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引進片要不要中文配音?《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給你答案!

外國引進片要不要中文配音?《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給你答案!

9月6日,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重要單元“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致敬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主題論壇”正式啟帷。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長春電影廠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兩個對於此時時刻的中國都非常重要的時間與座標在本屆長春電影節疊合成了最好的光影時刻。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弘揚中國電影價值觀,本屆長春電影節與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再續經典,延續2016年開創的《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長春電影節”特別節目的策劃,讓電影的力量成為本屆電影節的主角。

此次,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特別策劃將以長春電影節的深厚底蘊為核心力量,集結近40位電影創作者、電影評論人,在4場論壇上以頭腦風暴和快刀利嘴中面對面交流,談電影創作,評影壇風雲,聊電影發展,用最具洞見的思想性和最有權威的專業度為長春電影節注入全新活力。

9月7日,第三、四場論壇順利舉辦,導演、製片人、影評人共議外國引進片要不要中文配音?和影評人該不該“狠批”電影?

論壇三:外國引進片要不要中文配音?

譯製片仍有市場需求 電影需要尊重觀眾選擇

改革開放40週年以來,隨著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與對精神需求的重視,電影成為了大眾文化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譯製片對於外國引進電影來說,曾經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目前對於外國引進電影是否需要譯製的爭議卻開始漸漸發酵,曾經輝煌一時的譯製片究竟會走向何方?外國引進片到底要不要中文配音呢?

“邊江工作室”配音演員“魏瓔珞”邱邱:

市場越來越接受、支持和需要“配音”。

外國引進片要不要中文配音?《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給你答案!

現在大家接受的動漫和網劇越來越多,譯製片相對就越來越少了,但是我們還在做。其實我們的影院越來越支持配音,以前他們不會打上配音演員的名字,但是現在大家很重視這方面,這其實是對我們的尊重,也更多的是一種需求。

八一電影製片廠電影翻譯賈秀琰:

譯製是中國影視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引進片會給中國國產影片帶來很大的錄音方面的進步,這些都是譯製片帶來的改變,是全球技術給中國技術帶來的改變。中國電影現在逐漸在走向世界,變得更加國際化,而譯製是中國影視市場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吳冠平:

尊重觀眾的選擇。

一個是,我們需要培養觀眾對於世界其他文化的某種原汁原味的尊重,這種尊重非常重要。第二,今天的主流觀眾對於有字幕引進片的選擇已經很明確了,觀眾已經有答案,所以我們尊重觀眾的選擇。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

要把選擇權交給觀眾,而不是把配音行業取消。

主流觀眾不需要中文配音了,那些“非主流”的觀眾怎麼辦?不願意看字幕的人怎麼辦?有需要聽配音的人怎麼辦?即使現在的市場需求是少數,我們也需要滿足,就像我們進餐館一樣,選擇吃什麼口味要尊重觀眾,這個權利要交給觀眾,而不是把配音行業取消。

中央戲劇學院副教授倪駿:

如果配音行業持續職業化,而不是民心化的話,會出現問題。

我認為,如果配音行業持續職業化,而不是民心化的話,那麼會出現問題,這會讓我對譯製片的未來產生一種懷疑。我會擔心我看不到外國引進片完整的藝術表達,我更希望看到有譯製功底的藝術作品。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程波:

中文配音必定有存在的道理,而且會越來越好。

如果中文配音可以讓觀眾輕鬆自然的狀態下,沒有障礙地理解電影,我們何樂而不為呢?中文配音必定有存在的道理,而且隨著今後政策、技術上的提升,中文電影的配音會變得越來越好。

行業專家彭侃:

我們阻擋不住時代的潮流,有一天可能字幕、配音都不需要了,這一天可能很快就會到來。

我們阻擋不住時代的潮流,就像黑白片到彩色片一樣,現在水平在不斷進步。有一天可能字幕、配音都不需要了,直接刺激我們的神經網絡我們就可以懂,這一天可能很快就會到來。

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洪帆:

中文譯製片要與時俱進。

字幕的好處是對電影的原汁原味的理解,現在觀眾的素質越來越高,那更符合我們的觀點。我們並沒有說中文譯製片不需要了,而是說中文譯製片在面對今天的新形勢下,我們要做調整。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協會會長饒曙光:

中國電影的繁榮發展,跟譯製片的促進分不開關係。

引進片的目的是為了更好提高觀眾的藝術欣賞水平,來最終提高中國電影自身的力量,中國電影的繁榮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週年的繁榮發展,跟譯製片的促進也是分不開的。

總的來說,外國引進電影是否需要譯製的問題需要考量觀眾與市場的需求,譯製片作為我國電影的一種重要形式,其歷史意義與實用價值不容抹煞。但配音需要更加貼近民心,擺脫單純職業化的導向,為觀眾提供更多有藝術價值與譯製功底的優秀譯製片才能在未來的電影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外國引進片要不要中文配音?《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給你答案!

