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看新區報」9月5日貴安新區報

「“鮮”看新區報」9月5日貴安新區報

累計引進五大主導產業項目291個 總投資2442億元

貴安戰略性新興產業“枝繁葉茂”

本報訊 (記者 高豔飛)日前,記者從貴安新區經濟發展局獲悉,截至目前,貴安新區累計引進五大主導產業項目291個,總投資2442.6186億元,到位資金498.21億元,其中各類500強企業17家,獲科技部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3家。

自設立以來,貴安新區始終堅持產業與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大健康新醫藥、文化旅遊、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框架。

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貴安新區始終把大數據產業作為引領發展的戰略重點和核心競爭力來培育。目前,重點打造的以大數據為引領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已初顯成效。中國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富士康數據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騰訊貴安七星數據中心、華為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貴安新區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貴州射電天文臺及FAST數據處理中心等標誌性項目正在加快建設,蘋果icloud數據中心項目已正式簽約。

在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方面,貴安新區緊盯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萬億級產業領域和航空航天、光電芯片等“硬科技”,努力打造高端顯示、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製造、集成電路等產業集群。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重點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軍民融合、高端醫療器械和新材料等五大產業,積極引進龍頭企業,截至目前,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已入駐企業50多家。

在大健康新醫藥產業方面,貴安新區依託豐富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自然資源,以生態文化旅遊、生態地產和綠色食品為重點,對大健康醫藥產業進行精心佈局,打造大健康新醫藥產業集群。同濟貴安醫院及配套綜合體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

在文化旅遊產業方面,貴安新區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打造全域旅遊,促進“旅遊+”多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旅遊業持續井噴式增長。今年上半年,新區累計接待遊客295萬人次,實現綜合旅遊收入約15億元;高標準規劃建設雲漫湖國際休閒旅遊度假區、安平生態區、華僑城V谷創意園等系列旅遊產品,實施“六個萬畝”工程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新業態,旅遊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大力推廣智慧旅遊,通過貴安新區智慧旅遊輕應用系統平臺掌握遊客信息,更好地對旅遊服務質量進行監管,為遊客提供引導,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在現代服務業方面,貴安新區聚焦生產服務行業發展,同濟貴安醫院、市民中心、城市規劃與建築藝術館、省檔案館等一批功能性重要配套項目快速推進,完善了生活配套,為企業健康、良好發展提供了動力。

下一步,貴安新區將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快培育發展現代高科技高水平高成長型產業,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經濟總量,著力攻堅智能終端、高端顯示屏、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集成電路等核心產業集群,促進“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推動形成全產業鏈,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打造全省發展戰略支撐和重要增長極。

「“鮮”看新區報」9月5日貴安新區報

貴州省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決賽舉行

27個項目在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爭金奪銀

本報訊 (記者 黃鎮華)9月4日,“建行杯”貴州省第四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貴州師範大學舉行。經各高校校賽選拔、省賽網絡評審等層層遴選,脫穎而出進入省級決賽的共有72個項目,其中排名前27的項目,當天在主賽道和“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上爭奪金獎、銀獎以及單項獎。

據瞭解,本屆大賽由貴州省教育廳主辦,貴州師範大學承辦,中國建設銀行貴州省分行、貴陽欣源電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協辦。我省報名人數累計3.24萬餘人,參賽項目共5300餘項,參賽人數和參賽項目數超過前三屆的總和。

同時,本屆大賽初創組項目報名團隊大幅增加,成長組項目也實現前三屆“零”的突破,整體參賽項目質量進一步提升,更有一大批青年學生投身到“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中,充分挖掘貴州紅色資源,將自己的項目創意與貴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助力貴州省脫貧攻堅工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多個參賽團隊圍繞貴州省“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戰略行動打造參賽項目,與石阡縣、習水縣、湄潭縣等多個縣開展了項目對接,讓創新創業成果為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服務。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2015年創辦的國家級賽事,大賽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為背景,現已上升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部分,肩負著多重職責和使命。大賽被作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導各地各高校主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切實提高高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目前,大賽已成功舉辦了三屆。第四屆大賽組別分為創意組和初創組、成長組以及就業型創業組,參賽項目涉及“互聯網+”現代農業、製造業、信息技術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社會服務、公益創業、醫療、商業等多個領域。大賽湧現出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社會效益好的高質量創業項目,展現了當代青年大學生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風采,是我國目前規格最高,覆蓋面最廣、參賽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盛會。

