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那麼清楚,副作用又小,爲什麼還要做對人體傷害非常大的CT?

Strange123


(2018-09-12)小黑鍋的第162條回答,記得點贊關注【骨科小黑鍋】


首先,聲明一點,CT確實輻射很大,但說對人體傷害非常大這點卻不敢苟同!對於正常CT的輻射量來說,正常人每年做2次CT的話基本上是沒問題的,更何況目前還有低劑量CT的存在,成像一樣清楚,輻射更小!再說,如果是為了診斷治療疾病的目前,三分輻射,七分療效,我們都知道怎麼選擇!


下面就講一講磁共振和CT各有什麼優缺點,臨床上各有什麼用途!

1、當然大家最考慮的就是錢了!同一檢查下(平掃或者增強)磁共振檢查是要比CT檢查貴的,如果對於一個疾病,在其他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如果患者家庭困難,那優先選擇CT可能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2、對於骨科來講,我們經常在門診跟病人講:CT看骨頭比較明確,而磁共振看軟組織、肉裡面的病變更清楚些。話雖然土,但很容易理解。對於肌肉、肌腱、半月板、椎間盤、神經的病變,磁共振的作用是比較大的,相反,如果一個骨折碎成很多塊,為了術前看看骨折的程度,那做個CT可能是最佳選擇。


3、磁共振檢查時間較長,並且檢查過程中需要在檢查倉裡一動不動,對於一些危重的患者或者無法配合的小孩,可能很難做到!對於小孩子,有時候不得不做磁共振的時候,甚至必須給小孩藥物讓他睡覺才行;


4、磁共振檢查倉裡面聲音巨大,類似於機關槍的聲音,對於有些具有心臟疾病的老人家,估計會緊張得嚇個半死,還要在裡面一動不動,有時候真的很痛苦!


5、對於某些特定的技術,如心血管造影、CT引導下穿刺活檢等,必須要在CT下操作,如果使用磁共振一個是因為看不清,一個是因為下面第六條原因;


6、磁共振、磁共振,顧名思義,是通過磁場成像的原理(因為太複雜,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你只要知道里面磁場很強就行了),對於很多做完心臟支架,體內上過鋼板螺釘,甚至有些做過關節置換的病人,都是做磁共振的禁忌,第五條說的穿刺針、造影導管這些都含有金屬,肯定不能在磁場下操作,非常危險!


7、某些解剖部位(如腸道、肺部)活動性較大,含氣量多的,也不適合使用磁共振檢查,第三條說了,要一動不動,肺跟腸子都是一直在動的,你有本事讓他一直不動半個小時?除非......


以上七條就是小黑鍋想到的臨床上磁共振跟CT的優缺點及用途,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望批評指正,如果覺得本回答對你有用的話,不要忘記關注【骨科小黑鍋】。


骨科小黑鍋


“醫生,為什麼做了CT還要做磁共振?”

“因為CT看不清楚,需要磁共振進一步瞭解病變情況”

“既然CT看不清楚,為什麼不直接做磁共振,做CT耽誤了時間又多花了錢”

…………

幾乎只要涉及到磁共振的檢查,都會引起患者或是家屬的疑問。

一、CT的原理和磁共振的原理是不同的。

CT,中文名為“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什麼是斷層掃描?把人體的某個器官向切片那樣一層一層的掃描檢查出來,打個比如,就像切土豆片那樣,這樣的話,每一層的人體信息都能看的很清楚,當然了,這個一層的厚度也是不同的,可以是5mm,也可是是1.5mm,肯定是越薄越好了,除了能把某一器官切薄,還能利用三維重建技術把整個器官重建為三維立體圖形,這就是CT的精妙之處。CT是根據人體各個部位密度的不同產生不同的顏色深度




MRI呢,通過對靜磁場中的人體施加某種特定頻率的射頻脈衝,使人體中的氫質子受到激勵而發生磁共振現象。停止脈衝後,質子在弛豫過程中產生MR信號。通過對MR信號的接收、空間編碼和圖像重建等處理過程,即產生MR信號。

