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彰德秋操

背景

清軍彰德秋操


參加這次野戰演習的北洋軍由第五鎮及第一混成協組成,段祺瑞為總統官;南軍為湖北的第八鎮和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協,張彪為總統官。兩軍共3.3萬餘人,馬5000匹,車1500輛。

全國各省各處前來觀操者200餘人,由袁世凱和鐵良充任閱操大臣。署軍令司正使王士珍為總參議,署軍令司副使哈漢章為中央審判長,軍學司正使馮國璋為南軍審判長,軍學司副使良弼為北軍審判長。各省觀操大員一律被派為審判員。10月20日,袁世凱一行抵達彰德。22日至24日,進行正式作戰演習。25日,舉行閱兵式,並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兩軍將佐和中外觀操人員。

事後,袁世凱稱彰德秋操:"仿列邦之成規,創中國所未有","風聲所樹,聳動環球。"清廷少壯派鐵良、良弼從彰德秋操中,看到北洋軍的實力,疑懼心理陡增,排斥袁世凱的心理更為急切。

籌備

為檢驗新式陸軍的編練成果,清政府先後計劃了3次大規模的秋操:1905年的河間秋操--參演人數最多;1906年的彰德秋操--參演將領陣容最為豪華;1908年的太湖秋操--是一次流產的秋操,秋操萬事俱備,但最高觀眾(當然是間接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雙雙駕崩,觀眾沒了,戲也就無法上演。

由於太湖秋操未能舉行,彰德秋操就成為晚清陸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演習,這次"演出"5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大清陸軍很快更換了名字,改稱民國陸軍。

史學家將河間秋操、彰德秋操和太湖秋操並稱為晚清三大秋操。河間秋操人數最多,但屬於一次北洋內部的軍事演習,而彰德秋操不同,不僅是一次開放性軍事演習,而且軍事"含金量"最高。

彰德秋操時,不僅當時西方各國駐華使館紛紛派出武官到現場參觀,演習指揮部門還特意邀請了國內外多家媒體記者現場觀摩,可謂非常開放。

"這次軍演的參演部隊包括北洋陸軍、湖北新軍,還從河南抽調了一部分新軍,從駐防區域來看,涵蓋了直隸、山東、湖北、河南四省。"張華騰教授如是說。

套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彰德秋操不僅檢驗了不同部隊的磨合能力,還檢驗了部隊跨防區的遠程投放和打擊能力。

張之洞私下曾把這次軍演視為南北洋新軍編練成果的競賽,湖北新軍不僅提前準備,而且一路走一路練,先是在湖北境內舉行一次小規模演習,坐火車到達鄭州後,和河南新軍合兵一處再次演習,路上途經衛輝、淇縣時也多次演習。袁世凱也絲毫不敢大意,由於參演的北洋陸軍是從各鎮抽調,各部隊匯合後也進行了多次小規模演習,加強各部隊協調配合能力。

多路大軍彙集安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只待大幕開啟。

1906年,儘管新式陸軍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北洋陸軍、

清軍彰德秋操

彰德秋操中擔任總參議的馮國璋

湖北新軍和河南新軍聯合進行的彰德秋操仍堪稱完美。

彰德秋操前各鎮、協分駐各省各地,相距數千裡,練兵處一道命令,各部隊按時趕到指定地點集中,這是因為綜合利用了近代鐵路等交通設施和電話、電報等通訊設施,部隊集中十分迅速,信息傳達準確敏捷。這在中國軍事史上也是第一次。

彰德秋操期間,閱兵處下設遞運司,"掌管鐵路運送軍隊並各軍駐屯處所轉輸等事"。設傳達司,"兼管閱兵處所屬電信、電話、遞信並統轄電信隊"。參與彰德秋操的部隊,幾乎全由鐵路運輸。近代交通設施和通訊設施在軍事上的運用,提高了軍隊調動的速度,適應了近代化戰爭的需要。

彰德秋操的後勤保障也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為了使參加秋操演練的兵士吃上方便可口的食品,閱兵處研製了一種行軍蒸米,"本年秋季大操兵丁所食餅乾異常乾燥,須多飲壺水,於行軍不大相宜。現有參議處留學生仿照新法,用上白大米淘淨,以水漸浸五十分鐘,乾溼相宜,再用籠蒸熟後陰乾,不用鍋炒,臨時攜帶,用水泡二十分鐘即可食用,日前督練處已將米樣發給各鎮,飭令如法制辦,以備南北大操之用"。(《袁世凱奏議》)

彰德秋操參加部隊總兵力33958人,戰馬2743匹,接濟車、彈藥車898輛,部隊運動區域2000餘里,戰線長40餘里。清政府調數省數萬軍隊在廣闊的華北平原上進行軍事演習,不僅是空前的,而且是絕後的。當時的媒體曾高度評價彰德秋操:"舉數省已編之軍隊,萃集一處而運用之,使皆服從於中央一號令之下,尤為創從前所未有,系四方之瞻聽。"


