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古人的职场压力和局限性

闲话古人的职场压力和局限性

每个人在组织中的晋升,都会到达他能力极限的位置,然后再也上不去,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那到达极限那一刻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你又如何判断那就是一个极限了呢?很多人在工作中挣扎,因为看不到前方是黑洞还是一条康庄大道。就像历史一样,在每个朝代更迭的时候,充满了征服与反征服的斗争,反抗现存政府的总是有多股力量,但最后完成推翻和统一大业的只能是一家。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在谈到一些著名的你死我活的战役时,评论家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当时如果不这样,那历史就可能改写。好像项羽如果鸿门宴杀了刘邦,就能称霸。袁绍如果在曹操与刘备混战时出兵偷袭曹操后方,那三国鼎立之势就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再有,洪秀全的天平天国如果不是互相猜忌,内讧严重,也不会最终惨烈收场。这样所谓偶然的场景太多,但我坚信,历史再重来一次,如果还是这些人物组合,场景背景,其实结果差不多。这就是每个人的局限性。比如戊戌变法,如果当时不是袁世凯,康有为他们也可能找上另一个不靠谱的家伙。

文人造反找错合伙人的,历史中并不少,说到底是文人的局限性,缺乏社会经验,让人不甚唏嘘。而正面例子如宋代的四朝丞相吕端,毛主席的闪亮评价‘乃是大事不糊涂’。他为我们所知的著名案例便是在太子继位的危机中,机警把谋反者关进房里,亲自并迅速主持宋真宗登基大局,尽显沉稳之风。尽管我只记住了吕端这一件事,不过可以想象,能在这样天大的事件中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也能挥洒自如,进退有度。他不是在太子登基中,也必然会在其他重大历史事件中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古人的职场压力,常常是生死的抉择。他们的局限性,常常也是性命攸关的。


当年太平盛世的秀才们赴考,或是乱世中的枭雄揭竿而起,恐怕没那么多功夫和机会看清自己的极限,或者说,他们也没有资源和信息全面了解自己的对手。不然,哪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企业中走到自己极限的代价已是足够小,不是生与死的考验,其实并不足惧。

大多数人都因为工作中的人和事而烦恼,反过来想想,最差的结果会是怎样呢?又没有性命之忧,甚至也未必会丢工作,更多只是一种不舒服的消极感受罢了。感受,形势都是暂时的, 变化的。讲到这,更要想想古时的职场,朝廷。普天之下,皆是王土------跳槽都没有可能。上朝常干的事就是当庭弹劾,相互辩论,这种现场的舆论冲击才是真正直抒胸臆,余音绕梁的。所以官员们宦海沉浮,上上下下,和某些宿敌一辈子做同事,在古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放到现代企业,能忍受一次暂时降职的人恐怕都很罕见,到这一步基本都是一骑绝尘,头也不回地辞职了。所以现代人的一辈子,遇到太多人都是做短期同事,互相不知根知底,心理压力要小很多。

今人,古人一对比,就觉得很多事实不足虑。不过有一点,从古到今的职场压力疏解方法都差不多,比如一个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除了家中亲人,朋友,职场生态环境中的联系都很重要。仿佛古人的管仲和鲍叔牙,阮籍为首的竹林七君子,还有文征明等四大才子。当然,师生关系,前辈同乡提携,也是从古到今帮助后辈直面职场挑战以及晋升的重要支撑。泱泱中华,人才辈出,能彪炳史册的,都是在职场久经考验的能人志士。看过他们的大起大落,我们这些连历史都写不进的小人物,又有什么理由要为当前的一些困境沮丧呢?再糟糕也不会被写进历史,让十几亿后人代代相传点评啊。

最后送一段古代著名职场人士之一,清朝唯一配享太庙之荣的汉人宰相张廷玉的一段话,在我看来,古今职场的奋斗真谛都在其中了-------’我自任宰相以来,常见皇帝想用的人,或遭弹劾,或得病,或身故,结果没有用;而皇帝不想用的人,或因有人推荐,或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竟然获用了。所以人生的荣辱进退,不在君主,不在他人,自有定数。而人要以道义和使命自安,不可一味追求名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