MRI也是斷層成像,是根據人體不同部位氫質子的數量的不同,產生的MR信號不同,導致不同部位的圖像不同

總而言之,CT還是磁共振,都是斷層掃描,但原理確實截然不同的,都是人類技術的結晶,都是獲得諾貝爾獎的。

二、有些疾病,只能CT,不能磁共振。

1、與MRI相比,CT的其中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快!!!CT平掃只需要幾分鐘時間,注射造影劑的增強CT能顯示更多信息,也僅僅10多分鐘的時間,這個快的優勢在針對急危重症病人來說絕對是相當重要的,試想下,一個全身多處外傷的病人,如何才能知道有沒有內傷?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通過檢查,什麼檢查才是時間最快而又最準確的檢查?只有CT!!。而做完一次MRI需要的時間,半小時——1小時,根本不能用於急危重症病人的檢查,也許還沒檢查完,病人就掛了。

2、MRI檢查存在強磁場,因此,有些病人是不能做MRI檢查的,比如說心臟放置支架的病人,如果做MRI,可能心臟支架位置會移動甚至飛了出去。這樣的病人行CT檢查比較合適些。不過,這些限制大都限於基層醫院,畢竟心臟支架病人在基層醫院行磁共振檢查,如果真的發生了意外,相信醫患糾紛又會來了。全國性的大醫院隨便。

三、有些疾病,MRI比CT優勢多多。

比如說膽結石吧,大部分膽結石是可以通過CT診斷的,但有的膽結石屬於“陰性結石”,也就是能透光X光,CT上面無法顯示,但MRI的檢查下卻能現原形。 除了陰性結石,MRI對於實體腫瘤的診斷也是比CT正確性更高的,我常常接觸的肝癌,CT懷疑的情況下,MRI卻能直接給出確診的診斷結論,不得不說MRI在這方面確實牛逼!!

四、MRI沒有輻射,CT有輻射。

確實如此,MRI是利用人體自身的原子核產生的磁共振信號來成像的,因此不具有輻射,這個和PET與SPECT利用外源性的放射性同位素檢查是不同的。 CT確實存在輻射性,因此,孕婦是不適合做CT檢查的,同時,CT的輻射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嚴重,不然的話,CT早就被淘汰了,不可能用於臨床檢查疾病。

五、MRI是任何疾病都能診斷出來嗎?

現階段的醫學技術,任何檢查都不是萬能的,不管是CT還是MRI,最終的圖像還是需要人類自己的眼睛來觀察病變的圖像特點來做出傾向於某一種疾病的診斷,但如果想要100%確定某個腫塊的良性還是惡性,除了把腫塊切掉再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外,沒有其他檢查能100%確定良惡性。

六、CT及磁共振是志同道合的戰友,共同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CT和磁共振的關係絕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合作,不同的疾病、病人的不同狀態,採用的檢查時不一樣的,對於那些病情非常危重的病人,CT和磁共振都是不適合的,這個時候,估計只能選擇彩超了,為啥?因此

彩超可能做床邊啊,CT和MRI是絕不可能床邊檢查的,因此,彩超、CT及MRI這三個常見的影像學檢查,組成了目前臨床大部分疾病的診斷手段。


頭號在線醫生


這個問題,還是儘量避開復雜的成像原理簡單回答一下。

CT是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就是將採集到的信息經過計算機計算重建的三維斷層成像。

相對於我們的光學照相機和普通X光透射的照相只能獲得二維圖像,CT成像可以把一個西瓜切開看到各個切面的圖像。

目前,臨床常用的幾種醫學影像學檢查都採用了Computed Tomography技術,比如CT(嚴格來說應該稱為X射線透射計算機斷層成像,X-CT),磁共振成像(MRI),ECT(發射式計算機斷層成像),PET(正電子發射式計算機斷層成像),和超聲成像,都應該稱為CT。

只不過,各種成像所採集的信息源不同,可以獲得的人體生理或病理信息也就不同。

其中,X-CT採集的是穿透人體透射的X光線。我們知道,X射線是高能電離輻射,具有一定傷害性生物效應。目前,醫學上指的CT指的就是X-CT,是因為X-CT最早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並且在診斷方面獲得無與倫比的優勢,因而捷足先登獨霸了“CT”的名頭。

同樣的,ECT(開發實質上早於X-CT)和PET,採集的是被注射到人體的放射性核素發射的γ射線。我們知道,γ射線也是高能電離輻射,對人體同樣具有潛在的傷害性生物效應。

而MRI採集的則是人體在高強度磁場下直指發生共振的信息,超聲成像採集的是人工發射的超聲波經人體反射的信息。這兩種成像都沒有電離輻射射線,被認為對人體是沒有傷害性。

然而,既然MRI後來居上可以獲得更清晰的圖像,還沒有輻射,為什麼不能取代CT?

