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曹操與袁紹、劉邦與項羽,田豐之死

漢末三國最大的轉折點,就在於袁紹與曹操的地盤之爭,曹操從一個四戰之地,用袁紹10%的兵力戰勝十二萬大軍,轉而成為全國最大的大地主。曹操最後能勝過袁紹有幾分幸運,也是必然,歷史上同樣有二個人有些類似於情部,如秦末雙雄項羽和劉邦,袁紹幾乎就是項羽的翻版,而曹操幾乎就是劉邦的翻版。

性格決定命運,曹操與袁紹、劉邦與項羽,田豐之死

陳平曾經評價項羽:“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袁紹也是如此,所以江湖豪俠義士,歸之如雲,但項羽和袁紹都有一個通病善致士而不善用士,能養人而不能用人之,項羽的問題是“愛惜爵位”,是隻鐵公雞;袁紹的間題是“多謀少決”,做事太柔,他們手上的牌面都比劉邦和曹操要好,結果都因為牌技不佳,全都打臭了。

性格決定命運,曹操與袁紹、劉邦與項羽,田豐之死

反過來說劉邦和曹操,這兩位爺都有點“無賴”性格,性格豪爽,不拘小節。劉邦喝酒賒賬,在儒生的帽子裡撤尿;曹操醉酒後,伏在案上大笑,鬍鬚上全是肉沫子。這等不注意形象的事情,是出身頂級貴族的項羽和袁紹做不出來的。當然這是小事,劉邦和曹操在小事上大大明,但在大事上絕不含糊,心狠手快,做事絕不拖泥帶水。

性格決定命運,曹操與袁紹、劉邦與項羽,田豐之死

項羽和袁紹的失敗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對自己能力的絕對自信。因為出身累世貴族,他們的心理優越感非常強,總覺得老子天下第一。比如袁紹,雖然他在一定程度也能善言納速,但前提是智囊的謀略和他想的一致,不然袁紹是不聽的。袁紹準備在境內實行分封制,讓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幹各據一州,現固袁氏的天下。在亂世中摘分封制是非常危險的,這麼做容易勾起被分封者的權欲,為境內的疆土和統治集團的分裂埋下了重大隱。

性格決定命運,曹操與袁紹、劉邦與項羽,田豐之死

謀士祖授苦勸袁紹不要玩火,現在搞分封絕對不是時候,可袁紹不聽。後來的形勢發展也證明了沮授的遠見,袁紹集團的滅亡,有一半是源於袁氏三兄弟的手足相殘。曹操北上擊袁,沮授又針對袁曹的優劣提出了一個絕戶計:曹軍雖然雄武能戰,但他們糧少,所以曹操利在速戰。我們糧食多,不怕和曹操耗時間,我們堅守不戰,等曹軍洩了氣,一鼓可擒之。袁紹不聽,結果招來一場大敗。

性格決定命運,曹操與袁紹、劉邦與項羽,田豐之死

說句不太恰當的比喻,曹操喜歡人オ,但袁紹似乎更喜歡奴オ,因為奴才聽話。沮授雖然才智超群,但他提出來的這些建議卻嚴重挫傷了袁紹的自尊心,好話都讓你說盡了,我算幹什麼的。袁紹為人“外寬而內忌”,表面上尊重人才,實際上人才在他心裡並沒有什麼地位,曹操用人的“唯オ是舉”在袁紹這裡只能是神活。曹操正好和袁紹相反,“外忌而內寬,有時曹操也結牛角尖。拿著裝刀滿世界追系仇人的兒子,但畢竟是孤例。魏種當年在呂布偷襲時第一個叛變,把打包票說魏種不會叛變得曹操弄得下不了臺。後來曹操抓住了魏種。把劍橫在了魏種的脖子上。恨很地說:“唯其オ也!”當場釋放。繼續重用。這種內氣度,不由得讓人心歸復。

性格決定命運,曹操與袁紹、劉邦與項羽,田豐之死

如果說曹操的心胸像大海。那袁紹的心不過像井口那麼大,容不得直諫。袁紹帳下有名的謀士田豐。田半的最後被袁紹所殺的事蹟能很好地證明,說明袁紹“外寬內忌”的性格,不過是為了自己面子,把手下第一謀士都殺了,袁紹哪能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