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铭|油画《父亲母亲》品读记

唐铭|油画《父亲母亲》品读记

广安电视台〝悦读纪〞栏目组,录制侯立新读书写作与忠孝人生的访谈节目。我有幸在现场,目睹了过程中的感人场面。

侯立新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已出版三部诗文集。因其成就和影响力,被选为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他17岁走出苍溪山区,到达县师专求学。毕业后留在宕渠这片土地上,先作教师后当公务员,作为党史和邓小平研究学者,发表论文数十篇,有的参加全国学术交流,在核心期刊登载。

节目进行到一半时,主持人请上了他年逾七旬的母亲。问:“您儿子是什么样的人?”回答:“我儿子是孝子”。问:“您希望他怎样?”回答:“好好工作,平平安安”。母亲对着镜头有点手足无措,但神态并不慌张,很肯定地道出了对儿子的评价和希望。

紧接着抬出一幅布面油画,装裱华贵而又质朴。宽1.5米高1.2米,几乎占据了小讲台的一大半。画的是侯立新的父亲母亲。

父亲叼着长长的观音竹烟杆。茶几上有一只瓷杯,显示父亲喜好抽烟喝茶,含水火不容又水火相济的辩证哲理。

母亲面带微笑看茶几上一盘鲜艳的红苹果,寓意平平安安圆圆满满的意思。时光似乎回到了川北山区的农家小屋。

这时,两位老人似乎从画框里走出,坐在刚才访谈的位置上,又像聊着什么。目光与时光交融,定格在〝悦读纪〞精致的画面上。

我不由得感叹画家的神来之笔,将地域特征,社会风貌,时代印记表现得恰到好处。久久地注视,不忍把目光移去。浮躁的心绪渐渐平复,烦乱的心境也慢慢地安静了。

唐铭|油画《父亲母亲》品读记

邂逅了油画《父亲母亲》,便念念难以忘怀,总想探究画作后面的经历和故事。

录制节日抬出油画那一刻,墩墩壮实的画作者站在画旁,原来是王雪松老师! 他白净的面容显几分儒雅,又透出艺术工作者的一些灵气。

我给他打电话,表示想写一篇品鉴文字,问画上怎么没有标题啊?他笑着说油画是从来不标题目的。我顿觉汗颜,怎么问得这么洒脱。以往买过一些画册,还曾策划过画展,怎么就忽略了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呢?

国画历史悠久品类繁多,从岩画算起,该有数千年吧。其工笔晕染的严谨,其写意水墨的传神,都挥洒自如,堪称瑰宝。画面上均有题款,诗书画印一应俱全。

而油画恰恰相反,没有题款和相关文字。作者落款也很小,偏注于不起眼的角落。大概是西洋画谦卑而张扬的传统,将艺术的冲击力更多地留给画面吧!

油画的鼎盛为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画派纷呈,有先锋派、野兽派、印象主义、立体派和未来派等等。画作也如天上繁星,璀璨夺目,有毕加索的《阿维农的少女》,有米勒的《拾穗者》、莫奈的《日出印象》等等,不胜枚举。我们从这些大师的名作中,感受到梵.高《向日葵》炽烈的火焰,达.芬奇《蒙娜丽莎》永远神秘的微笑。

油画传入我国仅一百多年,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涌现出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等一批大师,也都有名作传世。特别是从大巴山走出的画家罗中立,以一幅《父亲》,形成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唐铭|油画《父亲母亲》品读记

已过处暑,天气仍褥热难当,我冒着酷暑去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雪松是该校文化艺术中心副主任。

他打开电脑,让我看他近几年的作品。有风景、静物,更多的是人物速写和油画,林林总总几十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我想到西藏的朝圣者,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不都是为一个虔诚的信念么?

王雪松老师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4年前晋升副教授。时有作品在省市参展。

雪松介绍,这幅《父亲母亲》,原属于私人订制。画主选择油画的形式,是为了更长久的保存。

他说,这比单纯的人物创作,多了一些难处,不但要求人物的形象和神态相似,还要营造环境。父亲6年前去世,母亲虽古稀之年却不显老。作品并没有参照他们的合影照。父亲抽烟的照片是侯立新无意中抓拍的。将两位老人放在一起,还原真实的生活写照,是一个艺术的创造过程。

雪松阅读了侯立新的几部诗文集,了解到父亲母亲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壮态,也为他们的故事所感动。于是小心求证,大胆创作,很快画出了草图和初稿。

之后又反复修改、比较、充实、润色。光母亲的羽绒服就换了4次色,由白到黑到红最后定为篮灰色,系一条红围巾,人物形象顿时就鲜活了。

父亲的衣着和微微斜靠的姿式,也数易其稿,让人觉得他一名拿国家工资的乡镇医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具有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感。所以神情凝重,严肃,还有几分自傲。看似农村老人,又不同于农民和干部,这就暗示了他的职业特点。这是很考作画者表现技巧的活儿,前后一年半,方才最后完成定稿。

唐铭|油画《父亲母亲》品读记

油画之初名为《我的父亲母亲》,很多人看过后,建议将我去掉,使主题更鲜明,也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严父慈母是一种传统概念,如此构图,更增加了忠孝仁爱的文化色彩和艺术的感染力。

大凡五十年代的农村老人,都有抽旱烟的习惯,俗称吃叶子烟。〝冷灶头,热烟锅〞,〝一要裹得松,二要烟杆通,三要点明火,四要吧得凶〞。劳作之余抽一袋烟,提神解乏透体通泰。他们往往不屑于吃水烟,抽纸烟的人。

抓拍的镜头上,烟杆齐肩一米多长,很引人注目。而在现实生活中,老人拄着烟杆走泥路,可当拐杖。走家串户当上门郎中,可吆鸡打狗,据说走夜路还可避邪壮胆。烟杆跟了老人大半辈子,也见证了他治病救人的种种传奇。

雪松在创作时,让抽着的烟杆斜在沙发一侧,大半截隐去,这便与断臂维纳斯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物神态顿时凸显出来。父亲使劲吧着烟嘴,似乎在默念家传秘方的君臣佐使,亦或望闻问切的诊治秘诀。

母亲的神情安静而慈祥,有儿孙满堂恭顺孝道,还担心什么呢,于是透出满满的幸福感。她怎么也不愿离开故乡的小镇,平静地安度晚年。

行文至此,总觉得意犹未尽,还说点啥?不如摘引侯立新的两首诗,以表达对天下父母的怀念与崇敬。

其一,《故乡的那座山》:

父亲走过的地方/给我们留下一条路/广阔的天空/把父亲的背压驼了。 父亲睡着了/我们惊醒了/父亲身后的门关上了/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家了。 一场秋雨后/父亲长成故乡的一座青山/父亲停下的地方/成为一个家族的路标。 明媚的六月 阳光充足/深刻的怀念比草木更葳蕤/连接远山的氧和纯净的空气/有一种疼痛 亲切而温暖。

其二,《母亲住在故乡的场镇上》:

镇上到处都有父亲的气息/父亲抽过的叶子烟/似乎还在空气中弥漫/稍不留神 就会在街上/遇见一位父亲救过命的人/相隔一百步 就有一家/父亲弟子的诊所/他们有母亲最信任的手艺。 听惯了涓涓的水流/牛羊的叫声和山中的鸟鸣/也仿佛是家乡的方言/一条路 通向我们出生的地方/在路上细数过往的岁月/梦里总是一些亲切的身影/与几个熟悉的老太婆/每天看熟悉的风景 成为一道风景。(广安知名作家 唐铭 2018.9.7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