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帝身处乱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却一直被误解为草包

这位皇帝身处乱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却一直被误解为草包

说起这个人,有几个词就是从他这来的“扶不起的阿斗”,以及“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用来形容一个令人失望透顶的人,然而刘阿斗刘禅真的就像小说里那样扶不起来吗?

先说《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就不一一赘述了,因为大家都熟悉。小说还着重描写了刘关张三人的兄弟,讴歌了三位英雄,由兴起到没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因为是小说,很多地方都被过度渲染,以及情感化,就有别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就拿刘备的儿子刘禅来说,这个人在真实的历史上,并不像小说里形容的那么草包,他的笑料被放大,为了衬托出蜀国的落寞。

这位皇帝身处乱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却一直被误解为草包

先不说别的,先看看刘禅身边都是些什么人?他父亲是刘备,两个义父分别是关羽张飞,还有诸葛亮这样的谋士培养,况且刘备对他也不是溺爱,所以这样的出身怎么会是草包呢?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写道:“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过于所望,甚大增修,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这句话大意就是:丞相诸葛亮夸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甚至超过了人们的期望,我听了觉得很高兴,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我们知道诸葛亮不仅是谋士,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所以诸葛亮不会故意为了奉承刘备而表扬刘禅的。

这位皇帝身处乱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却一直被误解为草包

我们再来看看,刘禅在位期间国家治理的怎么样?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阿斗被人所熟知,一直是到蜀国被灭,阿斗在宴会上所说的那句“乐不思蜀”。然而历史上的他确实也是很有智慧的一个人,要不然怎么能在乱世的夹缝里在位41年,还能保得国泰民安。

1、在北伐的问题上,刘禅的头脑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急于北伐的时候,他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2、魏延造反,却诬奏杨仪造反。刘禅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说:“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魏延被杀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这位皇帝身处乱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却一直被误解为草包

3、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4、刘琰的妻子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琰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5、夏侯霸因司马氏篡位怕受曹爽牵连逃于蜀汉,其父夏侯渊乃被黄忠斩于定军山。刘禅在接见夏侯霸之时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非我先人手刃也。”轻描淡写,寥寥数语,消释前嫌。又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渊之堂妹乃张飞之妻,张飞之女乃刘禅之妻,故有此说。然后又对夏侯霸厚加赏赐,封官爵。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使的十分娴熟。

这位皇帝身处乱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却一直被误解为草包

有人会说,这样的智慧,对于一国之君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治国不能光凭借小智慧,但是对于那样一个乱世来说,如果真的施展什么雄才大略,对于蜀国来说,肯定会是灭顶之灾。首先因为刘备一直被奉为皇室正统,所以其他势力还不敢贸然侵犯,况且你国家现在这么弱,够不成威胁,所以其他势力暂时不会大举进攻你。这对老百姓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休养生息,免于战乱。刘禅的这种智慧,或许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