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蒙蔽我双眼
关于河南话读《满江红》非常押韵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历史上河南开封、洛阳都曾是宋朝的京城,故而河南话里可能保留了部分入声发音。当然,这属于没有得到学术论证的事情。有机会的话,我倒是很想了解一下河南方言的发音。
但客观来说,现今的河南话,跟古音是有着相当的差距的。颜之推就说过:“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未免乖刺而不入。”
《满江红》词牌简介:
改词牌为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五仄韵,一韵到底。上片五六句、下片七八句通常用对仗。此调通常用入声韵。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是他报国心切的慷慨陈词,词如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所选韵目为入声字“五物、六月、九屑”,在《词林正韵》中,“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
如果按普通话的发音来读这首诗的话,是押韵的。这是因为,在普通话所对应的《中华新韵》里,除了“歇、缺”之外,其他韵脚如“烈、月、切、雪、灭、血、阙”,都属于“三皆”韵,同属仄声。
当然,如果按照古音来读,普通话由于没有入声字,则是不押韵的,甚至无法准确念出韵脚的发音。入声是一种比较“短促、急收”的发音。
古人总结了关于平仄四声的发音口诀:“平生平直可延长,上升抑而后上扬。去声高降如坠石,入声短促急收藏。”
因为这首词的韵目,属入声字。所以,仍然保留入声发音的方言,比如粤语、吴语、闽南语等方言,读起来会更加有气势,更符合它诗中的格调和声韵。
另外,其实岳飞写了两首《满江红》,另一首满江红,岳飞的题记为“登黄鹤楼有感”,词如下: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手迹拓片)
楚云卿
不是《满江红》普通话不押韵,也不是河南话押韵,其实这两点也没说错,那么问题在哪?还是古文与现代文问题,而河南相对保留古文较多,普通话基本是以北方语音与北方方言为基础,相对离古文较远,所以读起来一个是铿锵不够,一个是节奏不够,一个是韵脚不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发现,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斜字读音为写XIE,如果这么读,那么这首诗的韵脚就是不对的,所以应该读做XIA,A字韵,这样就形成斜家花韵脚,让诗在诵读角度也增加韵律之美。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其中有个最大的变化是,普通话里没有入声,我们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古汉语还有入声,就是声音短小急促,在南方语音中还多有保留,而北方基本就消失了。
举一个例子,可能不大确切,但大概意思是,比如我们表示不屑的“切”字,就大体接近入声,还有就是很多电影里的名人,比如蒋介石说的“娘希匹”最后匹字就有点入声意思,急促,点到为止,而普通话语调去声的“屁”字应该是51调值。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这首有名的江雪,我们发现,绝二声,灭四声,雪三声,这不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的好诗,如果现代汉语去读,也绝对读不出来味道普通话越标准,越没味道,因为字正腔圆,调值到位,诗味全无,其实这首诗也是入声为韵,跟满江红很像,大家再读一下,看看感觉如何?方法是这首诗每行最后一个字,急促的读,而不是拉长音,看看效果如何。
韩东言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这首词的,这首词写的很有点野蛮,特别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果外国人懂得这个词怎么看中国人吃人肉的野蛮民族啊?
云187929777
词林正韵检测满江红押韵,词林正韵是专门的韵书,还能按照河南话排韵?古音和今音不同,普通话读起来有的地方觉得并不押韵。所以上面一堆人分析了半天都在扯什么犊子?
