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为何不教香菱作诗?只因心怀大慈悲

宝钗为何不教香菱作诗?只因心怀大慈悲

宝钗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无论在哪里都尽可能照顾到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理解黛玉,主动给她燕窝;她体谅湘云,帮她办了一桌丰盛的螃蟹宴;她悄悄帮助邢岫烟,也对赵姨娘贾环母子不存偏见。可就是这样一个大方周到的女孩,对别人都关怀备至的女孩,却在香菱提出要跟自己学诗时,不肯痛快答应,最后教香菱学诗的是黛玉。宝钗,为何不愿意教香菱学诗呢?

香菱更是一个苦命的女孩。她本是乡绅之女,却从小被拐卖,受尽了磨难。辗转被薛家买入后,又成为粗俗的薛蟠之妾。幸好她单纯天真,安于命运的摆布,看起来日子过得也还平静。那一次因为薛蟠外出做买卖,她随宝钗搬进了大观园,马上就跟宝钗提出请求:“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交给我作诗吧。”

宝钗才华横溢,教香菱作诗自是不在话下。她对香菱也特别好,她深知香菱无比羡慕大观园里的风景和生活,自己又不敢跟薛姨妈说,于是她主动跟母亲提出,让香菱进来陪伴自己的,理由十分正大光明。可对于香菱提出的学诗要求,宝钗却顾左右而言他地说:“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也不必特意告诉他们说搬进园来。若有因由提起,你只带口说我带了你进来做伴儿就完了。回来进了园,再到各房姑娘屋里走走。”对于香菱进园的程序,宝钗指点得无比详细耐心,却着意避过了学诗的事儿。

宝钗不是忽略,而是她根本不想教香菱学诗。为什么呢?宝钗早年丧父,面对软弱没主意的母亲、胡闹总惹事的哥哥,不得不迅速成长起来。她放下了诗书文章,开始帮着母亲处理家务,逐渐变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宝钗为何不教香菱作诗?只因心怀大慈悲

诗是什么?那是贵族女子无事时的消遣,是衣食无忧女子的情怀情致。然而,对于一个身处底层的女子来说,诗的情怀与情致都太遥远了。与其学诗浪费时间精力,不如学学女红针线,不如跟随自己学学如何当家理事,不如多懂点人情世故,掌握一点与人交往的手段——所以她才耐心告诉香菱,第一天进园,该怎么做怎么说,仿佛是一个资深的姐姐,诚恳告诉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如何在这个职场中为人处世。

只可惜香菱根本不懂宝钗的深意,她去拜黛玉为师,开始日夜沉迷在读诗写诗中。眼见香菱如此苦心,宝钗唯有叹息。她虽然觉得写诗对香菱毫无用处,却也不忍打碎她的浪漫诗心。

经过辛苦努力,香菱确实写出了“精华欲掩料应难”这样的让大观园才女叹服的咏月诗,也终于进入诗社与这些贵族小姐妹一起联诗作对,让她的心灵无限充盈生动。只是,这份诗才于她的现实生活没有丝毫帮助,她也不可能永远呆在大观园。很快,香菱就不得不回到残酷的现实中,薛蟠娶进夏金桂后,将香菱这个才貌俱全的爱妾看成眼中钉,步步紧逼。只会作诗的香菱,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一步步落入夏金桂的圈套中,最终饱受荼毒。

宝钗为何不教香菱作诗?只因心怀大慈悲

当夏金桂挑唆薛蟠毒打香菱、闹得家宅不宁的时候,薛姨妈气得执意要卖香菱,最后还是宝钗救了她:“咱们家从来只知买人,并不知卖人之说……哥哥嫂子嫌他不好,留下我使唤,我正也没人使呢。”香菱因气生病,宝钗为她请医服药,尽心尽力。无奈香菱已经对人生绝望,什么药也拉不住她的生命了。恐怕不久就“致使香魂返故乡”,香消玉殒了。

如果时光倒流,香菱在大观园的岁月里,不贪恋写诗作赋,而是跟在精明务实的宝姑娘身边,耳濡目染多学点当家理事的本领,多掌握点为人处世的手腕,多懂点人心人性的险恶,那么她面对夏金桂时,就起码可以自保。就像能干的平儿、泼辣的秋桐和宝蟾一样,哪怕面对不好相处的女主人,还是可以生存下来的。无奈香菱只顾着学诗,却错过了最好的成长机会,

宝钗不肯教香菱学诗,那是她对世事的深切领悟,是她的大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