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穎甫先生年譜初編

曹颖甫先生年谱初编

1868年 戊辰 (清·同治七年) 1

曹穎甫出生於江陰澄江鎮司馬街上,屬繖墩曹氏。伯祖曹毓瑛官至兵部尚書,祖父曹毓琇、父曹秉生、母邢氏。

蔣維喬《曹穎甫先生傳》雲:“穎甫姓曹,諱家達,一字尹浮,號鵬南,晚署拙巢,江陰人。著有古文、駢文、《氣聽齋詩集詞集》、《梅花集》、《傷寒發微》、《金匱發微》,後三種已梓行。1943年陶社搜輯曹穎甫遺文,僅得駢文七篇,收入《陶社叢編甲稿》,題名為《氣聽齋駢文零拾》。”

1873年 癸酉 (清·同治十二年) 6

曹穎甫好友蔣維喬出生。蔣維喬(1873~1958),著名教育家、哲學家、佛學家、養生家。字竹莊,青少年時,因主張“不主故常,而唯其是從之”而自號因是子。江蘇武進(今常州)人。

1879年 己卯 (清·光緒五年) 12

曹穎甫十二、三歲是即喜讀張志聰《傷寒論注》,“悠然神往”,嘗為鄰居臥病纏綿的老婦人視診,斷為“大承氣湯症”,藥後果效。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自序》雲:“予自髫年即喜讀張隱庵《傷寒論注》,先君子見而慰之,以為讀書之暇,倘得略通醫理,是亦濟世之一術也。”

1883年 癸未 (清·光緒九年) 16

曹穎甫父親患寒中洞洩,病危,醫用《傷寒論》附子理中湯而愈。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自序》雲:“年十六,會先君子病洞洩寒中,醫者用芩連十餘劑,病益不支,汗凝若膏,膚冷若石,魂恍恍而欲飛,體搖搖而若墮,一夕數驚,去死者蓋無幾矣。最後趙雲泉先生來,投以大劑附子理中加吳萸丁香之屬,甫進一劑,汗斂體溫,洩止神定,累進之病乃告痊。雲泉之言曰:今年太歲在辰,為溼土司天,又當長夏之令,累日陰雨,天人交困,證多寒溼,時醫不讀《傷寒·太陰篇》,何足與論活人方治哉!予自聞此語,然後知仲景方治果足脫人於險也。”

1892年 壬辰 (清·光緒十八年) 25

曹穎甫赴會考,途中患病,經表伯陳葆厚用傷寒方桂枝白虎湯而愈。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自序》雲:“厥後予治舉子業,輟而弗理。光緒中,赴試金陵,途中臥病,偕行者略知醫方,日以藿香、佩蘭進之,汗出而熱不除,抵金陵,病益殆。適先表伯陳葆厚先生來同寓,診予脈曰:病當速愈,但累經發汗,津液已耗。因向藥肆中購荷葉露花大瓶,及哀家梨十餘枚,曰:渴即飲之,飢即啖之!予從其言,半日而盡。抵暮,攜藥及煎粥之器及米炭來,予睡方醒,聞藥香,葆伯令待者進一甌,自覺滿身沾漬,中夜,衣被俱溼,葆伯為予易衣被,問其方,則曰:桂枝白虎湯也。予至是,全體舒暢,呼粥盡二碗,安眠達旦,非復病夫之故態矣。予至是,益信經方,然以家君子期望予攝取科名,未暇盡瘁研究。”

1895

年 乙未 (清·光緒二十一年) 28

曹穎甫舉孝廉,入南菁書院研求經世之學。

蔣維喬《曹穎甫先生傳》雲:“我蘇之江陰,昔有南菁講舍,大江南北高材之士,多肄業其中。或深通經術,或擅長詞章。其為人,或篤厚淳謹,或風流放誕。乙未年,餘與穎甫先後入南菁,而餘以狂名,穎甫以戇名,人皆呼為‘曹戇’,穎甫曰:‘善’,亦輒自稱‘曹戇’焉。”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秦伯未序》雲:“據我所知,曹師舉孝廉裡的房師嘉定秦芍舲先生,也明醫理;後入南菁書院肄業,山長黃以周先生是著名的漢學大師兼精醫學。那麼,曹師的醫學知識,師承有自,可以概見了。”

1897年 丁酉 (清·光緒二十三年) 30

30歲左右,為候科選班遊歷湖湘齊魯等地,無果而返。

《〈傷寒發微〉曹錫嘉跋》雲:“餘八九歲入塾時,家君即酷嗜岐黃家言,間為人治病,輒著奇效。時年甫三十,以當時肄力舉業文字,未遑問世,嗣後南走湖湘,北遊齊魯,行篋中恆以方書自隨,未嘗一日暫廢。及自淮縣歸,家居數載,暇即與裡中錢性芳、朱翔雲、馮箴若諸先生互相討論,以闡發經旨為要務,而以劉、李、張、朱之溺於一偏為非是。裡中時醫聞之,多河漢其言而不之信,以是不洽於眾口,道尼不行。”

