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可以像他們一樣遊學世界

遊學,我的理解是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到另外的地方去,在既遊又學的過程中,感受不同的文化,豐富自己的知識,體驗不同的人生。

遊學,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真希望可以像他們一樣遊學世界

兩千多年前,孔子曾周遊列國,前後達14年之久,這當中有其推廣自己學說的原因,但也是一個遊學的過程。多年的在外遊學經歷,讓孔子成為了一個博學的人,儘管他的政治理想沒有實現,卻為他後來開辦私塾廣收門徒奠定了基礎,以其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此後一直影響和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並長期佔據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地位。

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其作者司馬遷,20歲開始從都城長安出發,歷經數年,遊歷多半個中國,且遊且學,積累了大量的人文歷史地理知識,掌握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用時13年,完成了《史記》這部中國史書的扛鼎開篇之作。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終其一生,在全國各地漫遊,幾乎居無定所。喜歡到處遊走的李白,給所到之處帶去了詩歌,讓名不見經傳的地方被更多的人知道,讓名山大川更加大放異彩。

明朝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22歲那年,頭戴母親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離開家鄉,開始了遊歷生活,直到54歲去世,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天全國的21個省、市、自治區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集三十多年遊學考察撰寫完成的《徐霞客遊記》,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真希望可以像他們一樣遊學世界

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優秀的人物,通過遊學,最終或成就了一番偉業,或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當然,在古代,遊學過程並不是充滿詩情畫意的,限於當時的自然、交通和社會條件,很多時候困難超出了現代人的想象,遊學更像是在過一種苦行僧似的生活,是信念在支撐著他們走下去。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困,七天沒有吃上米飯,不知道是如何活下來的。徐霞客在遊歷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多次面臨生命危險,絕地逢生。司馬遷因為家族世代為史官,有家庭做後盾,其遊學經歷要好一些,最起碼沒有衣食之憂。瀟灑如李白,也不是每天都錦衣玉食,也有困頓的時候,只不過生性浪漫的他不太在乎罷了,況且,以他的才情,所到之處,混頓飽飯,喝幾杯美酒,當不在話下,但所有的路都是靠雙腳走的。

真希望可以像他們一樣遊學世界

當代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走出書齋,遊歷中國和世界各地,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和文化隨筆,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轟動,在讀者中引發強烈共鳴,在臺灣,一年內重印了11次,“喝咖啡、聽巴赫、談餘秋雨” 一度成為新時尚。之後推出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兩部文化隨筆,依然熱度不減,引發一輪又一輪爭讀熱潮。《行者無疆》中,餘秋雨記錄了歷時半年、走過歐洲26個國家90多個城市的感受,多視角向讀者展示和解讀歐洲文明,讀之不僅趣味盎然,而且收穫頗多。

我很喜歡讀餘秋雨先生的散文隨筆,也為其躬行精神所感動,餘秋雨先生長途旅行,實地考察,從國內到國外,從中華文明走到世界其他文明,是當代遊學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