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不知是從何時開始,颳起了一陣關於“盜墓”的風潮。這股風潮愈演愈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風靡了大江南北。其中,最為觀者熟悉的當屬南派三叔的力作《盜墓筆記系列》。

拋卻其中因演員而自帶的流量,更多的是由於劇情符合觀者們的獵奇心理和冒險精神才大受推崇。這裡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其中頻繁出鏡的道具——洛陽鏟。

一話 “前世今生”

洛陽鏟誕生於洛陽,開始時只是流傳於民間,直到1955年新華社發佈《洛陽鏟已被廣泛採用》的消息,從此“洛陽鏟”這一名稱便在全國範圍內叫開了。

關於洛陽鏟的發明者,當地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大概在1923年前後,洛陽馬坡村村民李鴨子(李亞子)到孟津某地趕集,見有人以一把形似馬蹄的鏟子在地上挖土、打洞,搭棚子,便有了靈感。於是就比照著那個工具畫了個紙樣,找到鐵匠打造出第一把洛陽鏟,將之用以盜墓。

傳說畢竟是傳說,我們無需深究,但洛陽鏟的發明毋庸置疑是和盜墓緊密相關的。

二話 “改邪歸正”

洛陽北部有一名山,名邙山,為崤山支脈。俗諺有云:“生在蘇杭,死葬北邙”。邙山自古便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山上有數不清的歷朝古墓。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邙山古墓群@拍攝團隊王立力老師

古有“萬不會入寶山空回”,如今身臨寶山眾人又豈會不動心思?

上個世紀初以後的百年間,中國古墓葬最集中的洛陽邙山地區十墓九空,古物大量外流,洛陽鏟也由此惡名遠播——它是盜墓者的助手,是導致古墓被破壞、古文物外流的幫兇。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洛陽鏟掘土@拍攝團隊王立力老師

1928 年(民國十七年),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考古學家衛聚賢赴洛陽考察,目睹了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呼籲將之運用於考古鑽探。如果說,洛陽鏟誕生背景不夠光明的話,其後期在考古和基建方面的作用,足以讓它

“逆襲”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用洛陽鏟進行田野勘探@拍攝團隊王立力老師

洛陽鏟不僅可以用來判定古墓的位置、範圍和深度,而且宮殿、民居建築、道路橋樑等遺址的發掘,也都需要利用洛陽鏟進行初步勘測。一些著名的墓葬和遺址,如殷墟、偃師商城、江蘇揚州的隋唐城遺址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的遼上京遺址都是通過洛陽鏟鑽探發現的。

洛陽鏟這項傳統而又神秘的勘探工具在新時期考古工作中繼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探訪孫家探鏟廠

通過上述介紹,相信各位看官都對洛陽鏟有了一個大概瞭解,那麼如此神秘的洛陽鏟到底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探訪了洛陽孫家探鏟廠。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路旁售賣洛陽鏟的小店@攝影王立力老師

洛陽孫家探鏟廠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洛陽鏟鍛造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單位。而且自2016年9月起孫家探鏟第五代傳人孫凱強便被列為為洛陽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孫家探鏟廠門口合影@攝影王立力老師

廠子裡的老掌櫃孫清娃已經不在了,接待我們的是這家作坊現在的大掌櫃——呂清花。當我們採訪到她時,這個樸實的婦人很愉快的和我們交談起來。

“現在好多行業都用洛陽鏟,過去光知道是挖墓的、文物隊用的,但是現在不是那個概念了,現在好多工程用,電業局、林業局都用,造高速公路也用”呂清花解釋說。

改良後的洛陽鏟隨著形狀、材質的變化,應用範圍也在不斷地擴展,適應於各種土地。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散落在廠房各處的洛陽鏟@攝影王立力老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廠房架子上整齊擺放的洛陽鏟@攝影王立力老師

呂清花說:“做鏟基本全靠手工。那洛陽鏟,說是半圓形又不完全是半圓形,和橢圓形又多少有點不一樣,都是憑眼力看角度,做了這麼些年,一看就知道。這個地方多敲一錘,用的時候帶土就好帶,不多敲這一錘也能用,但是用的時候不帶勁,不太順手。總而言之,全靠經驗。”

做鏟的基本過程是製坯、剪邊、磨(開刃)、淬火和最後的修整。

做 鏟

1· 製坯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洛陽鏟捶打製坯@攝影王立力老師

製坯就是把料在火裡燒完以後,再錘打,製成坯子。

孫家的探鏟材料用的是錳鋼,這種鋼材比較貴,也不容易買到,但它的軟硬程度正好。

“探鏟必須要很硬才行,因為探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算很硬的鏟都可能會卷,要是一卷就打不下去了。但是我們家的不會,可能會崩掉一塊,但還能繼續使用,利得很。錳鋼夠硬,我們家的鏟都用這種材料,不用雜鋼,幾十年了都是這樣。”呂清花和我們解釋說。