1900年 庚子 (清·光緒二十六年) 33

曹穎甫學生王慎軒出生。王慎軒(1900~1984年),浙江紹興人,早年畢業於浙江第五師範。1916年,他從師於滬上名醫丁甘仁、曹穎甫、黃體仁等先生學醫,是丁甘仁創辦的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的早期學生。自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畢業後,王慎軒於1924年遷居蘇州懸壺應診,以女科著稱於江浙滬。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中期,曾執教於江蘇中醫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和北京中醫學院。

1901年 辛丑 (清·光緒二十七年) 34

曹穎甫學生秦伯未出生。秦伯未,中醫學家。畢生致力於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業醫50餘年,著述頗豐。其著作涉及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多方面,尤其對《內經》進行了深入研究。臨床方面,對溫熱病、肝病、血液病、心臟疾患、潰瘍病等的治療,頗多見解。為當代中醫學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02年 壬寅 (清·光緒二十八年) 35

曹穎甫中舉,徵選知縣未應。

1903年 癸卯 (清·光緒二十九年) 36

曹穎甫學生章次公出生。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號之庵,江蘇鎮江人。民國8年(1919年)就讀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師事孟河名醫丁甘仁及經方大家曹穎甫,又問學於國學大師章太炎,學業兼優。

1904年 甲辰(清·光緒三十年) 37

曹穎甫開始研讀《內經》、《傷寒》、《金匱》等書,並從學於江陰明醫錢榮光。

1905年 乙巳 (清·光緒三十一年) 38

光緒帝下詔廢除科舉,入仕之路遂絕。曹穎甫從此一心研讀醫書。

曹穎甫之父曹秉生去世。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自序》雲:“自甲辰禮闈後,詔罷科舉,家君子亦於是年棄養,然後流覽《傷寒》 《金匱》全文,予年已三十有八矣。嗣是以來,慨然興救世之志,然其端實起於家庭:用大劑附子理中,則自先母邢太安人病洞洩始;用皂夾丸,則自母氏病但坐不眠,時吐濁痰始;用十棗湯,則自母氏病痰飲始;用甘草粉蜜湯,則自家婢病蛔厥始;用大黃牡丹湯,則自若華母潘氏病腸癰始。莫不隨時取效,其應如響。然則,仲景之書,豈金元四家所能窺見萬一哉!所謂仁人之言,其利溥也。”

1911年 辛亥 44

辛亥革命爆發,滿清滅亡。剪辮之風推向高潮。曹穎甫不肯去辮,就用頭巾裹住頭髮。有人計劃用利剪偷偷剪掉穎甫的辮子,曹穎甫知道後竟然星夜逃到上海,等風頭過了,才回到老家。

蔣維喬《曹穎甫先生傳》雲:“辛亥革命時,穎甫以巾裹發,不肯去辮,鄉人有謀用利剪剪之,則乘夜遁至滬上,久之方歸。”

1914年 甲寅 47

袁世凱篡位稱帝,時有各地鄉紳聯名勸進。曹穎甫怒斥作為江陰代表的表叔(應為繆荃孫)曰:“吾江陰人之顏面為汝剝盡矣!”

蔣維喬《曹穎甫先生傳》雲:“袁世凱稱帝時,各縣士紳列名勸進,某太史受袁氏金,為江陰縣代表。穎甫於某,論親則姻叔,論誼則業師,聞之,突詣某所,詰之曰:‘叔竟受袁氏之賄,而作此無恥之事耶?我江陰人之顏面,為汝剝盡矣!’某大驚,急曰:‘無此事,無此事’。”

1915年 乙卯 48

曹穎甫應武進孟河巢梧仲邀請,被聘為西席。

1919年 己未 52

曹穎甫辭去巢府西席,來到上海,在南市小西門江陰街掛牌行醫。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自序》雲:“予年過五十,始來上海,其間用經方取效者,十常八九,顧性疏懶,耽吟詠,於活人方治,境過情遷,略不措意,故存稿絕少,即偶焉錄存,復為從遊者攜去。”

《〈傷寒發微〉曹錫嘉跋》雲:“歲己未,因懸壺於滬上,以利濟世人疾苦為事,亦不屑於診金之多寡,以是貧病者鹹感賴之。”

1920

年 庚申 53

曹穎甫與丁甘人結識,應丁氏之邀,任教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主講國文及《傷寒論》,不久擔任教務主任,並在廣益善堂、同仁輔元堂坐診。其後先後任教於上海中國醫學院、上海中醫學院等多所中醫院校。同時寫詩作畫,著述有《梅花詩集》、《氣聽齋詩集》、《諸子精華錄》、《漢樂府評註》等。

《〈曹穎甫先生醫案〉王慎軒弁言》雲:“慎軒昔在滬時,嘗從一十八師。專究醫學。而諸師中之經驗最富者,首推丁師甘仁。識膽最大者,首推曹師穎甫。而慎軒得有令譽於海內者,亦多得益於二師也。丁師醫案,早已刊行。醫林傳誦,有口皆碑。殊不知曹師之醫案,亦足與其並駕齊驅耶。大抵丁師醫方穩當周到,長於調理。曹師醫方,精銳猛烈,長於攻治。”

