍金類的是知識大師、像張大千類的是技能大師。

態度是一切的敲門磚;知識決定寬度;技能決定高度。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積極的態度加上點啥都可能成功。

金庸的態度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態度不同、卻都是技能大師,根本沒有知識改變命運的主線,所以如是說可以理解。


哈拉濱斯


如果從書上得來的才叫知識,那確實只是太少。

金庸的時代,除了看書還有什麼?電視,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沒有,有什麼呢?廣播,電影,報紙,雜誌,期刊,戲劇等口頭藝術,人們之間的口耳相傳。書也是有的,但不是教科書。

和現在不同,現在其實所有的都可以從網絡來了,根本就不需要傳統的紙質媒體了,電視,電影,廣播也受到極大的衝擊,任何媒體如果不網絡化移動化只有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