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若只靠老師,那就真的是耽誤孩子了

暑假開始了!老師又要捱罵了!

無論老師的在一年裡挨多少罵,都會迎來兩撥捱罵潮高峰:一波是寒假前,一波暑假前。

理由很簡單:又到了老師光拿錢不幹活的時候了。

不過各位家長們,如果老師願意全年無休的教學生,你們願意將孩子的教育全都教給老師嗎?

如果你願意,那才是真正的耽誤了孩子!

01

學校就是託兒所,老師就是保育員,孩子送到學校就該老師操心,父母管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就是完成了當父母的任務。

如果你也有這個想法,不妨靜下心來問問自己:這到底是誰的孩子?

孩子的確需要靠老師來引導,但不得不承認的,老師只是孩子一生當中的過客。

在短時間內老師可以以指路人的身份存在,但這個身份,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地交移給一個又一個老師。

但最終,陪在孩子身邊的位置始終會是由家長補齊。

試問,一個長期缺席孩子教育的家長,可能順利的進入到孩子的世界?可能和孩子親密無間嗎?

在《媽媽是是超人》裡面,黃聖依和孩子安迪,就是一個令人唏噓的典型。

媽媽由於鮮有和孩子接觸,而對孩子一無所知,孩子也對母親所做的一切都格外抗拒,在母子相處的時間裡,孩子說的最多的就“不想”“不要”“不喜歡”,更不想讓自己的母親陪在身邊。

仔細想想這到底是當家長的不合格,還是別人沒教育好孩子?

02

把孩子交給他人養育,已經是一種惡意的逃避,如果再把教育完全壓在老師身上,更是一種極度不負責任!

如果把孩子比作風箏,在不少家長眼裡,老師和學校就是連繫著兩端的那條細細的風箏線,當線斷了,所有人都一窩蜂的急著去責怪線的質量。

很多家長認為養育後代,是連動物都會的事情,家長負責賺錢養家,學校老師負責教育,這是極為片面的想法。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沒有家庭的高度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

孩子的教育要從家長開始。

家庭的和睦,比任何教育都重要;家庭的教育,比得上十個優秀的老師。

03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會接受三個時間段的教育:一是嬰幼兒時期的教育,二是青少年時期教育,三是成人後的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最初的教育,孩子的第一次教育來自於父母,學校只是一個承擔的教育意義的機構,家庭中,父母的行為無論是有意或者無意間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老師能教給孩子僅僅是教育中最基礎的文化知識,而人際關係、思維模式以及生存能力,卻是要依靠家庭教育去養成。

美國“人種論”的學者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調查:

紐約的一個酒鬼兼賭徒馬克斯•朱克,他的子孫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殺人被處死刑,63人因偷盜被判刑,因喝酒死亡或成殘廢者竟多達400餘人!

這讓當時的學者一度認為,人的發展成功與否是取決於血統

但是有統計人員驚奇的發現:當他的子孫被收養到有著良好教養的家庭,並被送到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些孩子竟然無一不是成為有用之才!

家庭教育,決定著人生的起點。

學校教育,影響這人生的軌跡。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李嘉誠先生說過,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陪伴和教育,從來都不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施捨,而是孩子給予父母的恩惠。

請不要放棄您教育孩子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