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联结 破解产业发展壁垒

利益联结 破解产业发展壁垒

——盐津县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五

利益联结 破解产业发展壁垒

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产业支撑。然而,产业支撑又是脱贫攻坚的一座大山,很难爬上去。这主要是前进的道路上横亘着三大壁垒,即土地整合难、市场对接难、组织化管理难。盐津县通过科学的利益联结,一招破除三大壁垒,使全县脱贫攻坚产业支撑迎刃而解。

股份制 破解土地整合难

土地整合难,是农村产业发展最大的壁垒。盐津县地处四川盆地向乌蒙高原爬升的过渡地带,这里雨多、雾多、空气湿润,很适合农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盐津县因为森林覆盖率高,能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较少,而且土地散落在各家各户手中,思想很难统一,有时候因为一户人家的思想不通,就会导致千载难逢的机遇擦肩而过。

为解决土地分散这一难题,盐津县放手让乡(镇)、村(社区)来探索土地资源整合的新路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盐津县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在全县推广开来的主要有两种模式:

其一是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土地向大户、专业合作社或公司集中,也就是实现土地流转,让有能力的人来主导土地的经营权。盐津县实施的农业示范园、观光园,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如牛寨乡万和村的猕猴桃观光示范园、落雁乡龙塘村的状元米示范园、滩头乡的茶叶基地等。盐津县94个村(社区),一村一品,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示范园,这些示范园,绝大多数都采用这种方式流转土地。

其二是实行股份制,以入股的方式整合土地资源。盐津县股份制的实现形式很多。如:牛寨乡发展猕猴桃,就采用了股份合作的模式,即村集体公司负责生产管理,农业龙头公司出资金、技术并负责市场销售,农户出土地和劳动力,三方的股份分别是1:3:6,即村集体公司占股10%、龙头公司占股30%、农户占股60%;另一种股份制更具开创性,诞生于牛寨乡牛塘村,他们以入股的方式将全村的土地都集中到村集体公司,目前已有90%以上的土地整合到村集体公司。今后,牛塘村无论发展什么产业,干什么公益事业,都不再操心去协调土地,一般事项董事会决定,重大事项股东大会讨论决定。这样不但能节省精力,更重要的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牛塘村一共整合了3100亩土地,为带动牛塘村的产业发展,牛塘村拿出800亩最好的土地进行招商,引进了龙头企业在牛塘村种植中药材800亩,仅此一项牛塘村每年就能回收土地租金32万元。牛塘村集体公司还与另外两个村集体公司合作种植中药材1700亩,剩下的土地全部种上蔬菜。据牛塘村总支书记欧万彬介绍,牛塘村今年村集体公司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目标是通过努力将牛塘村集体公司打造成一个年产值上千万元的集团公司。

引龙头,破解市场对接难

农业产业发展,生产与市场脱节,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盐津县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盐津县兴隆乡保宁村是一个茶叶之村。全村的茶叶已发展到几千亩,有手工茶叶加工厂七八个。包产到户以后,由于与市场脱节,加之管理不善,茶厂纷纷倒闭,茶农纷纷挖树。保宁村与四川接壤,保宁人在四川有很多亲戚,见他们挖茶树,就把挖起来的茶树拿到四川去种植。如今,邻近的四川茶叶面积迅速扩大,茶厂就有几十个,保宁人不得不反过来向四川学习种茶,依托四川的茶厂销茶,虽说主导权不在自身,但总算与市场对接上了。

总结保宁茶产业发展的兴衰沉浮,盐津县得出一个结论:农业产业发展,必须找好市场再生产,而不是生产出产品再去找市场。

找市场,当然有许许多多的方式。盐津县也尝试过多种方式,如县、乡领导转变作风,走出去帮助农民搞推销,但这些方法往往都是杯水车薪。有了产品,再去找市场,商家十之八九都会拿住你急于将产品卖出去的“七寸”,将价格往死里压,导致经济效益与生产成本倒挂,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盐津县不再搞盲目生产,从县到乡(镇)再到村(社区),都要求先走出去考察市场,拿到订单再组织生产。如盐津县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县委书记李晓总抓,他利用广东省中山市对口协作帮扶盐津县的机遇,亲自到中山市考察对接,引进中山卉盛公司入驻盐津县,与各乡(镇)签订合作协议,卉盛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各乡(镇)村集体公司组织农户种植,卉盛公司包回收。豆沙镇与贵州建工合作,贵州建工提供紫薇种苗,豆沙镇石门村负责托养,两年可以收入2000元种植费、1万元养护费;牛寨乡引进浙江苗夫集团建5000亩山水花园;落雁乡把在外创业的企业负责人请回来,建设万亩农业主题公园;柿子镇把在外务工学到技术的农民工请回来办面条加工厂。把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来,已成为盐津县农业产业发展对接市场的主渠道。

龙头摆,龙身舞,牛寨乡把邦兴公司引进来,短短一年多时间,猕猴桃、柿子、蓝莓等水果种植就发展到15000亩以上;中山卉盛公司入驻盐津,目前已有8个乡(镇)的11个村级集体公司与卉盛公司签订了种苗采购和订单回购协议,流转土地5000亩,完成花卉苗木种植1.17万亩;林森公司就一个加工厂带动盐津县蔬菜种植上万亩,产品销往全国29个省(区);兴隆的茶花已形成小苗、中苗、大苗流水线生产,种植面积达2.8万亩,产品源源不断销往浙江等地……现在,盐津县农业产业对接市场,已不再是撬不动的壁垒,困难虽然依旧很多,但突破口已经打开,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进一步总结经验,让路子更加顺畅。

利益联结,破解组织化管理难

土地分散的问题解决好了,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来了,接下来需要攻克的第三个壁垒就是组织化管理的问题。农民是松散的,龙头公司是外来的,对当地的情况不熟,很难实施组织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村党总支和村委会既能组织农民,又能管理生产。如何让三者在一条纽带的作用下,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彻底破除农业产业发展的三大壁垒?

盐津县在向贵州学习中找到了一个绝招。贵州GDP增速跃居全国第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通先行和农业产业的崛起。贵州提出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着力解决好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即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八要素”中“利益联接”是核心要素。盐津县学习贵州,但他们把“利益联接”改成了“利益联结”。虽只是一字之差,内涵却有了深刻的变化。“联接”是联通、关联在一起;而“联结”不仅要联通,还要牢固。

盐津县的“利益联结”,特指农业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关系,用利益捆绑在一起,风险共担,有钱大家一起赚,各方的利益用合同来约定。盐津县把八要素都交给市场来完成,县、乡党委、政府则腾出手来改善投资环境,穿针引线,把三方聚在一起,接下来的利益关系,基本上是由三方或者四方共同来谈,最终用协议固定下来,政府按照相关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做好配套服务。如项目的论证、手续的报批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等。龙头企业、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常用股份来加以联结。有了各自的股份,三者或四者便捆在了一条船上,各方都会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形成抱团发展,共同打造产业航母的不竭动力。

利益联结 破解产业发展壁垒

作 者:朱德华 \ 毛利涛

编 辑:刘 芳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峡 谷 岩 城

水 墨 盐 津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