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翺参药山惟俨

韩愈以排佛闻名,但佛家说他后被大颠禅师点化,仙家又说他是被其侄孙、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点化。总之,韩愈最后改变初衷,由排佛转为向佛。但也有人论证,韩愈向佛之说,只是道人们的一厢情愿,查无实据。孰是孰非,卒难定论。然而,韩愈的弟子,《复性书》的作者李翱,却是真的悉心佛禅,并且颇有成就。

李翺参药山惟俨

李翺为朗州刺史时,向往澧州药山惟俨禅师,以刺史之尊,屡请不至,只好亲往参礼。药山却是手执经卷,不予理睬。连侍者都忍不住通报说:「太守在此。」李翺性子急,就丢出一句:「见面不如闻名。」这好比是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不过如此。」李翺甩甩袖子要出门,药山不急不缓,悠悠地递出一句:「何得贵耳贱目?」李翺听了,忙回过头来,拱手答谢,并问道:「如何是道?」药山指指上面,指指下面,然后问:「会么?」李翺只说不会。药山又说:「云在天,水在瓶。」李翺有所悟入,就作了一首诗偈作答: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李翺又问:「如何是戒定慧?」药山说:「我这里没这些闲置家居。」李翺不解。药山告诉他:「太守欲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再说,药山一夜登山经行,忽然云开见月,药山大啸一声,啸声经传出数十里之遥。第二天,附近百姓互相询问,都往药山而来。药山的弟子们就告诉百姓,说这是「昨夜和尚山顶大啸」。李翺风闻此事,作诗以赠:

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药山一啸,声传数十里,可证明他的禅道是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也是为此前交代李翺那段话而做出的亲身示范。此一啸,百姓看的是热闹,只知道声传数十里;李翺看的是门道,知道这就是禅家风范,这就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药山禅师精于文字般若,教化李翺自然驾轻就熟;李翺于药山处悟入,数次以诗赞师,为我们描摹了药山禅师的风范,也算得一段佳话。

李翺后作《复性书》,意在阐发儒家心性之学。后世禅师认定,这是李翺倚仗了在药山处的悟道之功;便是后世儒家,也纷纷说李翺的《复性书》较之韩愈的《原道》更为可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