演習首日,北軍佔了上風

據《袁世凱奏議》的描述:彰德秋操的方針依然為南攻北守。由北洋陸軍組成北軍,段祺瑞擔任總統官,陸錦為總參謀官。北軍總兵力為1個鎮(相當於現在師級編制)加1個混成協(相當於現在旅級編制)。具體為:從駐紮山東的第五鎮內抽調步隊1協、馬隊1標(相當於現在團級編制)、工程隊1營,從駐紮南苑的第六鎮內抽調步隊1協,從駐紮直隸的第四鎮內抽調炮隊1標,編成混成第五鎮,任命張懷芝為統制官;從京旗第一鎮內抽調步隊1協、馬炮隊各2營、工程隊1營,編成混成第一協,任命曹錕為統領官。

而湖北新軍第八鎮和河南新軍第二十九混成協合編成南軍,任命張彪為總統官,黎元洪為第八鎮統制官,王汝賢為第二十九混成協統領官。

1906年10月20日,南北兩軍均按計劃到達指定地點,形成對壘之勢。

10月22日,彰德秋操第一日,主題為南北兩軍騎兵衝擊戰。

上午8時,南軍馬隊從湯陰縣城外出發北上,兩個小時後抵達小灘村附近。北軍馬隊早晨7時50分由安陽縣城外出發,10時40分抵達南店村附近。南北兩軍均派出哨騎偵察,在兩軍相距八九里的時候都發現了對方,隨即變換隊形,進行交戰。"一轉瞬間,兩軍相交,互相沖鋒,蹄跡交錯,幾於挺刃相尋。"

按照閱兵處的計劃,這場騎兵演習應該是北軍敗退,但南軍在偵察上出現失誤,導致前鋒部隊一頭扎進北軍騎兵主力的包圍圈,後續部隊跟進速度又太慢,北軍立刻佔了上風。閱兵處只好判定南軍退卻。

袁世凱的北軍在第一日的演習中先贏一場。

10月23日,彰德秋操第二日,主題為雙方主力遭遇戰。

上午8時,南軍左翼第八鎮、右翼第二十九混成協分別渡過湯河,北上尋找"敵人"。炮隊則搶先一步佔領黃土岡北一帶高地。北軍則兵分三路,南下尋找戰機。

上午11時左右,南北兩軍在安陽南郊二十里鋪一帶均發現對方,隨即調整姿態,向對方展開攻擊。這一次雙方旗鼓相當,打得難解難分,到下午時分,戰局還呈現膠著態勢。其中南軍右翼遭到了北軍左翼優勢炮火的攻擊,由於兵力單薄,南軍的右翼陷入重圍之中,但北軍的右路縱隊則遭到了南軍左翼的包圍,雙方都採用了集中優勢兵力、火力,包圍對方劣勢部隊的方針,經過磋商,閱兵處判定:"南北軍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雙方打了一個平手。

10月24日,彰德秋操第三日,主題為南北軍一攻一防之大戰。

閱兵處下令,這一天的主要內容是南軍攻擊北軍的防禦陣地。上午9時多,南軍長驅直入,連續攻佔了涼水井、郭村集等地,並以炮火猛轟北軍炮隊陣地,繼而以步隊重兵撲向二十里鋪、小營耳、馬家莊。

但北軍並沒有消極地等待南軍猛攻自己的陣地,一早就派出騎兵部隊進行迂迴。當南軍進入二十里鋪後,北軍騎兵從左側進行側面攻擊,一時間南軍大亂。但黎元洪隨即調整陣形,下令南軍前鋒繼續前進,對北軍主陣地保持進攻姿態,後衛部隊就地展開防禦,同時命南軍騎兵立刻急行軍,從北軍騎兵的背後進行迂迴,猛烈反擊。

這一天的攻防戰異常激烈,雙方部隊都處於既攻既防,防中帶攻,攻中帶防的高強度對抗之中,一時間"南北兩軍全部出動,戰鬥頗為激烈,鏖鬥愈酣"。

在彰德秋操進行到最高潮時,閱兵處的官員見雙方難解難分,遂下達命令,終止了這場演習。

10月25日,參加秋操的各軍在彰德府城外小張村舉行了隆重的閱兵式。南北軍均著軍禮服,厲兵秣馬,雄赳赳氣昂昂地齊集閱兵場。遵照預頒教令,依次排列,按分列式、密集隊運動等不斷變化,隊伍整肅,軍容壯盛。

袁世凱、鐵良率諸將著軍禮服,佩刀乘馬,繞場檢閱,各部隊或持刀或持槍向閱兵大臣敬禮。

閱兵式後,袁世凱在彰德城大擺宴席,款待中外觀操者及兩軍將校,彰德秋操宣告結束。

清軍彰德秋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