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家鄉的浦頭張氏家族後人張燮恩(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燮恩(1863-?),字艾人,又字斯齋,江都浦頭人。

張燮恩,出身書香門弟,是浦頭張家後人。他曾在自己文中提到“吾族張丹叔,由附生仕到封疆,在同治中興八大秀才之列",“餘少著《讀史論略》,丹叔曾於廣西寄一篇,其筆墨尚清新”,“其妻王氏,是嘶馬旺族,內弟王季可,乃清末舉人,曾任郵傳部主事”,由此可見,他與時任廣西巡撫的張聯桂(字丹叔)是近親族人。

張燮恩從小好學,為清邑廩膳生,即能享有一定數量生活補貼的秀才。但是,時運不濟,從光緒十九年(1893)起卻一直累試不第,直到宣統元年(1909)才考取貢生,為分省候補州判。

在科舉考試“角逐藝場”時,他有幸結識了清晚期揚州學派中堅人物劉師培之兄劉師蒼(字張侯),“見其文筆朴茂,自顧每愧未及”。雖然如此,由於張燮恩有相當的古文功底,且工詩,所以,亦受到劉師蒼的賞識,並於宣統二年(1910)經劉的介紹,“館於龍川梅氏”(仙女廟)。劉師培的外甥梅鶴蓀即其得意門生。

也就在這時,張燮恩更加鑽心於詞章,後於1915年結集成《斯齋詩話》與《期艾詩文集》。其詩多懷才不遇之作,正如晚清小說家李寶嘉評論的那樣“其詩清雄可誦。君負異才,年過三十不遇,故詩悲慨”。但其詩話,評詩論詞,內容豐富,從《詩三百》到漢詩,從唐李杜到宋蘇軾,均有涉及,詩論也別具特色。

他的詩文詩話,除了具有一定的文學欣賞價值外,由於大多是寫自己的所思所見,還有非常可貴的史料價值。

如他曾參加兩江總督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在躬逢盛會後,寫下了十首絕句,為後人領略大會盛況留下了資料。他在首絕中就先聲奪人:“山海搜尋匯萬重,奇珍畢聚一場中。夜來電火明於晝,未入金陵百里紅。”並注曰:“會場方約十里,樓閣櫛比,屋簷上下,皆設電燈,遠望如火山”。後面幾首,又接著介紹了會場臺館雲集,車水馬龍,百貨雜陳的壯觀場景。他在最後一首又寫道:“繁花易散瞬經冬,誰問臺城碧蘚封。他日倘尋觀會地,落花流水認遊蹤”,並記曰:“此會開於春,閉於冬,時已九月矣”。更為重要的是,詩注中記錄了江都兩名優獎獲得者。一是鄭一(逸)琴的雕刻作品,一是王蕊仙的書法作品。並又記錄了時隔五年,在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上,二人再獲銀獎的信息:鄭一(逸)琴獲獎的是一把扇柄竹刻作品,上刻山水人物及上下款,並題詩一首。王蕊仙獲獎的是一幅十字楹聯的書法作品,“山中習靜趣,海外覓知音”。

熱愛家鄉的浦頭張氏家族後人張燮恩(揚州江都浦頭鎮)

南洋勸業會

此外,他的詩作中還有大量描寫家鄉的詩篇。在詩注中,尤其詳細記載了江都河南地區的白塔河與龍耳河。特別是對被作者稱為母親河的龍耳河的記載,尤為詳盡。

熱愛家鄉的浦頭張氏家族後人張燮恩(揚州江都浦頭鎮)

白塔河風光

他說,白塔河,又名“白獺河”,東通龍兒河……其《圖經》雲:常有怪物自海陵穿入此港,過古鹽河南岸變為白獺,故名“白獺河”。此河為明陳瑄所穿,南入揚子江,北際官河,建新開,潘家,大橋,江口四閘,以蓄洩水……

他說,白獺河已載舊志,惟龍兒河未詳。按龍兒河,舊名龍兒港,或名龍兒河。其北起泰州界,入江都境,環塘頭鎮,出口入運鹽河,是謂龍兒河北段……經佴家港,於家墳,潘家橋,吉家莊,曲折瀠洄,環浦頭肖家橋四面入泰興界,合流於耙齒街伏龍橋下,是謂龍兒河中段。更南分為二支,一支西南行,出江都之揚灣口入江,一支東南行,出泰興之口岸入江,是謂龍兒河南段。龍兒河九曲十八灣,綿延二十七公里,是浦頭之母親河。

熱愛家鄉的浦頭張氏家族後人張燮恩(揚州江都浦頭鎮)

龍耳河風光

從他的詩文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自已雖然懷才不遇,人生不盡如意,但是,他對自己的家鄉卻懷有深深的情感。他為可愛的家鄉驕傲,他為家鄉的成就自豪,他要為家鄉在史冊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朱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