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固亦,看一次少一次的风蚀景观

观景如观人,不止要看外貌的第一印象,更要看其气质修养。景观,并不一定需要美到震撼人心,但一定要有其内涵在。如故宫院内的三希堂,远比不上恭王府修盖豪华,却在书法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漳源固亦村虎头山后,是露皮露骨的鬼山。山上无一亭一阁一小品,在二十四史之中提都没有提过,但仅天地造化之功,就有着比帛书更丰富的地质史可“阅读”,而且看一次少一次。

沁县固亦,看一次少一次的风蚀景观

固亦村,位于沁县漳源,介于太行太岳之间。曾有人寻龙问祖,该处为檀山发脉西延至此,算起来,应该是太行山下的支脉。虎头山后是风蚀地貌,巨大的单斜砂岩朝北而峙,不算美,却有着别样的味道。

沁县固亦,看一次少一次的风蚀景观

黄砂岩,层层叠叠,像学生不伤眼的作业本。这种节理发育良好的砂岩渗水的能力非常强。巨大的单斜成为了不知何处水源的收集器。周边的山,岩性十分相近。沁县水系发育良好,千泉喷涌,汇为漳河,正是诸山之功。

沁县固亦,看一次少一次的风蚀景观

黄砂岩千万年来寒来暑往,风侵水蚀,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形成千奇百怪的模样。有的如雄狮独踞,有的如黄犬朝天,有的列坐左右,如天门中开,还有的如巨人之面,笑傲苍天。

沁县固亦,看一次少一次的风蚀景观

沁县固亦,看一次少一次的风蚀景观

沁县固亦,看一次少一次的风蚀景观

群石之间,为野兔游走之道,长草之中,为草雉繁衍之所。风和动物带来植物种子,岩缝之中探头长出各式植物,渐渐山石就成为沙砾,土壤。

沁县固亦,看一次少一次的风蚀景观

固亦虎头山后的景观在风与雨的剥蚀之下,可以预知不出百年将不复今日之模样。然而今日,站在这片土地上呼吸,瞻仰当下之景,感受天地造化之功,万分幸运。

所感者,在此片土地上斗转星移,沧桑变幻来得这么快,来得这么真切。看到石头烂的这么容易,能确知光阴不曾放过谁。

岁月催人老,何必望石而叹,自当作为。这大概就是固亦村民远比常人更勤奋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