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阳话说艺术家:今月曾经照古人——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孙阳话说艺术家:今月曾经照古人——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孙阳

孙阳

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

播音指导

艺术家简介:杨国贵,字天夫、号伯杨、一马草堂主人。1946年出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原军旅画家,师承黄胄先生、王绪阳先生、蚁美楷先生。原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孙阳话说艺术家:今月曾经照古人——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杨国贵

 今月曾经照古人

——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演播:孙阳

与画家交朋友,最好的方式是读他的作品,艺术家的心地应该是一团火,偌大的胸怀带着岩浆的喷勃,跃入笔端,或吞吐大野,乱石穿空,崩裂天穹;或野鹤闲云,高山流水,坐看云起。其实,这一切都是画家自己。

杨国贵的画,大开大合、笔墨浑然、气韵干净。近些年,也许读人悟道所至,画家弃油画,弃山水,顿足历史,阅书万卷,如醉如痴,难怪他作画张驰有度,笔走湿干,挥洒如心,一步老庄、一步禅门、一步碑林……

孙阳话说艺术家:今月曾经照古人——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求天地之正中

国画作品《求天地之正中》

2017年6月20日,这位年过七旬,誉满全国的著名画家,以 “今月曾经照古人” 为主题的中国画画展在辽西文化名城锦州隆重开幕,这是画家阔别44年后第一次回乡画展。

锦州,六千年的历史,文人辈出,著名作家箫军、著名画家张仃都出生在这里。同样,广济寺古塔、凌河两岸,也留下这位原军旅画家的足迹。这次展出画家近百幅先贤人物画作品,大气磅礴、气韵横生、呼之欲出。从构图到笔墨,均有突破,代表着中国画表现古典人物的当代较高水平。

曾见过杨国贵很多画作的艰苦创作过程,2011年,画家应河南函谷关老子纪念馆之邀,创作“老子”。他多次出入函谷,组织专家座谈,翻阅大量史料,最终从神似切入,唯妙唯肖的刻划出老子仙风道骨的气韵。专家称杨国贵是当代完成为老子立肖像的第一人。

孙阳话说艺术家:今月曾经照古人——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老子

国画作品《老子》

2003年,他应邀为中国孔子研究院创作“孔子”。经过多次论证,杨国贵决定舍弃自元以来,所表现的孔子圣人模式化的创作,让孔子落地接气,从孔子做学问入手,终于为后世还原了一个万世师表,大学问家、大儒“孔子”,血肉兼神里透出中华礼仪向善的风雅。

孙阳话说艺术家:今月曾经照古人——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孔子

国画作品《孔子》

2012年,他应约创作“司马迁”。画家着力刻画一双哲史学家的眼睛,嘴角似乎泯出撰书的毅力,乏力捻笔的手,透出受过奇齿大辱后的疲备,卷卷竹简,耗尽的油灯,笔筒里的秃笔,无不映衬着这位华夏文人,大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孙阳话说艺术家:今月曾经照古人——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司马迁

国画作品《司马迁》

我常常去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宇,才能集笔力、腕力、学力将上古高士的逸气、神气、骨气贯通而精准的表现出来。是杨国贵的学识?阅历?功力?胸怀?此气魄非大家所有。

这些年,杨国贵常应邀完成重大历史人物的创作,他精力旺盛,创作认真不苟,从立意到构图,无不在查阅大批史料中完成。他画风严谨,注重选墨、选纸,落笔讲究,胸中无物,绝不起墨,难怪他的画语洗练而不乏厚重。

孙阳话说艺术家:今月曾经照古人——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把酒问青天

国画作品《把酒问青天》

画家经万路,尽万事,他采风去过东亚、南亚、欧亚、西欧,他到过俄罗斯绘画的最高殿堂冬宫,到过世界名画宫殿的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列宾的给苏丹里写信的画中重点九个人物他都多次临摹过,他喜欢黄宾虹先生的走笔,齐白石先生的水墨,徐悲鸿先生的造型,黄胄先生的画法,王绪阳先生的构图,长期的军旅生涯,极度的生活反差,铸就了画家的性格,也给予画家带着军人的风采作画的筋骨,他酷爱史学,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大漠荒丘,还是古今人物,无不笔力刚劲,走笔有声。风潇潇兮的荆轲!四面楚歌的霸王,汉武帝的曹操,玄武门之变的唐王,清高无度的李白,落叶秋吟的杜甫,自傲的欧阳修,法学家韩愈,赤壁怀古的苏轼,忧国的陆游……都在画家的笔下栩栩如生。国贵先生作品有西画的写实,又有中国画的写意。语境沉净,他的笔下,贤达高僧,酒仙狂士,诗圣大儒,无不狂放不羁,离尘世远去,笔笔带着古拙而不凝滞,张张有着杰傲不驯的傲骨,那雅士的纯净如水的形象,大有“君子呼来不上船”之感,高雅、苍桑、悲切、苦涩、忧虑,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先生的画,如见先生的人!他笔下的人物比他的朋友多!在他的画室,能让我们遨游四海。他的功劳,在于打破了中国文人画的概念性表现,确立中国画于写意加写实的完整的作画技巧和理念。