《〈傷寒發微〉曹錫嘉跋》雲:“嗣是孟河丁甘仁先生復聘主廣益中醫專門學校講席。”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秦伯未序》雲:“他(指曹穎甫)充分地指出了研究中醫應該從源頭尋流,而不應當捨本逐末,給予後學一個明確的方向。所以曹師的論詩推崇王漁洋,教導我們又鼓勵多讀漢魏樂府,曾經特地寫了一本《古樂府評註》,可說是同一意義的。”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黃漢棟再版前言》雲:“就時方來說,曹師也不是一概加以抹殺,在同門秦伯未兄的序文中已經指導出了這一點,從曹師和丁甘仁先生的關係中更加可以充分的說明。丁甘仁先生是以時方擅長,可是他的運用時方,完全因人而施,用丁甘仁先生的話來說:‘我之所以用輕劑者,彼固未有重病也。’事實確是如此,丁甘仁先生的病號,大都是養尊處優之人,有的是偶感風寒,稍覺不適,有的是閨中弱質,情感抑鬱,這樣的病人,藿香、桑葉、陳皮、豆蔻,便足以是夠奏效的,曹師也承認這一點。但是一遇到危篤的病症,丁甘仁先生就又往往以大劑活人,曹師對他的用附子理中湯治血癥,推祟期深明醫理。可見丁甘仁先生的運用時方,是有他一定的根據的。至於曹師那裡治療的,一般都是勞動人民,不到病勢危險,決不就醫,所以所用的全是經方大劑。丁甘仁先生不反對曹師用經方,曹師也不反對丁甘仁先生用時方,兩人在醫學上結成最相知的友誼,可見曹師的反對時方,並不是反對適當的運用時方,而是反對只知時方不知經方的市儈,否則曹師就成為泥古而不通今的曹師,而不是以保衛中醫為已任的曹師了。”

1925年 乙丑 58

《曹穎甫先生醫案》刊行。《曹穎甫先生醫案》由曹穎甫學生王慎軒整理,蘇州國醫書社出版。

1926年 丙寅 59

曹穎甫好友丁甘仁去世。

1927年 丁卯 60

曹穎甫辭去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教務長一職,著手撰寫《傷寒發微》一書。

曹穎甫好友吳昌碩去世。

《〈傷寒發微〉曹錫嘉跋》雲:“授課之暇,亦肆力於醫,於《傷寒》、《金匱》二書尤多所論著,於經文之錯誤多所改正,不取前人之望文生訓。”

1928年 戊辰 61

曹穎甫《金匱發微》成書。

《〈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秦伯未序》雲:“那時,我的先伯父鄉諡恭惠先生主持上海慈善團體同仁輔元堂,每年端午至中秋節例有施醫給藥,就診的都是勞動人民。丁師就委託我推薦曹師參加這治療工作,大約前後有三年,《金匱發微》的內容,便是此時的治案(少數是另外的)。《金匱發微》僅僅曹師著述之一,最可寶貴的,不同於過去注家的尋章摘句,鑽到牛角尖裡;也不牽強附會,自作聰明。他把親身實驗到的老老實實地寫出,沒有經驗的寧缺無孔不濫,絕對不妄加批判。這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精神,是曹師平生治學的特點,也就是《金匱發微》的實質。”

1930年 庚午 63

曹穎甫《傷寒發微》成書。

《〈傷寒發微〉曹錫嘉跋》雲:“庚午年始成《傷寒發微》一書,命(男)及吳縣門人陳道南分任抄寫,稿藏於家。”

1931年 辛未 64

曹穎甫《傷寒發微》付梓出版。

1934年 甲戌 67

曹穎甫的學生薑佐景將曹穎甫的醫案整理成《經方實驗錄》一書。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自序》雲:“甲戌年,姜生佐景來,掇拾方案,左以解說,名之曰《經方實驗錄》,數載之中,哀然成集,行將刊佈問世,丐序於予,予笑謂姜生曰:此書一出,其於予《傷寒金匱發微》有光矣!爰本平素趨重經方顛末,拉雜書之。”

1936年 丙子 69

曹穎甫《金匱發微》刊行。

1937年 丁丑 70

抗日戰爭爆發,“八·一三”事變後,曹穎甫返回江陰老家,12月7日,被日本侵略軍殺害。

蔣維喬《曹穎甫先生傳》雲:“穎甫年七十,曾開筵祝壽,與餘過從之密,如在南菁時。‘八·一三’變作,即返里,久無音耗,數月以後,其婿來滬,則言穎甫已罵賊死矣!先是,江陰城破,有敵酋入其室,穎甫尚與之筆談,未有他變。及敵兵蜂擁而至,辱及婦女,穎甫則肆口大罵不止,敵舉槍斃之,且刳其腹。嗚呼!烈矣!餘欲為文傳之,以未悉其事狀,久而未就,今始得其崖略,故著於斯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