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世间再无单田芳,下回分解依旧精彩!再听三国演义

我现在很认真地请教大家,关于三国时期的那段故事,明明《三国志》才是真正的历史,可是为什么中国人很喜欢看《三国演义》,而不喜欢看《三国志》呢?

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是不重视历史的,我们看到的历史很少是真实的。我必须要先把这句话讲清楚,否则会引起误会。

中国人不重视历史,但是非常重视历史背后的道理,叫作历史意识。我们读历史是读历史后面的道理,那个道理是永远不会变的。历史你怎么写都可以,但那个道理不行。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三国时代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东西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就觉得没有必要学他们,而且根本无从学起。其实,人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并不重要,而怎么想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历史当中的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对中国人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三国演义》,对当中的很多情节,如数家珍,印象深刻,这是我们非常难得的财富,千万不要轻易把它丢掉。很少有民族像我们这样,有这么多大家可以随时分享的精神财富。我们从三国里面每一个人、每一段情节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曾仕强:世间再无单田芳,下回分解依旧精彩!再听三国演义

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就非常清楚了。

1、结义也需条件

说到结义,我们马上会想到结拜兄弟,想到桃园三结义。

幽州太守刘焉招募乡勇平叛黄巾军,在城门外贴出了募兵的告示。同样是看募兵告示,刘、关、张三人的反应却各不相同:刘备看到募兵的告示只会叹气,张飞看到刘备的表现很生气,责问刘备为何只是叹气,应当参军报国才对,而关羽则是闭口不言。

因为他们的心思各不相同,表现自然不一样。刘备从大局着眼,关羽只想到自己,而张飞却老要干预别人。大家从他们的表现就可以知道,他们三个人个性不同,未来的发展也会不一样。这样由表入里,看问题才会更深入一些。

三个人的个性截然不同,照理说所要走的路也会大相径庭。可是刘备很了不起,他一番话语就感动了关张二人,使得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完全皈依在自己身边,志同道合,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辈子都不改初衷。

刘备那个年代除了政府军外,就只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民间组织。只要他们不跟政府对抗,不揭竿造反,政府也不会取缔,所以这样的非正规组织非常多。

但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到各行各业的协会,小到同学之间的联谊会,各种各样的组织已经够多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去动结义的脑筋。

如果真要结义,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彼此真的志同道合;第二,互相完全地出乎诚意;第三,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否则就是多此一举。

2、开口立见高下

集市上,刘备在卖草席,关羽在卖绿豆,而张飞的肉铺那边,有人买肉,伙计却不肯卖。因为这件事,关羽和张飞打斗起来。

刘备见两人武艺非凡,觉得将来或许可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就想去劝架。

在中国社会,劝架是高度困难的事情。刘备如果贸然过去,关羽和张飞都会对他产生敌意。关羽会想:你是不是跟张飞一伙的?张飞也会怀疑:你们两个想合起来打我吗?说不定两人会不约而同地去打刘备。

中国人常常讲,劝架之前一定要先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够不够这个身份,能不能来做劝架的人。要是没有本事而又自不量力地盲目介入,只会把局势搞得更乱。

好在刘备是见过世面的人,自己也有些功底。他走上前去先将两个人的手按住,意思是告诉关羽和张飞:你们不要小看我,我也是有一套的。但是单单这样还不够,所以他又紧接着开口讲话,而且第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二位都是了不起的英雄!

关羽和张飞听到这样的话当然会很高兴,自然就松懈下来,对他没有敌意了。如果刘备过去只是用手轻轻一拨,说你们两个打什么?或者用教训的口吻指责他们,说你们也配在这里打架?那关羽和张飞非打他不可。

一个人到一个新地方,通常第一句话就决定了自己的成败,但是很多人都不了解也不重视这一点。在中国社会,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立见高下。从这个角度看,刘备的确是个不简单的人。

大家之所以那么喜欢看《三国演义》,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埋下了许多伏笔,能够让看得懂的人好好去体会。

3、征兆与天意

刘备和关羽、张飞结为兄弟时,说我们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这是事实,三个人年龄不一样,不可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他后面那句“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是不应该说的。

大家同心协力就好了,何必要说同时死呢?就算他动机纯正,没有私心,可反观后面的结局,这样的话是会产生很大后遗症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誓约,刘备会有更宽广的路走,整个三国的演变可能会完全不同。

可他现在只看到当前,觉得这样的誓言能够增强彼此的凝聚力,却没有想到往后将成为他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得他动弹不得。

所以我们奉劝大家尽量少结义,就算真的要结义,也不要有这样的誓约。就拿关羽来说好了,他说如果我有贰心,就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我要是对不起大家,出去就被汽车轧死。其实这就足够了,何必非要说“同年同月同日死”呢?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训。

再说,他们选在桃花树下结义好不好?显然不好。中国人对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评价,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而桃花就略显轻薄了。当然,他们三人也不是故意选在桃花树下结拜的,只是张飞家的后院就种着桃花,又恰好赶上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我们只能说这是天意。

这种征兆注定了他们三人会像桃花随着流水逝去一样,结局不会很完美。老天爷会照顾每一个人,随时随地给人一些征兆,这叫天垂象,提醒大家提前去规避不好的结果,叫做趋吉避凶。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人非常欠缺的经验教训。

……

单单一个桃园结义,我们就可以读出这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来,更何况一整部《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但是英雄们的忠义仁孝、侠肝义胆、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却成为了一个又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振聋发聩的道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很多人都有这样疑惑,到底是人去迁就道,还是道来迁就人。实际上,人可以把道弘扬大,道却没有办法来弘扬人。

人很会讲道理,但是如果希望靠道理来成就自己,这是做不到的。人懂得道理以后,要自己去做,自己去实践,自己把其中的道行出来,这才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人向来爱看历史故事、历史演义,我们希望大家去学习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中的道理。

但是,只明白其中的道理是不够的,还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好好去实践,好好去传承。这是我们文化中最感人至深的部分,是我们的瑰宝,也是我们留给后代子孙最宝贵的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