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湘西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产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土家锦,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

土家织锦俗称「西兰卡普」。所谓「西兰」就是被面;所谓「卡普」,就是花,两句连接起来,就是一种「带花的被面」。这种传统的工艺品,过去都是自产自用,即土家人自种棉花自纺纱,自己织布绣花,在全国鲜为人知,更不用说扬名世界了。

西兰卡普|湘西土家织锦

西兰卡普的传统题材「老鼠娶亲」。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为题材的,如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习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

西兰卡普|湘西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不仅仅用来做被面,也用来做衣服的精美配饰。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土家情歌云:

白布帕子四只角,

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

不看人材看手脚。

(湘西方言韵脚)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西兰卡普|湘西土家织锦

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因而,土家姑娘在婚前的日子里总是起早贪黑,精心制作她心爱的打花铺盖。关于打花铺盖的来历,在土家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位心灵手巧,穿针走线,织了有100 种花朵图案的西兰卡普。后来,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败坏了门风,挑唆其兄,将她残害了。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她,把她织的彩锦,取名打花铺盖。成了土家姑娘的嫁妆。现在打花铺盖均用三块西兰卡普缀连而成。

西兰卡普|湘西土家织锦

西兰卡普|湘西土家织锦

西兰卡普|湘西土家织锦

西兰卡普是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 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是单八勾、双八勾等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层次分明,惟妙惟肖,光彩夺目。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和发展,史籍中只有零零碎碎的记载。《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土花铺盖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武陵蛮」就是历史上对土家族使用过的一种称呼。

土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一般文献上对于土花铺盖给予了诸种不同的名称: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土花铺盖。

西兰卡普|湘西土家织锦

虽然西兰卡普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手工艺的传承仍面临老龄化问题。

土花铺盖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可见,土花铺盖的编织者绝大多数都是些从10余岁左右到20来岁的青年女子,她们正处于爱情萌芽及对未来满怀着希望和幻想的年代,特地从深山里找回红花、栀子、姜黄、洞洞树、五倍子等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将自纺的棉纱染出各种颜色,稍有空闲就坐在木机旁挑花刺绣,在木机上的纬线里填上彩色纱线或丝线,织出别出心裁的图案花样。

西兰卡普|湘西土家织锦

如何将古老的工艺传承下去,为现代生活所延续,也是西兰卡普面临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