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昱的这首诗,是写对旧居的依恋,还是写对妓女的难舍,千年未判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戎昱,诗作语言清丽婉朴,铺陈描写的手法较为多样,意境上大多写得悲气纵横,颇为感人。题材上以写边塞戎旅和秋思送别为主。他的《塞下曲》和《移家别湖上亭》两首诗最为最著名。一般认为,《移家别湖上亭》写诗人搬家与"湖上亭"道别,表达诗人对旧居“湖上亭”依依难舍的感情。但据《本事诗》记载,这首诗是写给浙西郡内的一名妓女,表达对她的难舍之情。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晋国公韩滉镇守浙西,戎昱是其属内的刺史。郡内有一名侍酒妓女,善于唱歌,姿色娴雅标致,戎昱对她情有独钟。浙西的乐官听说她善于唱歌,便告诉了韩滉,将她召来安排在乐妓队伍里。戎昱不敢挽留,立即在湖边写了一首歌词送给她,并且嘱咐说:“到那里以后,让你唱歌时,一定要首先唱这首歌。”到了韩滉那里后,韩滉为她设筵,自己端起酒杯,令她唱歌佐酒,她便唱起了戎昱赠写的歌词……唱完后,韩滉问道:“这是戎刺史寄情于你的一首歌吧?”妓女惶恐地起立答道:“是。”边说边流下了眼泪。韩滉让她更衣待命,在座的客人都为她担忧,不知主人会如何发落她。韩滉召来乐官责问道:“戎刺史是一位名士,寄情于他郡内的这位歌妓。为什么不了解这种关系就把她召来安置在这里,造成我犯过错?”于是打了乐官十棍子,命令赠给那歌妓百匹细绢,立即把她送了回去。

戎昱的这首诗,是写对旧居的依恋,还是写对妓女的难舍,千年未判

好是春风湖上亭

这位妓女唱的就是《移家别湖上亭》,内容如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文大意是: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此诗用字非常讲究情味,所用的拟人化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一说这首诗作于诗人搬家时,因对故居有着深厚感情,难以割舍故居的一草一木,故有此作。

戎昱的这首诗,是写对旧居的依恋,还是写对妓女的难舍,千年未判

柳条藤蔓系离情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戎昱的这首诗,是写对旧居的依恋,还是写对妓女的难舍,千年未判

黄莺久住浑相识

但是,有人认为,这首诗未尝不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寄托之作。诗人表达对湖上亭的深情,又何尝不是表达对自己情有独钟的妓女的深情,写柳条、藤蔓、黄莺的痴情,其实就是写妓女对自己的一往情深。诗人让她在自己上司宴会上唱的歌,既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又不能过于明显,而这样的寄托之作是再适合不过的。《唐诗绝句类选》中说:末二句言禽鸟犹知惜别,而所居交情亦良薄矣,与杜子美“岸花飞迷客,墙燕语留人”,皆风刺深厚,意在言外。就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