論壇四:影評人該不該“狠批”電影?

狠批源於熱愛 理性體現問題

改革開放40週年以來,中國電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與改變,而沒有改變的是影評與電影之間針鋒相對的關係。影評作為對電影的批評與解讀,是電影在觀眾面前的另一種呈現方式。但有些人認為過於激烈的影評是對電影的攻擊,雖然這不能否定影評對於電影發展的助力作用,但影評人到底該不該“狠批”電影呢?

導演郭柯:

影評對電影創作者來說是一面鏡子。

我們作為創作者,不同的意見我們都要聽取、採納,並且作為一面鏡子。我們要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戲拍好,不要給這個行業添亂,這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外國引進片要不要中文配音?《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給你答案!

影評人藤井樹:

不能一味地捧殺,要有理性的評論。

影評人在當下的時代環境下承載的職責非常重要,他是審美的引導者,也是輿論的引領者,還是產業的推動者。不能一味地捧殺,要有理性的評論,把真正好的電影推薦給更多的觀眾給看,對於爛片,我們要漠視,或者理性地評論它。

影評人賽人:

有時,少一點責任心,影評會更純粹乾淨。

我寫影評時儘量主觀,少一點責任心,尊重自己的感受,少顧及別人的感受。別人的感受你顧及不了那麼多,你就不會成為某一個利益集團的幫兇,不用負什麼責任,這樣你的影評會寫得更純粹和乾淨。

影評人週黎明:

如果影評人講不出道理,那你就是普通觀眾。

影評必須真誠,可以是褒,可以是貶,但必須是真心話。如果講不出道理,你就是一個普通觀眾,所以要講出好的道理,這就需要專業的影評人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影評人鄭道森:

堅持“狠批”,同時也要“狠誇”好電影。

製作是在推動電影行業的成長,影評也是,批評就是影評人的權利、天職和責任。最近很多“狠批”在網上出現,但是越來越多的優秀國產電影得到了大家的讚揚,所以我們堅持“狠批”,碰到好的電影我們依然會拿出“狠”勁去“狠”誇。

影評人譚飛:

批評是熱愛,前提是“真誠”。

我們沒有輸贏,最大的公約數是真誠和熱愛,“狠”是真誠,批評是熱愛,但前提是真誠。

復旦大學教授楊俊蕾:

“批評”出於影評人對電影的愛。

電影既是我們觀看的產品,也是一個國家工業的最高表達,對於國家的工業來講,我的基本態度是要促進它。另外,批評是我們的責任所在,是出於我們對電影的愛,對於愛,我們不能用“狠”字。批評對影評人來說,是勞動,是肩負著體力和腦力的共同勞動。我希望批評能夠寫得越來越有價值。

北京大學教授李道新:

純粹個人化的、放飛自我的和拒絕責任的批評是有問題的。

批評史要被尊重,純粹的個人化的、放飛自我的和拒絕責任的批評是有問題的。不是說所有的“狠批”都是這樣的批評,但是我們在對所謂的爛片、對所謂的一無是處的影片進行狠批的時候,要防止放飛自我和拒絕責任。我們要認識到電影是複雜的載體,電影的知識有積累,電影和文化有它自身的規律。

中國藝術研究員副院長、教授賈磊磊:

尖銳但不尖酸,客觀但不刻薄,直言但不亂言,我們要坦誠相見。

我們要從總體的維度看電影,不要討論電影經濟的時候就把電影當搖錢樹,討論電影思想的時候就把電影當教科書,我們對電影的判斷要兼容電影的維度。我主張尖銳但不尖酸,客觀但不刻薄,直言但不亂言,我們要坦誠相見,這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

對電影作品來說,影評是電影發展必不可少的助力因素,但過分主觀與不負責任的影評會成為電影發展的阻礙。影評需要理性的態度、專業的精神與發自內心的熱愛。只有堅持負責、專業的評論方式,勇於支持優秀電影並打擊電影中的不良現象,才能為影評與電影行業樹立合理規範。

據悉,電影文化評論類日播欄目《今日影評》於CCTV6電影頻道每週一至週五晚十點檔播出,“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影評的力量》致敬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主題論壇”也將以特別策劃節目形式播出,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