「“鮮”看新區報」9月5日貴安新區報

治理網絡謠言 打造清朗空間

【事件回顧】

8月29日,由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主辦、新華網承辦的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在京正式上線。這是治理網絡謠言、打造清朗網絡空間的重大舉措,旨在為廣大群眾提供辨識謠言、舉報謠言的權威平臺。

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設立了部委發佈、地方回應、媒體求證、專家視角、闢謠課堂等欄目,具備舉報謠言、查證謠言的功能,可以獲取相關部門和專家的權威闢謠信息。平臺還可以起到大數據精準識謠、聯盟權威闢謠、多終端立體傳播、指尖即時查證、關口前移防範的作用。目前,已整合接入全國各地40餘家闢謠平臺闢謠數據資源3萬餘條。

據介紹,該平臺的建立,得到了中央黨校、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7家指導單位的幫助,以及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和地方區域性闢謠平臺、門戶網站以及專家智庫的大力支持,構建了對網絡謠言“聯動發現、聯動處置、聯動闢謠”的工作模式。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迅猛發展,但也出現一些問題,網絡謠言時有出現,誤導了公共輿論,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擾亂了社會秩序,損害了網民的合法權益,對社會發展穩定產生了干擾。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迫切要求加強治理。為回應群眾關切,解民所需,釋民所惑,推動闢謠工作常態化、專業化,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應時而生,這標誌著網絡謠言治理進入了新階段,對於實現“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具有重要意義。

做清朗網絡環境的“執劍人”

當人類科技行進於此,互聯網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各種觀點、價值、思想在這裡集聚、發表、交互傳播,網絡謠言也相伴滋生並肆虐於這個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因此,讓網絡空間清朗起來是每個身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做清朗網絡環境的守護者,執劍指向網絡謠言。

問題所在,利劍需出鞘,網絡闢謠關乎旗幟。謠言傳播於網絡空間,與人類追求文明、進步和幸福生活的內在需求背道而馳。縱觀當今“網”事,謠言藉助網絡強大的傳播力,干擾視聽、誤導輿論、製造恐慌,甚至為居心不良者利用而耗損著民族凝聚力,危害著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的正式上線,是中國互聯網旗幟鮮明亮劍謠言,以常態化、專業化的治理手段激濁揚清、正本清源。

時代所需,利劍需在線,網絡闢謠關乎民心。縱然“流言止於智者”,但是謠言傳播過程中的“積毀銷骨”卻現實存在,尤其是在重大輿論事件發生後,謠言成為事件之後的“次生災害”,網絡空間裡“靜待真相”的呼籲往往被謠言的口水所淹沒。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上線,以其發佈權威信息,及時甄別、澄清謬誤、共享精準闢謠數據等方式淨化網絡環境,是對網絡謠言的直接打擊,更是回應群眾關切,壯大網絡正能量、凝聚民心的舉措。

共建精神家園,利劍需高懸,網絡闢謠重在系統化治理。在剛剛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清朗網絡環境,共建健康發展的互聯網空間,提升網絡綜合治理能力是關鍵。共享的最大邏輯是共治,做好網絡闢謠需要從謠言的產生、傳播以及受眾等視角進行系統化治理,環環相扣、一著不讓,才能真正做到“清存量、控增量、斷傳播”,才能讓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發揮最大的功效,才能讓我們真正地守好網絡正能量陣地。

“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是當前互聯網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刻不容緩;“向網絡謠言亮劍”,是守住人類共同精神家園的責任所在,不可推卸。推動共享共治的網絡謠言綜合治理,我們都是清朗網絡環境的守望者與“執劍人”。

精準識謠還網絡風清氣正

俗話說:人言可畏,眾口鑠金。用以形容網絡謠言對社會的危害和破壞力也一樣。事實上,縱觀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不免讓人不寒而慄,更有專家把它以“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來形容,如果不加以甄別,盲目傳播謠言,讓謠言“插上翅膀飛”,其結果是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造謠者的“幫兇”。為回應群眾關切,解民所需,釋民所惑,推動闢謠工作常態化、專業化,構建對網絡謠言“聯動發現、聯動處置、聯動闢謠”的工作模式,精準識謠無疑是還網絡風清氣正。

