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村水泥路:一把打開浦江苗寨蘆笙市場的鑰匙

浦江苗寨位於貴州省極貧鄉鎮黃平縣谷隴鎮東南部,是深度貧困村巖門司的一個自然寨,距鎮政府所在地17公里,地處黃平、施秉、臺江三縣交界處,黃平縣唯一的苗族蘆笙的生產地。《黃平縣誌》記載:浦江寨前是清水江,縣內海拔最低點,以生產蘆笙揚名。

通村水泥路:一把打開浦江苗寨蘆笙市場的鑰匙

通往浦江苗寨的水泥路

夏天,我們驅車從黃平縣城到山凱,沿著通村水泥路往下,穿過一壩碧綠的稻田,過龍家石拱橋後,公路盡頭便是浦江苗寨了。水泥公路通到村後,浦江苗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依山傍水的傳統農舍,與江中漁船互為點綴,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望著水鄉風味十足的浦江,陪同我們的村支書田文淋介紹:改革開放前由於交通的不便,深居江邊的浦江,地處三縣交界,去哪邊都遠,從黃平海拔最低點順著彎曲的鄉村小路翻爬山凱大坡到集市谷隴,得用腳一步一步走,全身沾滿泥土,怎麼也要4個小時,守著全縣獨一無二的傳統制作蘆笙工藝這個金飯碗,卻在貧困線上掙扎,溫飽問題困惑著全寨百姓,與現在比那是天壤之別。通村水泥路:一把打開浦江苗寨蘆笙市場的鑰匙

水泥路盡頭便是浦江苗寨

我們在水泥路盡頭下車,隨意在寨中觀光,無意中看見一位師傅正在家門口製作蘆笙,徵得同意進去參觀。踏進朝門,只見製作蘆笙的風箱、錘子、鑿子、鋸子、鑽子等工具圍著爐堂排列有序,隨著師傅右手拉動風箱的節奏,火爐的火苗跟著跳躍。製作蘆笙的師傅名叫石國玉,他對好奇的我們說,三月苗族蘆笙季過去了,現在製作的是銅片,這是製作蘆笙的基礎,準備谷隴九月蘆笙會的產品。通村水泥路:一把打開浦江苗寨蘆笙市場的鑰匙

農村客運通到浦江

我們向這位石師傅瞭解蘆笙銷售行情,他樂呵呵說:“這幾年逐漸好起來了,主要得益於通村水泥路的修通,過去從谷隴到這裡,要走一個早上的山路,從山凱大坡一直下到江邊,泥巴路只容下一人,要遇到雨天,那就更麻煩,走在溼滑的田坎上,不管怎樣謹慎,都沾一身泥,不跌倒就算厲害了,誰會跑到這地方來要蘆笙,只有我們扛到谷隴街上賣。可是你們想,蘆笙不是一般東西,相當小氣。一組蘆笙由5支組成,最大的一支有5米左右,一人只能扛一支,走在小路上轉彎都成問題,所以到市場去賣可麻煩了。這樣特殊的東西,上街買賣難成交,你去的時候,買家不來,人家要的時候,你又不去,難得湊巧。水泥路修通後,農村客運車輛天天往來,蘆笙大多是客人來訂做,方便得很啦!現在是賣方市場,不愁銷路的”。

作為深度貧困村裡脫貧攻堅責任人,田文淋支書如數家珍的告訴我們:水泥路通後,蘆笙銷售暢了,刺激生產環節,寨裡製作蘆笙漸成產業,有銷售製作蘆笙用竹子的,有販賣蘆笙紅銅簧片的,有專做蘆笙鬥杉木枝生意的,反正蘆笙上游產品都有人做買賣,一年下來怎麼全村也有100來萬元的產值,現在蘆笙工匠基本成了專業戶,調整了產業,放棄了種田,專司蘆笙工藝,說實在的,蘆笙製作戶全部達到脫貧標準了,還帶動了涉及蘆笙產業鏈的人家,真有點“一業興百業旺”的意思啊!

改革開放後,像浦江這樣的通水泥公路改變面貌的村寨數不勝數,黃平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文舜在全縣交通工作會議上報告:十二五期間全縣累計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約13.9億元,實施通村瀝青(水泥)路934公里,實現農村公路建設歷史上的新突破。可見農村公路建設投資之巨,範圍之廣,惠及之深,效益之大。

從縣交通運輸局近三年統計資料看:2015年貴州省農村公路建設“三年大會戰”啟動,黃平縣抓住歷史發展機遇,當年就完成225公里通村瀝青(水泥)路,2016年刷新歷史記錄完成345公里,2017年完成掃尾工程100多公里,達到建制村100%通瀝青(水泥)路的目標,極貧鄉鎮谷隴通村水泥路村村全覆蓋。

據瞭解,改革開放以來,黃平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長足發展,全縣公路里程達2033公里,比改革開放前的320公里淨增長1713公里,是1978年的6.3倍。從公路類別上看,既有高速公路,又有國省幹線,既有縣鄉公路,又有村組公路,基本形成外聯內通的交通網絡,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歷了交通帶來的好處,當選為縣級人大代表的田文淋支書說道:“在今年的人代會上,我提出了關於將浦江經巖門司到旁海接凱里至旁海的濱江大道,進一步提升浦江村的公路通達能力,把浦江的蘆笙推向大市場,讓浦江蘆笙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成為農村脫貧致富的新生力量”。

從村裡出來,我們驅車順著平整的水泥路盤旋上山頂,回首返望,浦江如散放在江邊的鐵鎖,一條通村水泥路似開鎖的鑰匙,將這個鎖在江邊的苗寨蘆笙市場打開,讓群眾奔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