原因就在於,如上所述,各種成像所採集的信息源不同,可以獲得的人體生理或病理信息也就不同。

就如同普通照相和在黑暗中的紅外線成像之間的不同一樣,採集信息不同,用途不同,自然不能相互替代,更談不上取代。


掙脫枷鎖的囚徒


作為一名放射科醫生,這兩種檢查我們再熟悉不過,首先想替CT喊個冤,雖然CT檢查是存在輻射的,但是隨著CT技術的發展,設備越來越先進,人們做一個CT檢查所接受的輻射劑量也越來越小。其次,輻射對身體是有一定的危害性,但是受檢者並不是長期或大劑量受照射,所以做一次CT檢查就致癌的概率小之又小,所以,

CT檢查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可怕。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核磁檢查,在許多非醫療工作者的心目中,核磁檢查不但高大上,而且無所不能,屬於影像學檢查的終極大boss。的確,核磁的優點數不勝數,核磁沒有電離輻射、核磁對於血管的顯示可以不需要對比劑、核磁的軟組織分辨率高,對於很多肌肉、韌帶的顯示優於CT,而且核磁對於許多病變的臨床分期、病變的周圍侵犯及遠處轉移的評估都優於CT檢查,尤其對於顱內大多數病變,核磁比CT更具有優勢。

但是核磁還是有很多侷限性的:

1.核磁檢查是有很多禁忌症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核磁檢查,例如心臟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幽閉恐懼症的患者等等。2.核磁檢查相對價格較高,而且多數醫院的核磁檢查都採取預約制度,並沒有急診,所以危急情況下並不能及時的接受核磁檢查並確診,會影響疾病的治療,甚至危及生命。而CT檢查24小時向急診敞開大門,全年無休。而且CT的掃描速度較核磁快,同樣是頭顱掃描,CT需要1-2分鐘,而核磁卻需要30分鐘,在危急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啊!3.核磁並不是對所有的病變都顯示的好,例如對於肺內細微病變的顯示、骨的顯示、鈣化的顯示及急性出血的顯示等不及CT,尤其對於肺部病變,CT擁有絕對優勢;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冠脈檢查,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冠脈CTA,而核磁尚處於研究階段。

另外,核磁檢查受線圈的侷限,並不能進行快速的全身掃描,對於一些臨床的特殊需要,不能很好的滿足;還有核磁的層厚較CT厚,一些微小的病變存在漏診風險。

總結起來,兩種檢查各有各的好,不能相互取代。根據臨床需要,做最適當的檢查,得出最準確的診斷是影像學檢查最大的意義。


放射科楊大夫


原因可能比較多:比如說資源少,價格的問題,到底做核磁還是CT,一般醫生是根據病情來有所選擇的。不要一味的只看到CT的害處!!!

說說大家不是很熟悉的核磁共振吧:

核磁共振的歷史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成像是診斷和評估疾病的重要工具。在20世紀70年代初,Paul Lauterbur和Raymond Damadian將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技術應用於活體生物成像,產生了稱為共軛攝影的圖像。Peter Mansfield爵士和其他人隨後改良了圖像採集及處理技術,使得MR成像能夠更佳顯示解剖學細節,並拓寬了其臨床應用。


成像原理

磁共振(MR)成像是利用強大磁場內部的非電離射頻輻射來檢測水分子中質子的位置及局部化學環境的成像技術。其成像過程可以總結為以磁場誘導質子,然後激發射頻脈衝,接著用接收器線圈讀取。 不同於CT只能探測電子密度差異,MRI達到的組織對比度極其靈活可變,數量級也更高。


磁共振成像也有一定的侷限性:

1.患者體內某些金屬裝置不能做!

2.部分患者有幽閉恐怖症不能做!


陳醫生幾年之前因為常時間做門診,腰痛,做過一次,腰椎的核磁共振,那聲音,噹噹噹的,的確比較恐怖。


陳舟醫生


磁共振那麼清楚,副作用又小,為什麼還要做對人體傷害非常大的CT?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解決一個隱藏的問題,CT的傷害很大麼?