網絡謠言是指通過網絡介質如微博、國外網站、網絡論壇、社交網站、聊天軟件等,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帶有攻擊性、目的性的話語,主要涉及突發事件、公共領域、政治人物、顛覆傳統、離經叛道等內容。如果任其橫行,將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穩定,危害社會誠信,其本質是腐朽的、低級的、破壞性的文化,而不是健康的、大眾的、良性的文化。識謠平臺具備舉報謠言、查證謠言的功能,可以獲取相關部門和專家的權威闢謠信息。這再次顯示出維護互聯網健康環境的重要作用,提供辨識謠言、舉報謠言的權威平臺正當其時。

當然,話又說回來,謠言是社會生活中難以完全消滅的現象,從另一個方面則反映出提高政府公信力、完善公民網絡行為法律制度、加強互聯網技術應用管理創新、深入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提升公眾辨別謠言的能力的重要性。曾有分析認為,為什麼很多人熱衷於轉發謠言,卻不太願意轉發闢謠信息?這就涉及信息傳播動力問題。如何通過傳播機制建設,讓傳播真實信息的動力高於傳播虛假信息的動力;如何加強主流文化建設,倡導政府部門誠信行政,誠信開展公共服務,用正氣壓倒邪氣,用實實在在的言行粉碎一個個的謠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精準識謠、治謠,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應堅持標本兼治。開闢識謠平臺,也得加大對網絡謠言的性質、責任認定;這需要相關部門在第一時間積極回應,披露真相,曝曬“造謠者”的用心,讓其臭名遠揚;得加強網站自律、嚴把關口,強化信息發佈管理,不給網絡謠言提供傳播渠道;得鼓勵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總之,要徹底剷除網絡謠言滋生的土壤,不僅有賴於法律的約束力和震懾力,更有賴於全體公民人人參與,提升個人的素養。

“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止流言,給真相和真理騰出時間和空間,維護社會發展。再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應時而生,這既標誌著網絡謠言治理進入了新階段,對於實現“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具有重要意義;更預示著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惡意編造傳播網絡謠言者,必將面臨法律的嚴懲。人人自律、從我做起,讓謠言止於智者,讓謠言止於識別。(魚予)

即時查證讓謠言無處遁形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迅猛發展,但也出現一些問題,網絡謠言時有出現,塑料大米、棉花肉鬆、喝牛奶會致癌等食品謠言頻現;有的名人被“死”了好多次,有的政策還沒出臺,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有的故意傳播兇殺、汙染、地震、疾病等不實消息,使人產生恐慌。這些謠言誤導了公共輿論,擾亂了社會秩序,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迫切要求加強治理。

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應時而生,這一平臺的建立,可以通過部委發佈、地方回應、媒體求證、專家視角、闢謠課堂等欄目,使民眾及時獲取相關部門和專家的權威闢謠信息。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能及時發佈闢謠信息,可以讓民眾不被謠言迷惑和誤導,大大降低了謠言滿天飛的概率。

辛辛苦苦大半年,一朝毀在謠言前。危言聳聽的網絡謠言,不僅會造成人心恐慌、製造社會混亂,有的還會給行業和產業發展帶來巨大損失,甚至也使國家的一些政策遭到誤解,嚴重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譬如:有人曾在互聯網上發佈兩段所謂“上海企業退休人員遊行抗議”的視頻,上海市公安局調查後發現,該視頻是“有心人”用曾發生在國外某城市民眾遊行片段,拼接編造而成的。內蒙古的劉某和遼寧的王某在未核實內容真實性的情況下又將視頻發佈在微信群中傳播,混淆視聽。再譬如:娃哈哈集團多次被網絡謠言攻擊,包括“營養快線由避孕套製作”“喝了營養快線會得白血病”“產品受肉毒桿菌汙染被緊急召回”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謠言,導致以營養快線為首的產品銷售慘淡。這些事件,有關部門如果及時出來澄清,肯定會對謠言的傳播有遏制作用。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網絡謠言之所以滿天飛,問題在於沒有一個聯合闢謠平臺,對於一些謠言,各地各說各話,有的越闢越亂。現在,有了全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可以通過權威發佈、權威回應、權威求證等,使民眾及時獲取權威闢謠信息,減少以訛傳訛的誤導。但是想要根治謠言的出現,光有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還不夠,問題是如何確保闢謠信息真正做到權威、及時、準確。試想,如果有關部門雖然第一時間出來闢謠,但不符合事實或者用一些含糊其辭、模稜兩可的話來闢謠,也容易引起輿論反彈,鬧出笑話,引發更大爭議。對於食品謠言,政府有關部門除了及時闢謠外,更關鍵的是要加強食品安全的監管,只有讓製造有毒食品者付出沉重的代價,才能讓民眾對食品安全更加信任。

