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榮」:網際網路泡沫和加密貨幣的對比分析

如果你曾經遇到過“加密貨幣”或“比特幣”這個詞,那麼很有可能在同一個段落甚至句子裡也能找到“泡沫”這個詞。對於加密貨幣懷疑論者來說,“泡沫”確實已經成為了一種自然反應,尤其是在2017年底市場飆升之後,數字貨幣和Token內在價值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在許多人看來變得顯而易見。


“非理性繁榮”:互聯網泡沫和加密貨幣的對比分析


然而,並非所有的泡沫都是平等的:一些泡沫框架的引用和隱喻往往比其他的更頻繁地出現在媒體空間中。或許加密技術最引人注目的歷史類比是2000年代早期的互聯網泡沫,在圍繞顛覆性信息技術的早期應用而出現的蓬勃發展的市場,以及圍繞區塊鏈生態系統而出現的高度波動的市場之間,人們幾乎無法抗拒地將二者相提並論。

最近加密貨幣價格的暴跌讓相似之處更加明顯。正如彭博社本週早些時候報道的那樣,VanEck的MVIS CryptoCompare ,這個跟蹤前十大加密資產的指數與1月份的高點相比下跌了80%。具有象徵意義的是,這比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互聯網泡沫破滅時78%的暴跌幅度更大。加密貨幣總市值跌破2000億美元,比歷史高點縮水了三倍多。這是否意味著加密貨幣市場註定要重蹈早期互聯網泡沫的覆轍?

最簡單地說,當資產的交易價格遠遠超過其基本價值時,就會出現市場泡沫。儘管這種情況在幾乎所有市場都可能發生,但被廣泛解讀為科技行業特別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也許這是由於人類傾向於對潛在的破壞性技術感到興奮,然後在這種興奮的刺激下進行投機行為。相關技術不一定非得是數字技術——19世紀中期英國的“鐵路狂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互聯網消費市場迅速增長。企業家和投資者嗅到了“下一個大事件”的氣息,紛紛湧入這個領域,相互之間的熱情隨著互聯網初創企業的估值而膨脹,這些初創企業在牛市中大量湧現。當時,在一家公司的名稱中加入.com對其股票的影響與今天加入’區塊鏈'一樣。納斯達克綜合股票市場指數(Nasdaq Composite stock market index)是追蹤許多此類科技公司的指數,它的表現一直不錯——直到某一刻,2000年3月,該指數達到6萬億美元的峰值。幾年前,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曾說過一句名言:“非理性繁榮”往往會“過度抬高資產價值”。一旦互聯網熱潮急轉直下,“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一詞幾乎進入了對所發生事情的每次分析反思。

泡沫破裂了,人們的期望值過高,市場過熱,許多互聯網公司被證明無法提供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更不用說提供和投資者投入價值相匹配的服務。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半數以上的公司倒閉,數萬億美元的投資者資金消失殆盡。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互聯網泡沫的爆發幫助淘汰了眾多機會主義者,從而為那些擁有真實想法和真正洞察力的嚴肅公司掃清了道路——如今的亞馬遜(Amazon)和蘋果(Apple)等巨頭通常是主要的例子。以太坊聯合創始人約瑟夫•盧賓(Joseph Lubin)曾將這些事件描述為“創造性破壞”,並與其他許多人一道指出,加密市場可能遵循同樣的軌跡。

的確,互聯網泡沫和假想的加密貨幣泡沫有著許多驚人的共同點,從推動其爆炸性增長的非理性繁榮的強大浪潮,到對其潛在技術的宏大顛覆承諾,再到描述其資本化動態的趨勢線。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3月份的報告,加密貨幣價格圖表大體上反映了世紀之交的納斯達克指數圖表;熊市週期和反彈的數量以及它們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交易量的規律也是如此。其他一些非常聰明的人也通過使用奇特的統計技術來比較這兩組數據點,獨立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那麼,是否有理由認為,痛苦的泡沫破裂在等待著我們所有人呢?或者,這種情況已經在一月份發生了嗎?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正經歷著類似於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的蕭條時期?

答案或許不能讓我們滿意,因為我們不能確定。

需要記住的一件事是,這兩種情況下的許多重要特性仍然不同。最明顯的是市場規模,儘管這個指標的相關性是有爭議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頂峰時達到了6萬億美元,而加密市場的高水位標記大約是5000億美元。因此,至少我們可以放心,如果加密貨幣崩潰,對整體經濟的損害將不會像18年前那麼嚴重。

一個更重要的變量可能是市場波動的速度。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同一分析,區塊鏈行業的發展速度是早期互聯網行業的15倍。

兩種情況之間有一些重要的區別。一是由於Twitter、Reddit和Telegram的存在,加密貨幣市場周圍的信息環境更加豐富、更加透明,對相關(或者不那麼相關的)信號也更加敏感。另一點是,與互聯網初創企業主要由機構投資者的風險資本支持不同,加密市場依賴全球數百萬散戶投資者。總而言之,“密碼泡沫”有一個更加多樣化的參與者群體,他們擁有豐富的市場信息,可以說是地理分佈最廣的市場。這看起來像是一組結構上的差異,可能會產生與網絡公司泡沫破裂不同的結果。

Noam Levenson在《黑客正午》(Hacker Noon)這篇深思熟慮的分析文章中指出,數字資產市場尚未達到適當“爆發式增長”所需的採用和資本化水平。此外,類似於互聯網的崩潰可能根本就不會發生,相反,加密市場只會在熊市和牛市週期之間來回震盪,直到廣泛採用加密技術幫助它們在波動較小的領域站穩腳跟。關鍵是,我們很可能已經度過了危機,或者只是在通往新高度的另一個熊市循環中。要自信地斷言一個或另一個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只能從網絡公司的案例中學習和推斷出那麼多東西——案例有點類似,但與目前的加密市場狀況不完全相同。

歸根結底,數字資產是否存在泡沫只不過是術語上的爭論。即使在加密社區內,大多數人都清楚,目前基於區塊鏈的企業能夠提供的有形產出,遠遠落後於coinmarketcap.com網站主頁上的市值數據,這兩種價值在某個時候將不得不重新組合,就像互聯網公司最終如何展開的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