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說|楊滔:未來城市要靠信用和計算能力驅動

2018年8月15日,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國城市治理創新聯盟、阿里研究院、阿里雲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了一場名為“大數據推動下的城市發展”為主題的專家研討會。

會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楊滔博士表示,信用體系是城市創新的核心動力,只有更好的信用體系才能激勵人們投入到更多的創新過程中。

他認為,計算能力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內容,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數字化平臺做成自動城市管理或者自動資源配置,或者說輔助資產交易,那麼城市就會發展的更好。

智库说|杨滔:未来城市要靠信用和计算能力驱动

以下為楊滔發言實錄:

智库说|杨滔:未来城市要靠信用和计算能力驱动

今天的話題也是講講未來城市,我講的可能與今天的沙龍主題不是那麼密切相關,主要說一些暢想性的東西。

數字化是推動城市發展的核心內容

我們一直探討城市未來怎麼發展。目前來說,數字化或計算能力是推動城市發展非常核心的內容。城市發展包括經濟+社會,體現為網絡化,如經濟全球化;也包括社會+經濟,體現為人本化,社會最終還是迴歸到人本身。

在治理過程,經濟+治理這個圈層體現為一個智能化的過程,藉助很多信息化的手段,把經濟治理變得更加理性;而環境+治理則體現為彈性化,包括對於災害的抵抗能力,這是一個強調開放系統的過程。不過,這是一些大的原則。

未來城市最核心的是能源問題

普遍而言,對於未來城市,我們一直是解決能源的問題,能源是最核心的,涉及到我們人怎麼在城市中生存下去。計算力輔助我們減少能源,這是通過數據化廣泛連通,實現低能耗,還包括環境、社會、經濟能快速地響應,最後能夠形成一個非常有韌性、有彈性的城市。

這中間會涉及到未來城市願景,包括價值。在實現這個願景過程中,比如新經濟、新動能、新時代等都是在勾畫未來。這是需要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方面的支持,最後需要落實到城市活動之中。它們通過數字的方式彼此聯繫,共同構成了數字網絡,如數字化的基礎設施等。

未來城市,最後還是要回歸到自然,迴歸到人的健康生活之中,通過數據、通信以及各種數字化方式,最終形成一個智慧化生活的城市,也是一個天、地、人、機協同的系統。其中上面是天,包括北斗衛星。國外有提出在中低太空上形成一個衛星網絡,支持我們的各種活動,這個就是形成了一朵信息雲。對於地表,建築也好,城市也好,都根據信息雲來聚合與擴散。如果我們探討城市群,城市群在信息化時代更容易集中,便於把更多的資源聚集在某一點,而獲取更多收益;同時信息化也推動了大分散,在鄉村地方,有更多的分散聚落獲得一些集中的信息資源。而這些鄉村並不是我們理解的窮鄉僻壤,也許是更加富足的鄉村。最後是地下,由於數字化而變得透明,更多的是管網,它們的管理更加精細化。

談到城市和鄉村,這一直都是未來城市所設想的事情。也許我國一談到鄉村會想到窮,而對於歐美,特別是對於歐洲來說,鄉村很可能認為是中高社會地位的標誌之一。 因此,他們為什麼能治理好鄉村,很大程度上也與鄉村社會概念密切相關。鄉村迴歸到自然,能夠更好地接近自然,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而城市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的概念反倒是未必如此,因此城市一直在設想融合綠化等。

回到19世紀末,未來城市的設想之一就是花園城市。實際上,那個時候核心就是鐵路的出現,基於新的交通模式,大家設想將當地19世紀工業化的擁擠貧民窟更新為適度密度的花園城市,把公共文化設施、醫療衛生、綠地、農田等都能引入,這是其核心之一。然而,它中間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城市的治理內容,包括當時提出的土地集體所有制等,這與之後規劃獲利的概念密切相關,即由於規劃而導致的土地升值部分需要回饋給社區建設和運營。

之前的未來城市:

飛行之城、塔之城、風之城

回顧一下以前的未來城市,會提到飛行城市,在空中各種飛行器共同形成了城市,這是虛幻的設想。英國最早提出來的Archigram的理念,城市各個部分可以隨時根據需求,組建裝配起來。這種思想影響到了比如東京灣的規劃設計。東京太密集了,它向海洋擴張,根據模數化的裝配方式,拼成為新陳代謝的城市。又如曼哈頓,採用一個巨大罩子,將城市封閉起來,在裡面可形成自我循環,包括氣候、人以及社會的循環等,抵禦外界環境的變化。

還有一種就是開發地下空間,如何打造一個地下的城市。目前,雄安也提到了地下空間的大規模開發。再有就是如何佔領空中,就是塔之城。歐洲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塔之城,反而在咱們國家或者東亞形成了很多高塔,實行了上世紀50年代的設想。

再就是風的城市,隨風飄蕩的各種聚落,這是暢想的形式,也許在今後未來也可出現。還有沙漠之中的城市,在沙漠中固定一小塊,逐步建立一個小生態,再把這個小生態一個個連接起來,共同固化並改良沙漠。

對於飄浮的城市,不管在海洋上還是空中,這都是對未來的設想。它們往海洋和太空領域進軍,形成一個個單獨循環的巨大系統,包括第九區電影中所描繪的場景。然而,所有這些未來城市都需要回歸,迴歸到文化之城。不管設想帶有科幻色彩,還是帶有機械的動力,最終還是迴歸到城市本身,文化本身,就是人與人的交流。

未來城市要靠信用和計算能力驅動

剛才談到的所有一切的未來設想,都需要解決個人生活與城市網絡之間的關係。我們可能會通過數字化的平臺,實現電網、交通、氣象這種很大的智能場景,或者關注我們每天所能接觸到的家居或者辦公場景,甚至還能深入到個人健康或者碳排放數據。通過物聯網,我們將個人、建築以及城市智慧化地聯繫起來,構成了個人所能隨時感知的片段,最終數字化地形成一個綜合性的人居環境。

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關鍵的是產業創新,包括交通、教育、醫療、能源、金融等方面的創新。如果一個數字化平臺能夠提供實時預警,我們就能隨時感知到城市哪些方面發生哪些變化以及帶來哪些可能的後果,那麼我們就發現了創新的可能點。最核心是我們找到新動能、新動力去推動城市創新發展。在此推動過程中,最為核心的也許是信用體系。因為只有更好的信用體系,才能激勵人們投入到更多的創新過程中。如果創新創意很容易被拷貝,那麼創新創意就很難持續下去。因此,基於數字平臺,預警、創意、信用結合起來,將推動高效率的城市運行。

數字化平臺上最為核心的功能就是資源的空間匹配,甚至資源在數字化空間上的數字化匹配,在很大程度上等同於空間規劃。資源匹配到合適空間上,資產就會增值,也會形成幸福生活。以前的規劃建設其實是做一個物質化的規劃,更加偏重於物;而目前如果有數字化平臺,它能隨時在數字化空間中去調配或者模擬我們物質化的生活是如何進行的。然而,在調配過程中,就跟我們目前所做的,也許像一個遊戲,要讓人們去體驗,就是需要從人的角度去審視我們所做的空間規劃是否合適的。

因為只有從人的角度,才能感知城市的人本化品質。特別是迴歸到智慧的城市界面非常關鍵。人每天是要生活在城市,小到個人穿戴設備的互動,中到街道立面廣告的佔據,或者攤販佔據行人通道空間,大到對於綠化風光帶的享有等。這些空間資源怎麼分配,在這些空間裡是否感覺良好,這都是涉及到互動界面的事情。當這些界面數字化之後,實體世界將鏡像為數字世界,人們在兩個世界中交互體驗,加速了資源的佔有和交易。如果未來城市能夠優化資源在兩個世界之中的信用匹配,那麼這個城市就會發展的更好。

智库说|杨滔:未来城市要靠信用和计算能力驱动

DT時代 共創新知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阿里研究院

在這裡讀懂未來

阿里研究院微信公眾號:aliresearch

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