另外,對於一些新政的出臺,有關部門也要做好解釋工作,不能給一些製造謠言者有機可乘。只有各方聯合起來,在謠言的源頭控制、及時闢謠、依法懲處造謠者等各個環節上做到位了,才能發揮“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的作用,讓謠言無處遁形。(胡建兵)

【編後語】

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成網絡謠言粉碎機

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的正式上線,無疑是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的利好消息,成為了網絡謠言的粉碎機。一段時間以來,充斥於網絡空間的流言蜚語、造假詐騙、色情暴力等亂象,以及歪曲歷史、抹黑英雄人物等惡劣現象,讓廣大網民苦不堪言、難以容忍。整治網絡空間,使其向好向善、天朗氣清,一直就是網民的強烈呼聲。

人人有手機、處處可上網,近幾年,我國互聯網行業迅猛發展。在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一些問題,尤其是網絡謠言時有出現,誤導了公共輿論,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損害了網民的合法權益,對社會發展穩定產生了干擾。危言聳聽的網絡謠言,不僅會造成人心恐慌、製造社會混亂,像此前在網上流傳的“塑料紫菜”“毒草莓”等謠言還給行業和產業發展帶來巨大損失。

專業人士指出,區別於此前口口相傳的謠言傳播,網絡謠言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發佈成本更低、傳播速度更快、影響範圍更廣,正因為如此,社會危害也更大。

如何治理?各方都在嘗試。數據顯示,食品健康類網絡謠言已經成為網絡謠言中佔比最高的。“小龍蝦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卻還被矇在鼓裡”“吃草莓容易感染諾如病毒”“喝茶等於喝毒藥”等謠言,一度曾經讓大家無所適從。

古人有云,“謠言止於智者”,謠言自古以來都存在,現代社會,謠言藉助互聯網更是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當謠言鋪天蓋地襲來的時候,就會產生“三人成虎”效應。分不清孰是孰非的網民,往往也會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消極態度,遂使謠言不脛而走愈演愈烈,造成認知混亂,給社會和諧埋下隱患。有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類謠言,更會對國家安全帶來危害。

此次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通過聯合相關部委、地方網信辦、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及專家、普通網民等多方力量,構建起網絡協同闢謠機制,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監控,將各類謠言一網打盡。而且,海量的數據資源,可以為甄別謠言打造利器。

阻斷網絡謠言,每個人都要儘量做到不信謠、不傳謠,面對那些似是而非、面目模糊的消息時,現在多了個權威的新渠道,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找到最權威的答案,同時,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舉報謠言,為共建清朗網絡空間盡一份力。

【各方聲音】

專家觀點:

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副主任周展科:我們去年共受理謠言類舉報7.8萬件次,主要有抹黑英烈,有歷史虛無主義,還有一些捏造虛假新聞,另外還有涉及到醫療健康教育衛生環境和包括食品安全等這些方面。

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編輯部主任姚笛:我們做互聯網一直有一觀點,叫六度分隔理論,其實我們一個人就可以傳6個,通過6次我可以找到全世界任何的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太可怕了。

中國食品闢謠網主編郭良:什麼什麼合在一起食物相剋,還有隔夜的什麼什麼不能吃,很多是沒有依據的,就是民間以訛傳訛整理出來的。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主任馬冠生:建立闢謠監測干預機制,整合多方力量對謠言進行鑑別、評判、阻斷,有利於讓科學在澄清真相、應對謠言中發揮作用,讓知識跑在謠言前面,增強公眾對網絡謠言的識別能力。

網友熱議:

@lunen: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給予了公眾很大的觀點自由表達空間,積極正面的討論往往會助推政策法規的完善。但是一些別有用心者,往往利用網絡的匿名形式,發佈並傳播不實信息——有的造謠者對事件全局並未完全掌握甚至按自己的臆想編造出來的事件,就這樣堂而皇之地登上熱搜榜,賺流量、博眼球;有的打著“正義”旗號曝光所謂的“真相”,實際上卻是敲詐勒索、藉機斂財;還有的唯恐天下不亂,故意造謠生事,宣洩負面情緒……一系列亂象表明,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的正式上線,對於淨化網絡空間,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lendy: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的出現不僅將人們的惰性放大到了極致,也給謠言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造個謠再也不用擔心成本了,更可怕的是,這種無法判斷真假就轉發的實例已經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隨著“三人成虎”的惡意傳播,這種謠言對於不明真相的人來說,那就是鐵板釘釘的事實。