孙阳话说艺术家:今月曾经照古人——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四面楚歌

国画作品《四面楚歌》

泱泱中国,是东方文化的根基。中国画作品,完全是自我阅历、文化学养的流淌。杨国贵像黄宾虹一样,“收尽群山打草稿”,如同一块厚重的海绵,在吸吮一切精华中前行,把一切画种里的多元,取舍画中,师古不泥,并立意明天。

2017年6月25日于北京西山

附一、杨国贵工作照

孙阳话说艺术家:今月曾经照古人——谈杨国贵中国人物画作品

 附二、杨国贵作品参展获奖简况

作品曾参加全国、全军、东北三省美术作品学术大展,并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解放军报和省市报刊发表。分别在香港、澳门地区及俄罗斯、日本、等多国举办个展和联展。作品被国家地质博物馆、山东孔子研究院、陕西西安博物馆、河南老子纪念馆、陕西红军纪念馆和法国驻华使馆、英国剑桥大学等单位和个人收藏。

 附三、杨国贵主要作品发表简况

·1958年“大练钢铁”宣传画,发表于锦州日报;

·1962年“雷锋”木刻,发表于吉林日报;

·1967年“毛泽东主席”油画肖像,为锦州市革委会成立创作;

·1967年“毛泽东主席在北戴河”油画,参加辽宁省美展;

·1971年“爱民模范连”组画,发表于解放军画报;

·1973年“边疆轻骑”版画,参加“全军美术作品展、沈阳军区美术作品展,东北三省版画联展,发表于东北民兵杂志;

·1973年“战友”油画,发表于新体育杂志

·1974年“公出路上”版画,发表于解放军报、辽宁日报、吉林日报;

·1975年“士兵·将军”中国画,发表于沈阳军区前进报、吉林文艺杂志;

·1975年“战斗正未有穷期”油画,参加沈阳军区美术作品展;

·1976年“心逐南海”油画,参加全军美术作品展,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

·1976年“干劲冲天的人们”油画,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展,发表于人民日报;

·1984年“情朗的天”油画,发表于全国文学作品插图选;

·1984年“杜甫”中国画,参加辽宁省美术作品展;

·1984年“欧阳修”中国画,发表于美术杂志;

·1987年“布达拉宫”中国画,发表于中国日报;

·1991年“大秋”油画写生,发表于美术杂志;

·1993年“西藏少女”油画,发表于今日西藏杂志;

·1994年,应邀去俄罗斯举办美术作品三人展;

·1996年,应邀去日本举办中国画个人作品展;

·1998年,应邀在香港、澳门举办个人作品展;

·2003年,中国画“孔子”被山东孔子研究院收藏;

·2007年,为河南函谷关老子纪念馆创作“老子”被收藏;

·2007年,应邀为西安博物馆创作中国画“秦始皇”被收藏;

·2011年,应邀为陕西六盘水红军纪念馆创造中国画“长征”被收藏;

·2013年,中国画“李清照”被山东李清照纪念馆收藏;

·2015年,应邀为中国铸造博物馆创作”铸鼎”被收藏;

·2015年,中国画“大国工匠”组画被中国铸造博物馆收藏;

·2016年,在北京现代美术馆举办“大美江山”中国山水画四人展;

 附四、杨国贵作品风格

1、艺术观念

本土文化是国画家作画之本,是作品灵魂之源,笔墨精神是画家文化学养的流淌,这种笔墨精神决定了笔墨结构。画言志,画的气韵、内涵,于源、于法,是画家对文化的解读和专业表现力的融合。当代中国画人物的创作仅写意不写形是不够的。必须有准确的写实厚度。

2、作品风格

杨国贵是一位部队走出来的实力派画家,基本功扎实,造型能力强。作品凝重浑然,气韵干净,语境深邃,带有强烈的军人特质,从传统中走来,师古不泥,平凡中见伟岸、平和中显沧桑。这是源于画家对历史的解读和时代精神个性化的把握。

杨国贵的历史人物,注重刻化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为表现历史人物的时代性,他除了潜心博览史料,还悉心揣摩古今中外诸名家之作。杨国贵的历史人物画清新典雅,潇洒飘逸,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崇尚“中国画需要文化修养”,从古典哲史学中解剖中国画审美精神的真谛所在,是他画作的特点,也代表着当代中国人物画的较高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