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究竟是怎么回事

“杯酒释兵权”究竟是怎么回事

960年,后周大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和手下众将士谋划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被一众手下黄袍加身,恭帝柴宗训被迫将皇位禅让于他。就这样赵匡胤称帝,建立大宋朝,史称宋太祖。

大宋国建立以后,“陈桥兵变”被一众将士黄袍加身这一幕一直在宋太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用这样的方式登上帝位,内心也很忌惮手握重兵的将士会不会也发生这一幕。

赵匡胤有一天把谋士赵普召进大殿,二人交谈之中,赵匡胤说出了他的忧虑,他说:“从唐末到现在才有数十年,然而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到处都是战争,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让天下停止刀戈,让国家从此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呢?”赵普善于察言观色,他听完太祖的话,明白了太祖心目中的忌讳,略一沉吟,就回答说:“陛下的愿望,是天下劳苦大众的福分。造成天下的混乱,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藩镇的权力太大了,这样就会形成君弱臣强的局面了。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锐的军队没收,这样天下就能久安了。”太祖听了深以为然。

961年七月的一天,退朝后,赵匡胤留下了重臣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端起酒杯站了起来,对他们说:“我能做大宋国的皇帝,都是诸位的功劳。然而我现在虽然贵为天子,却还不如原来做节度使的时候快乐自在。自从当了皇帝之后,我可以说还没有好好地睡上一一觉啊。”众人听了此话,都面露诧异,石守信就问太祖说:“陛下何出此言呢?现在天下已定,正是安心享乐的时候啊。”赵匡胤就笑着说:“天下人,谁不想要富贵呢?如果有一天,有人也把黄袍披在诸位的身上,拥戴你当皇帝,你会怎么样呢?”

石守信等将领听了面面相觑,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太祖的用意了,一怔之下,慌忙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赵匡胤就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又对他们建议道,人的这一辈子太短暂了,犹如白驹过隙,还不如及时享乐,家中多置些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再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些田地家产,传给后代子孙,以终天年,这样一来,君臣之间也就没有猜疑,上下相安了,这样该多好啊。

话说到这一地步,大臣们只有答谢了,他们赶紧表示说,还是陛下考虑的周到,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

第二天,诸将领就纷纷称病,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敕准,并给了他们优厚的俸金让他们安享晚年。

就这样,宋太祖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使用和平手段解决了权臣的军权威胁。

“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禁军首领黄袍加身,篡夺自己政权,所玩弄的一个手段。这个手段是和赵匡胤的治国理念分不开的。

从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到大宋朝的建立,赵匡胤重点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限制藩镇跋扈的局面不再出现,二是如何使赵家王朝长期巩固下去,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其实对这些问题精通治道的赵普也早有所考虑,所以说二人一拍即合。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并逐步付诸实施了。

范浚曾在《五代论》中就说过这个问题,"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句话揭示了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太祖亲身体会,他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他要实现中央集权,就必须先解决兵权的归属。

后来,太祖和赵普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点上。

一,建立严谨的枢密院制度: 枢密院主管调动全国军队,但是全国军队由三衙掌握。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各自独立,相互制约,这样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二,内外相维政策: 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这样一来,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的内变。内外军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最主要的,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皇帝就可以保证牢牢控制全国的军队了。

三,兵将分离政策: 京城禁军,驻外禁军定期调动。这样,就能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不能同士兵结合,就不能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对抗了。

"杯酒释兵权"确立了大宋朝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它虽说消除了造成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但是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历史表明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军事积弱。在外患强伺的背景下,一是削夺大将兵权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二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让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了军队,三是武将的频繁调动,导致军事战略的变换频仍。后来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导致被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灭亡就是这个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