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的正式上線,是依法從嚴治理網絡謠言、維護網絡清朗空間重要舉措,但是這只是第一步,對於廣大網民來說,視而不見並不是好的辦法,而是要努力傳遞正能量,不信謠、不傳謠,“舉手之勞”舉報謠言,然後把正確的信息分享到朋友圈,淨化網絡空間是每一位網民的責任。還有就是網民在轉發信息時,不能太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了,總是人云亦云,急著站隊,畢竟輿論自由不是指隨意造謠,“三人成虎”的事情太多。

@Camille-鹿島:官方平臺上線,第一時間關注下載,堅決支持,願廣大網民朋友們,凡事多觀察多思考,保持理性,勿造謠傳謠,要有所擔當,對自己在公開的網絡平臺上所發表的每一條言論負責。

@dodoniuniu: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爆料更不是造謠傳謠的藉口!公民在享受法律賦予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必將承擔肆意攻擊的法律責任!

@小蔡鍋的理財日記:對謠言及時正確地處理有助於提升政府公信力、降低公眾疑慮、保護當事人等,希望這個闢謠平臺能不忘初心健康茁壯成長。

@居Lance:現在的互聯網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網絡上的各種言論也會對人們產生極大影響,謠言止於智者,但是總會有人對此不重視,希望闢謠平臺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以高效率處理謠言。

(本報整理)

「“鮮”看新區報」9月5日貴安新區報

匠人楊國文:

41年製作蘆笙3000多支

“從我第一次製作蘆笙開始,我便愛上了這門傳統的手工技藝。”貴安新區馬場鎮凱掌村苗族村民楊國文,家中世世代代都是蘆笙匠人,他從15歲開始跟隨父親學制蘆笙,至今已有41年。

“兒時,一家三代人共同製作蘆笙的情景,令我記憶猶新。”楊國文說,他剛開始學習製作蘆笙時,巴不得一天做一支,“那時候蘆笙售價為8到15元一支,買的人也多。我和父親、老祖公一起做,一個月能賣出60支左右。”

“製作蘆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得慢工細活。”楊國文說。製作蘆笙這41年來,經他手中製作出來的蘆笙已超過3000支。

蘆笙主要由笙鬥、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其中,簧片的製作工藝最複雜,耗時也最長。為了保證每支蘆笙的品質,楊國文全程採用手工製作,僅僅一個簧片,就要用3天的時間。“作為蘆笙的‘發音器官’,簧片成品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蘆笙的音質是否細膩優美。銅片過厚,音質就差,還會導致吹奏時費氣費勁;太薄的話,音色則缺乏雄厚感。”

在製作簧片時,只見楊國文小心翼翼地拿起薄厚打磨得十分勻稱的簧片,用小刀一點一點地加工,並將簧片放在耳邊試聽。“這個過程最為重要,必須一邊調一邊慢慢試音。音色調好後,再把簧片上到竹子上。”楊國文自豪地說,現在的他,一聽就知道音色對不對了。

簧片完成後,就是製作蘆笙的主體了。雖然現在製作蘆笙,部分環節可以用機器代工,但楊國文認為機械製作出來的成品千篇一律。為了保證蘆笙的美觀和特點,他始終堅持手工製作,連原材料都要親自上山精心挑選。

楊國文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地製作蘆笙。“我十分希望能有人來跟我學制作蘆笙。但這門手藝既枯燥,又需要耐心,而且普遍要學3年才能出師,因此很少有人來學,我想找一名接班人都難。”楊國文說,這麼多年來,沒有一名徒弟從他這裡“畢業”。為了不讓這門祖傳手藝失傳,楊國文招收徒弟的念頭一直沒停止過。

隨著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蘆笙表演越來越多,楊國文的蘆笙訂單也越來越多。“一支蘆笙平均售價600元,單單賣蘆笙,我一個月能掙3000元。”楊國文說,錢掙得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對蘆笙的熱愛。正是由於這份熱愛,讓他堅持了41年,並將繼續堅持下去。

(本報記者 申雨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