2·剪邊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師傅們正在剪邊@攝影王立力老師

剪的時候須得兩個人配合。一個人打錘,一個人拿剪子剪出形狀,敲一敲,剪一剪,一點點往前走。雖然說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確實相當大的。拿剪子的人得能看的出來,剪得形狀合不合適,既不能剪多也不能剪少。這個活兒實際上像裁縫一樣,不同之處在於裁縫剪的是布,這裡是剪鋼鐵。鋼鐵不像布那麼柔軟,可以拽一下鋪一下,燒透了的鋼鐵溫度可高達一千多度,又堅硬無比,所以只能一次性成功。

3·磨光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已經打磨好的洛陽鏟@攝影王立力老師

剪齊大概的形狀,取下來在砂輪上磨光。就好比我們平時修剪指甲,剪完之後還需要用指甲銼來打磨。原本的坯是平的,經過上一部的敲打,這時候彎曲成大概的形狀,但剛剪完之後還有些不夠平滑,這時就需要在砂輪上打磨鋒利。

4·淬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洛陽鏟淬火@攝影王立力老師

完成以上步驟的洛陽鏟此時還並非成品,整體溫度還很高。這時候把手裡的半成品在水裡一蘸,“刺啦”一聲,蒸騰起一陣白氣。鋼材遇冷就會變硬,如果沒有這道工序,就達不到要求的硬度。

5·修敲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師傅們正在進行修敲@攝影王立力老師

鋼材冷卻之後還會有輕微的變型,之後還需要再敲打一番。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廠房作業情景@攝影王立力老師

這一通工序下來,燒、煅、剪、磨、淬、修,如果連生火的時間都算上,一把好鏟從坯到成最少得一個多小時。

孫家的作坊裡雖然人手不多,但生意卻興旺得很,我們去的那會兒就有幾波人來下單、取貨。呂清花告訴我們,來訂貨的主要是考古隊,有時也有工程隊的人。

操作原理

1937 年(民國二十六年)考古學家衛聚賢在《中國考古學史》中寫道:

用鐵鏟曲為多半圓洞形,置長木柄,在地上隔五尺鑿一洞,因持剷鑿地,土攢入鏟中,用手將土取出,看土為活土死土。所謂死土,即天然的地層,活土是地層混亂,地層混亂由於曾掘地埋人,將土翻過所致。遇見活土,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

洛陽鏟頭前寬後窄,作捲筒狀,筒形有一定的錐度,下大上小。鏟口刃部呈半圓形,直徑約6釐米。一把好的洛陽鏟打製完畢,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杆就可打入地下。

最開始使用洛陽鏟時只能打出不深的孔,幾個孔打下來,手掌極容易磨出水泡,不久便磨出繭子,這是學習者最初也是最慘痛的經歷。但熟練之後便可以毫不費力地打到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如果加長鏟柄,或掛上長繩,則可以鑽得更深。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用鏟@攝影王立力老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提土@攝影王立力老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洛陽鏟留下的鏟坑@攝影王立力老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以洛陽鏟為工具進行提土勘探現場@攝影王立力老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洛陽鏟勘探留下的鏟坑@攝影王立力老師

一剷下去,土即被擠夾於鏟筒間。當鏟子提起後,鏟頭內面便會帶出一筒土壤。一般少者可以提出五六釐米長的一段泥土,多者可以帶出十五釐米甚或更長的土段。

如前文所載,“死土”即未經人力動過的原始土層也叫“生土”,有這種土的地下存在墓的可能性就很小;“活土”又叫“熟土”,說明土層是經後人挖動過的,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如果挖出的土中包含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佈局。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話一話洛陽特產界的奇葩:挖土也有門道,鍛造更需功夫

分辨洛陽鏟提出來的土@攝影王立力老師

小結

洛陽是洛陽鏟在中國的唯一產地,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產品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筆者探訪的孫家就計劃針對洛陽鏟做出相應的文創品,用於饋贈,既表心意又有內涵。如果你去洛陽當地去旅行,幸運的話你還能在景點、街頭看到。


註釋:

[明]王士性(1547—1598)《五嶽遊草.廣志繹》,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6頁.明代嘉靖、隆慶、萬曆年間人,性喜遊歷,“少懷向子平(東漢隱士,遍遊山川)之志,足跡欲遍五嶽”.

[明]潘季訓(1521-1595)《河防一覽》卷四,《四庫全書》文津閣本,第1頁。浙江烏程(今吳興縣)人,明代後期四次出任總理河道,主持治理黃河和運河.

[清]薛祚鳳《兩河清匯》卷八《築堤》條,其書中資料許多部分引用了明代材料,四庫本.

倪方六《民國盜墓史·秘術卷》 ,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年版。

嚴輝《從盜墓工具到考古利器——洛陽鏟的過去與新生》《中國文物報》2015年11月第005版,第4頁。

臧知非《戰國秦漢趙地學術特徵探微》,《邯鄲學院學報》2015年3月第25卷第1期第24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