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兴于洋人亡于洋人”,康熙和慈禧说:“这话没毛病”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国祚268年,历10帝。纵观整个清朝,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兴于洋人,亡于洋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清朝“兴于洋人亡于洋人”,康熙和慈禧说:“这话没毛病”

▲慈禧

晚清亡于慈禧,慈禧亡于洋人,清朝亡于洋人发动的“鸦片战争”,亡于日本人发动的“甲午战争”,亡于法国的“中越战争”,亡于“八国联军”进北京。讲真晚清就是洋人侵略中国的血泪史和屈辱史。

那么,兴于洋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朝从关外进驻北京、第一位皇帝是顺治,他是康熙的爸爸,清朝最强盛时期莫过于“康乾盛世,”康熙能有幸当上皇帝,乃至成为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这一切得益于一个洋人,他就是顺治帝的洋人爷爷——汤若望。

清朝“兴于洋人亡于洋人”,康熙和慈禧说:“这话没毛病”

▲汤若望

汤若望(1592~1666年)是德国天主教教士、神父。为了传播基督教,自1623年春天,不远万里辗转来到了北京。到1666年去世,历明、清两朝,在中国长达47年。可以说一生奉献给了中国。

汤若望是集天文和自然科学为一身的大家,他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就是洋人汤若望编著的。

汤若望不但在科学上有所建树,他还利用这些知识左右了大清朝的命运和未来。

1644年,年仅6岁的福临被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拥立为帝,他就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顺治。

清朝“兴于洋人亡于洋人”,康熙和慈禧说:“这话没毛病”

▲顺治帝

多尔衮拥立福临称帝是出于无奈。当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想称帝,但是他的竞争对手是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他为了排挤豪格,拥立福临为帝,当豪格落败后,他露出了狰狞面目,想篡夺皇位。

多尔衮计划在故宫之外、为小皇帝和孝庄皇太后建座“新园”,目的就是把小皇帝母子迁出故宫,赶出权利中心。

汤若望此时是钦天监,也就是负责天象解释的官员,他利用自己的天文知识,利用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大自然规律的敬畏心理,把自然界的变异与统治吉凶联系在一起,用“上天示警”的预兆,进劝多尔衮不要采取激化矛盾的措施。多尔衮在他的劝导下取消了这个计划。为小皇巩固了皇位,他由此受到了小皇帝的尊重。

清朝“兴于洋人亡于洋人”,康熙和慈禧说:“这话没毛病”

▲多尔衮

宫中从来就是权利斗争的漩涡,随着小皇帝的长大,他和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微妙,他对叔叔专权很是不满。

汤若望洞察一切,多次提醒小皇帝:“根据我的医学常识以及我所了解的多尔衮的健康状况,多尔衮将不久于人世”。皇上不宜操之过急。

汤若望这样说在当时无疑具有很大的风险。一但说中,小皇帝高兴,假如走露风声,诅咒摄政王多尔衮这是死罪。

汤若望果然“神机妙算”,其实是长期经验的积累。1653年1月,多尔衮被汤若望不幸言中病逝,他不失时机地为顺治帝选择了亲政日期,在多尔衮丧期刚满的2月1日,顺治帝宣布亲政。在汤若望的直接干预下,避免了叔侄二人的生死相残。

清朝“兴于洋人亡于洋人”,康熙和慈禧说:“这话没毛病”

顺治帝和孝庄皇后

顺治帝非常钦佩汤若望的道德与学问,与之保持很好的关系。汤若望曾以他的医学知识治好了孝庄太后的病,为此皇太后对汤若望很感激。认汤若望为“义父”,随后顺治帝也尊他为“玛法”(满语,尊敬的老爷爷)。

顺治二十四年,皇帝病重,谁来接班成了关键问题,当时康熙作为顺治皇帝的三皇子不可能成为继承人,历来皇位接替都是从嫡长子往下类推。

虽然顺治的嫡长子已死,但还有二皇子福全,按照长幼排序,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康熙。但此时汤若望说出了一个谁也无法反驳的理由——玄烨(康熙)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了终身免疫力,再也不会出了,而福全还没有出过,难保以后不会出。

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下,出天花是很凶险的疾病,有极大的死亡率和传染力,顺治对此深有体会,他出天花时,叔父多尔衮派人把他扔到了一处遥远而荒凉地方,让其自生自灭,顺治能活下来,多亏了福大命大,这也成了以后顺治记恨叔叔的一件事。

清朝“兴于洋人亡于洋人”,康熙和慈禧说:“这话没毛病”

▲康熙帝

顺治经过几番斟酌,最终听从了汤若望的意见,册封玄烨为皇太子,这就是以后的康熙大帝,可以说,没有汤若望就没有后来的“康乾盛世”,所以说,清朝的兴起源于洋人汤若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