現在大部分醫院都是320排的ct了,一次掃描的時間很快,需要的劑量也很小,現在ct的發展方向基本都在於更快的獲取圖像,以及更小的射線劑量,正常人一年做1-2次ct是不會有什麼明顯的影響的。

然後我們來看看為什麼mri還不能替代CT

除了經濟性和時間性的考量外,即使在國外不用太在乎經濟性,也不用急著把所有病人都做完的公立醫院,mri也是不能替代CT檢查的,因為存在著適應情況的差異。mri是利用我們人體內各個原子都有的氫質子對於磁場的反應不同來區別開各個組織的,獲得的是氫質子的差異,再通過計算機輔助成像,而CT獲得是各個組織的密度差異。所以從成像原理上就決定了MRI對於ct而言,會有更明顯的軟組織差異,比如我們婦科很常見的子宮肌瘤,如果做ct,那麼如果子宮肌瘤裡面沒有發生鈣化的話,整個子宮肌瘤和子宮之間通常是沒有密度差異的,就沒辦法從圖像上面區別開來,這也是婦科需要評估的時候更多的是做超聲或者mri而很少做ct的原因。

但ct也有ct自己的優勢,首先就是成像速度,做過mri檢查的人都知道一次mri檢查的時間都不短,雖然這是因為要做好幾次掃描,但每一次掃描的時間,至少也在數分鐘。而對於ct檢查來說,特別是目前的320排ct,一次掃描的時間也就是幾秒就可以完成了,所以對於心臟這樣的器官,ct檢查甚至可以在一次心動週期裡面完成,就不用擔心因為心臟搏動給圖像造成的影響,現在ct的冠脈重建就是利用ct極快的檢查速度來實現的。

還有一個優勢就是空間分辨率,我看有的解答裡面把空間分辨率理解成了ct可以更好知道組織,血管的空間位置關係,可能有些理解錯誤了,只是位置關係的話,mri是完全可以比ct做得更好的。空間分辨率,指的是能夠被識別的兩個點之間的最小距離,通俗點來說,就是如果都是獲取同一個區域的圖像信息,ct的兩個像素點直接的距離更小,成像的像素更大,細節上就會更清晰。

扯了這麼多,其實想說的就是每一種方法都有自己適應的範圍,沒有誰能完整的替代誰,需要根據臨床情況來進行抉擇。


龔曉明醫生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衝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衝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

MRI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的檢查。對顱腦、脊椎和脊髓病的顯示優於CT。在骨、關節與軟組織病變的診斷方面,磁共振成像由於具有多於CT數倍的成像參數和高度的軟組織分辨率,使其對軟組織的對比度明顯高於CT。它可不用血管造影劑,即顯示血管的結構,故對血管、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鑑別,有其獨到之處。它還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敏感地檢出組織成份中水含量的變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發現病變。MRI能清楚、全面地顯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內其它細小結構,是診斷各種心臟病以及心功能檢查的可靠方法。

現在回到正題,既然MRI 那麼好,為何不淘汰CT呢,原因在於MRI也有不少的缺點:1.成像速度慢,1.5T的MRI做一個部位的成像至少得10-20分鐘,包括擺位,如果做一個增強MRI,還需要注射造影劑,花費時間更多,因此MRI每天做的病人非常有限;

2.在檢查過程中,病人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動可引起運動偽影,影響診斷,尤其是胸部及腹部MRI會存在運動偽影干擾,不適用於急診及危急重病人,因此看肺部炎症、肺部腫瘤、腹部肝膽脾胰及淋巴結等實質性臟器行CT檢查更合適;

3.由於MRI機器相當於一個巨大的磁鐵,因此有心臟起搏器、體內有鋼板或者其他金屬材質異物的患者均不能行MRI檢查。

4.MRI軟組織分辨率高於CT,但它的空間分辨率不及CT。

5.由於鈣化灶、結石及骨皮質不含氫質子或者含量極少,MRI對鈣化、結石及骨皮質不敏感,故不能產生足夠的MRI信號。

6.最重要的一點,MRI機器貴,成像慢,自然做MRI比CT貴的多。

因此,在臨床上,CT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CT在急診的顱腦外傷,腦出血、肝脾破裂、肺腎挫傷、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等診斷中及其重要,能夠快速檢查,讓醫生快速作出診斷。64排CT可以對全身各個部位的血管進行檢查,如頭頸部血管成像、主動脈成像、肺動脈成像、下肢血管成像、冠脈成像與冠脈造影比毫不遜色。還可以進行仿真結腸鏡及仿真支氣管鏡檢查。