鸿渐於陸
为什么没人想到用山西话试试,用山西话试试更押韵,更朗朗上口。
岳飞出生于宋朝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省安阳地区)一个的普通农民家庭,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本来只是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从岳飞的背景,我们分析。岳飞没有出生在显赫的官宦家庭,而是平明百姓出身。所以岳飞说家乡话的可能性非常大。
汤阴隶属于河南安阳地区,以前属河北管辖,1924年方才划归河南。也就是说1924年之前岳飞不是河南人而是河北人,如果大清朝考试出题岳飞是哪里人?你一定要回答河北人,这样才正确。该地区从历史上讲一直属于晋语系地区,属于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而且岳飞投军首先是在河北地区。也就是说,岳飞从小晋语环境长大,投军又在河北,在人生语言的形成阶段接受河南话影响并不大。所以岳武穆在怒发冲冠慷慨激昂时候写出的《满江红》应该本能地受到家乡话影响。其实也早有朋友做过尝试,用晋语-邯新片-获济小片语音来朗诵《满江红》比河南话效果要好的多。
大多数朋友老以为河南省内都是属于河南话。其实河南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是属于晋语语系,这就是很多安阳朋友说安阳人能听懂河南话,河南人未必能听懂安阳话的原因。晋语安阳话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语种,时至今日有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汉语词汇,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我们看一下晋语语系分布图,就一清二楚了。
所以说,岳飞的乡音是晋语,1924年之前是河北人。朗诵《满江红》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天道TD
这句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虽然对古人发音问题不明白,但是我们姑且来看一下这首词
岳飞这首《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牌韵是词林正韵18部仄韵,韵脚:歇、烈、月、切、雪、灭、缺、雪、阙韵母ie、ue,就算用普通话来读也是押韵的。
除了岳飞填词这样用韵,全国各地填也用这些韵脚。比如李煜的《木兰花》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首词用的也是词林正韵18部仄韵。
除了宋词喜欢用仄韵,唐诗的绝句也有用仄韵一说,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押的也是仄韵。
李煜是江苏人,柳宗元是山西人,所以这跟岳飞是河南人所以河南话读起来押韵是没关系的,只能说明河南话接近普通话吧。😁@
大家要美丽
我看了有些回答在争论岳飞是不是河南人,其实这个问题从诗词的角度来看,很好解释啊。
满江红
《满江红》,别名《上江虹》、《念良游》等,有仄韵、平韵双格。而仄韵格多押入声,岳飞这首词正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古今语言不同
如果是有接触诗词的人就会知道,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普通话是没有入声的。这就造成了用普通话去读古诗词,有时候会出现不押韵的情况,特别是押仄韵的诗词。
入声方言
现在用河南话去读岳飞这首词,虽然押韵,但不代表这首词是用河南话写的。因为如今有不少方言保留了入声字,比如吴话,陕话,粤语,潮汕话等,用这些带有入声的方言去读古诗词也会觉得押韵。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赏读。
诗词补习班
押韵的韵脚有那些字,哪几个韵脚可以通用,是有明确规定的,跟现在的普通话及任何放言都没有任何关系。
寒暄主人
有人说《满江红》用河南话朗诵非常押韵,是因为最著名的《满江红》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而刚好岳飞是今河南省汤阴县人?
这看似荒谬的答案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岳飞的家乡汤阴县所讲的方言属于晋语方言区,是中国北方方言中少有的保留入声声调的方言,而《满江红·怒发冲冠》押的正好是入声韵,入声韵当今在普通话发音里已不存在了,只存在于吴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粤语、潮州话、部分湘语、部分江淮语等南方方言及北方的晋语方言中。
《满江红》在《白香词谱》 、《钦定词谱》等词谱中均以柳永的《满江红·暮雨初收》词为正格,有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其词如下: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这首词用入声仄韵,用普通话读“泊”、“削”、“约”都是平声,很是别扭,也不太押韵,但用保留入声的方言读来,却是韵味十足。
再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这首词一定要用入声朗诵的,否则是读不出味道的,入声发音短促,一发即收,听来有悲切之感,用普通话读,平声的“歇”、“缺”会让那悲壮的气势突然中断,听起来很难受,如被人掐住脖子。
方言是很珍贵的文化遗产,会讲方言的朋友是很幸福的,尤其在朗诵唐诗宋词时,幸福感更是满满的,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将方言好好传承下去,让下一代人也可拥有我们的幸福感。
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琴棋书画诗酒茶,均有涉猎,希望大家关注。
六甲番人
不知道题主是哪的人,但是作为一个离岳飞故里(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只有3公里的人可以告诉你很多发音不是你自己想的那样,特别是肉(rou)不是你说的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