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味道|河南美食之開封灌湯包

中原味道|河南美食之開封灌湯包

中原味道|河南美食之開封灌湯包

民以食為天,無論社會如何進步,朝代怎樣變遷,人們對美食的追求是不會改變的。在物質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更是不斷從“色、香、味”等方面全方位升級食物的風味,使得餐桌變得豐富多彩,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垂涎欲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五集《相逢》播出了開封灌湯小籠包子,著實又喚起了出門在外的中原遊子,對家鄉灌湯包的回味與思念。

1

小籠包子原名灌湯包子,俗稱湯包。開封灌湯包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北宋時期。東京是北宋的首都,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商賈雲集,異常繁華,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當然,美食自然是少不了的,享有“東京第一美食”之稱的灌湯包子就是那時候出現的,當時稱為“王樓山洞梅花包子”,後來幾經改良,變成了我們今天看見的模樣。

中原味道|河南美食之開封灌湯包

提起開封灌湯包,不得不提其創始人黃繼善。黃繼善13歲拜開封名廚周孝德為師學習麵點。學有所成之後就開始開飯館,當時主打的就是灌湯包子,生意很火爆。住在附近的紳士吳仲林就是灌湯包的忠實粉,幾乎是天天吃,並且每次都讚不絕口。這個吳仲林不僅是個食客,更是一位書法家。有一次,黃繼善讓吳仲林幫忙給自己的飯館起個名字,吳先生提筆便在宣紙上寫下“第一點心館”五個大字,意為京東第一,從此灌湯包更是名聲大噪,越傳越遠。

2

現在,不管是開封本地人,還是外來的遊客到開封,“開封第一樓”的灌湯包已經是繞不開的名吃了。

中原味道|河南美食之開封灌湯包

吃開封灌湯包子,看是一個重要的過程。灌湯包皮薄,潔白如景德鎮陶瓷,有透明之感。吃之,內有肉餡,底層有鮮湯。開封人吃灌湯包子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先開窗,後喝湯,再滿口香"。其外形又極其美,有“提起像燈籠,放下像菊花”的美名,被譽為“中州膳食一絕”。

灌湯包子有了形式美,內容又別有一番滋味,肉餡與鮮湯同在麵皮裡面,怪不得有人會說吃灌湯包相當於把北國“吃麵、吃肉、喝湯”的傳統一體化了呢。吃灌湯包子,湯的存在列第一位,其次是肉餡,再者才是麵皮呢。有人更是做過形象的比喻:湯如詩歌,肉餡是為散文,麵皮為小說。因為小說是什麼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點,詩歌便就是文中精華了。因此,吃過灌湯包子,人們首先記住的是湯之鮮。

中原味道|河南美食之開封灌湯包

很多人喜歡灌湯包,就是為了咬出來的那一口湯,就好象《食神》裡面的那個“爆漿撒尿牛丸”,就是追求那一口在嘴裡爆漿的感覺。灌湯雖流油,卻是油而不膩.食過之後是唇齒留香,餘味兒久久不忘,這種舌尖上的美味,多少人一口便愛上了它。

3

開封的灌湯小籠包和其他地方的是不一樣的,其他地方的灌湯是加入了皮凍,加熱後皮凍融化形成灌湯,而開封的灌湯小籠包卻沒有加皮凍,而是調餡時打入高湯,肉餡和高湯的比例最少為3:2,加熱後餡料凝固自然流露出高湯汁,所以說開封的灌湯包調餡是個技術活。再說說那個包子的褶兒,正宗的小籠包子是18到24個褶兒,那麼大點小包子,弄出那麼多細膩均勻的褶兒還真是不容易呢?背後是師傅們的辛勤練習。此外,灌湯包講究湯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籠屜,對師傅的技術又是有要求的。

中原味道|河南美食之開封灌湯包

正是開封灌湯包這些別具一格的工藝,才使得它獨樹一幟,成為中外遊客舌尖上的寵兒呢。

吃過開封灌湯包子,再遊覽開封城的山陝甘會館、鐵塔、龍亭和清明上河園,看看來來回回的行人,美食美景美人,都在眼前,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如果再有三兩個朋友相聚,喝喝家鄉美酒,聊聊心裡話,怕是每個中原在外的遊子,夢中都幻想的場景吧。

中原味道|河南美食之開封灌湯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