總之,CT在各個科室的疾病診斷中不可或缺,MRI不可能完全替代CT檢查。


胡洋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1. 磁共振的“軟組織對比”好,CT的“空間對比”好。


解釋一下這兩個詞。


空間對比,是外科大夫最在意的事情,也就是一個瘤子長在什麼位置上,肺的炎症重不重,有沒有鈣化的淋巴結,和周圍的大血管什麼關係,周圍有幾根比較危險的血管手術中要注意。



一個有經驗的會看片子的外科大夫,可以一眼掃下CT,就能在大腦當中重建出這些信息,甚至能夠設計出手術的最佳方式,切口的最佳位置,手術中的難點等等。


軟組織對比,主要是看腫瘤和血管是否在細微的結構上是否有侵犯,主要是看腫瘤和臨近的軟組織各自的包膜是不是完整,對於困難的手術能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然而核磁的增強並不能夠像CT的增強一樣,把血管打亮,因此在手術的參考價值方面,核磁並不是必備的,但是CT是必備的。



(這是核磁,是不是比CT顯得模糊一些?)


2. 檢查的特點不同


CT就像是用相機拍一張照片,非常清楚,而且一按快門就出來,很快捷。唯一不同的是CT有一定的輻射,雖然對大部分人都不會造成任何長期嚴重的損害。


核磁雖然沒有輻射,但是需要做大概二十分鐘,而且需要在一個很吵的機器裡面一直待著,有些幽閉恐懼症的患者就無法配合,身體裡面有金屬的患者也不能進行核磁檢查。


另外,由於待的時間太久,有可能片子會隨著肺的呼吸,出現一定的模糊。所以核磁的片子看上去就像是油畫一樣,有意境,但並不清楚。


3. 醫生的習慣不同


外科醫生的訓練一般是由CT開始的,知名的老專家也都是隻會看CT,而自打上學的時候就沒有學習過核磁怎麼看,因此在核磁上的一些特點他們也並不熟悉。所以老師不會看,學生就更不會看了。另外CT已經非常清楚了,讓所有人進行統一的檢查,更有利於臨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開展。


腫瘤學狼醫生


首先,之所以大家都在說CT傷害大,無非就是因為其電離輻射。但是,有句話叫做,脫離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電離輻射的危害同樣如此。

在我們的生活中,輻射是無處不在的。一般來說,輻射分為兩種,一種是手機,微波爐等家用電器導致的電磁輻射,這種輻射的危害請放心的忽略。另一種叫做電離輻射,這是由放射性物質引起的,而CT檢查就需要暴露在電離輻射中。

但是,除了CT檢查,我們的生活中,本身也會面對本底輻射。這是由於,我們的空氣中,土壤中,水源中,放射性物質無處不在,這些放射性物質所導致的基礎輻射量較徐敏本底輻射。本底輻射的劑量,只要一年不超過2.4msv一般不會對人造成傷害。

而除了本底輻射以外,國家對於普通人一年所能承受的輻射上限也作了規定,一般是1.0msv,而這也剛好是一場CT的放射劑量。而現在隨著低劑量CT的出現,只會越來越安全。

最後,不同於普通人,對於放射從業人員,國家規定的輻射上限為50msv。。。換言之,這個範圍以內,都可以理解為不會對人體造成健康的影響,而且這個劑量,普通人也是萬萬接觸不到的。


來自星星的萌醫生


有人說神經外科醫生就是看片子的醫生,看到片子也主要是,CT和磁共振。

那麼下面就來說說兩著的區別:

除了要看醫生的判斷檢查部位不同,還有哪些對於患者來說更加直觀的區別。廢話不多說,自己畫張表來給你看!


下面就是更加專業一點的內容,也主要是由醫生來判斷,給你做CT還是磁共振:

CT是根據組織的密度,由於人體不同組織的密度不同,來發現病灶;而磁共振是判斷不同加權所產生的不同信號。磁共振於對軟組織滑膜、血管、神經、肌肉、肌腱、韌帶、和透明軟骨的分辨率高。由於其特殊的性質,磁共振看骨頭不行,而在大腦的檢查中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感謝這些檢查技術的發展,讓每個醫生都有了像神醫華佗一樣的透視眼!也正是因為CT和磁共振讓人類醫學大踏步的進步。

而且最近由於醫保的控制,很多CT和磁共振的價格也相對下調,有的地方甚至減少了1/3。這一點也是造福了許多患者。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醫學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