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诗,因为写得太过浮艳,当时著名歌女竟拒绝演唱

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内容多写女子闺情,辞藻华丽,秾艳精致,清新明快,艺术成就在晚唐几乎无人可与之匹敌。他的著名词作如《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惟妙惟肖,神态毕现,历来为人称道。而最脍炙人口的莫如他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两句诗,令多少人神魂颠倒,如痴如醉。这两句出自他写的《新添声杨柳词》,这组诗共有两首,因为其中的第二首光芒太盛,致使第一首显得暗淡无光,少为人知。如果单独把它摘出来,它依旧是一首上乘之作。今天我们就来看这第一首。

这首小诗,因为写得太过浮艳,当时著名歌女竟拒绝演唱

玲珑骰子安红豆

新添声杨柳词 其一

温庭筠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核桃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大意是:一块深红色的丝绸日子久了便蒙上了淡黄色,自古以来旧的东西就比不得新的东西讨人喜欢。你我原本应该像合欢核桃一样坚贞不移,哪里想到你的心里原来已经有了别人,让我对你终究有了恨意。

这首诗借蒙尘的红丝绸和合欢桃核抒写被弃女子的恨意。

这首小诗,因为写得太过浮艳,当时著名歌女竟拒绝演唱

一尺深红胜曲尘

前二句“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感物起兴。一块原来是极鲜亮的红丝绸,却因蒙上了灰尘,颜色变得暗淡了,变得就像酒曲一样的暗黄色。一尺深红:即一块深红色丝绸布。这里应该指女子结婚时盖头的红巾,俗称“盖头”。曲尘:酒曲上所生菌,因色微黄如尘,亦用以指淡黄色。此处意谓,红绸布蒙上了尘土,呈现出酒曲那样的暗黄色。这“一尺深红”,自然是女子眼中的不寻常之物,那是自己终身的依托,婚姻的象征,看到红绸,就能勾起对幸福的憧憬,就能想起当初的海誓山盟,郎情妾意,卿卿我我。可如今,眼前的红绸却已经蒙上尘土,还有了不少“曲尘”似的霉斑。睹物思人,不由感慨万端。唉,难道真的如俗话所说,物品天生的都是旧不如新。对待爱情,难道那些男人都是“喜新厌旧”?恩爱夫妻,不应该“日久长新”吗?,否则情不专而怨恨必生。窦玄妻《古怨歌》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诗人这里正是以“衣不如新”反衬“人不如故”。看来是丈夫又有了新欢,才引起女主人公幽怨的情思。这二句以红绸布的蒙尘变旧起兴,比喻丈夫的喜新厌旧,移情别恋。虽然手法委婉,语言却很直白,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明白可见。

这首小诗,因为写得太过浮艳,当时著名歌女竟拒绝演唱

天生旧物不如新

后二句“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合欢桃核,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桃核,桃为心形,核、合同音,用来比喻两心永远相合。里许,里面,里头。许,语助词。元来,即“原来”。人,取“仁”的谐音。这二句,运用双关比喻,抒发被弃女子的“恨”意。“合欢桃核”,本来那是夫妇好合恩爱的象征物,旧日婚俗在“新人”家中,也常常摆放枣、栗子、桂枝、桃核等果物,预示喜兆。想当初,女主人公在与丈夫两情欢娱的时候,她是那样相信她们用桃核来表示的永远好合的誓言,现在明白,原来那“合欢桃核”里面,已经有了另外一个“人”了。说“合欢桃核”另有“人”,就是说她的丈夫内心里另有新欢了。这是借鉴了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的手法写桃核内有“仁”以隐喻合欢之人心中原来别有“人”,富有民间的生活气息。既然对方心中已有他人,故第二句曰“旧物不如新”;虽前有“合欢桃核”之约,然“终堪恨”也。这就既巧妙地讽刺了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者,又曲折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者的执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幽恨之情。面对负心人,诗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劝戒,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甜蜜爱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

这首小诗,因为写得太过浮艳,当时著名歌女竟拒绝演唱

合欢核桃终堪恨

这首诗,在艺术方面,采用比兴、暗示、谐音双关的手法,加强了抒情效果。此诗写“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诗中那些双关语的运用,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

这首小诗,因为写得太过浮艳,当时著名歌女竟拒绝演唱

里许元来别有人

这首诗虽为表达爱情,今天看来并不能认定为浮词艳藻。但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中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刘采春的女儿周德华,也像她的母亲一样善歌,又能自制新词。一时京城豪门女子,纷纷追随她学习演唱。温庭筠这首诗写好后,“请德华一陈音韵,以为浮艳之美,德华终不取焉”。陈德华认为这首诗过于浮艳,竟然拒绝演唱。这真是打了温庭筠这个大才子一记耳光。难道这首词真的浮艳吗?各位怎么认为?请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