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窮根」 開對「藥方」

寬暢筆直的水泥路直通農家院落,新建的磚瓦房坐落綠蔭之間;一座座高標準養殖小區拔地而起,依託祁連山下優美自然風光和青龍古剎的悠久文化底蘊,打造易灣村旅遊專業村和青龍寺鄉村旅遊文化品牌,推動鄉村旅遊與脫貧攻堅融合發展,實現旅遊產業助推貧困戶脫貧增收……從“窮”字“當頭”到富路鋪就,如今的民樂縣豐樂鎮易灣村已變了舊模樣。

和易灣村一樣,該縣19個貧困村在各級幫扶單位和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和生產生活條件同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5798戶19523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1528戶5017人,累計脫貧4270戶14506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初的8.9%下降到2.45%,4個貧困村和“插花型”貧困縣達到貧困退出驗收標準。

激發內生動力 凝聚攻堅合力

該縣明確提出把解放思想、提振信心、激活內力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切入點,找準“窮根”,開對“藥方”,用辯證的“眼光”看待發展的優勢和劣勢,著力破解“唯條件論”“眼界不寬”“發展緊迫感不強”及“等靠要”等被動思想,進一步提振發展信心、激發發展活力。確定以結構調整、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走好規模經營和外出務工兩條增收路子,精心打造四條“三農”工作示範長廊,全力建設全省中藥材、馬鈴薯、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大縣,確保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縣平均水平,加快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思想的解放,帶來了產業模式和經營理念的變革。南豐鎮終年氣候冷涼溼潤,日照充足,土地廣闊且有機黑土壤肥沃,病蟲害較少,具備發展中藥材得天獨厚的條件。鎮上引進安徽井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動員炒麵莊、秦莊、張連莊群眾按照“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規模流轉土地20000畝,

建成標準化中藥材種植基地,輻射引導周邊群眾參與中藥材產業發展,帶動就近務工,有效增加群眾收入,而且實現了中藥材種植所需種苗的自給自足,進一步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畝產收益,實現了利潤效益的最大化。

依託產業扶貧 增加農民收入

“只有培育壯大富民多元產業,才是精準脫貧的治本之策。”為此,縣上以建設祁連山淺山區冷涼經濟產業帶為重點,大力推行村有一項特色產業、戶有一座種養棚圈、人有一項致富技能“三個一”扶貧模式,通過加快土地整理、加大規模補貼、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入股等方式,引導貧困群眾大力發展中藥材、馬鈴薯、高原夏菜、小雜糧、飼草等特色產業,貧困片區特色產業面積連續多年穩定在總種植面積的70%以上。堅持擴量、提質、增效並重,大力發展以食用菌大棚、果蔬日光溫室為主的現代設施農業,貧困片區累計建成食用菌大棚2168座、果蔬日光溫室1810座,食用菌產業成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興主導產業。緊抓被列入全省重點扶持發展的50個牛羊產業大縣機遇,扶持貧困群眾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和家庭養殖暖棚,擴大飼草種植規模,走好以草帶畜、草畜並進發展路子,貧困片區累計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22個、養殖暖棚3569戶12159間,帶動發展規模養殖戶6340戶。

堅持品牌培訓與組織輸轉緊密結合,加大“訂單”“定向”培訓力度,以需求定培訓,以培訓強技能,以技能促輸轉,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不斷增加貧困群眾工資性收入。深入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加強貧困村電商人才培訓,推進電子商務向貧困村延伸,建成19個貧困村電商便民服務網點和“村郵站”,被確定為全省電商扶貧先行先試縣。大力推行“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市場”經營模式和農村“三變”改革,組織開展貧困村農民合作社三年全覆蓋行動,扶持成立貧困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6家,培育農業企業33家,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例達47.7%。探索建立華瑞農業“3+X+N”帶貧模式、食用菌扶貧車間帶貧模式、“土地入股+基地務工”帶動模式、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帶動模式等,向華瑞農業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702萬元,帶動1000人次貧困人口增加勞務收入,800戶貧困戶獲得產業收益分紅;支持井泉藥業、同仁堂等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務工收入+入股分紅”模式,種植中藥材2.5萬畝,帶動121戶貧困戶種植中藥材1148畝,379戶貧困戶獲得務工收入,630戶貧困戶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獲得分紅;依託海升集團現代智能溫室工業化栽培示範項目、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食用菌大棚和戈壁農業示範園等,帶動800名易地搬遷貧困人口就近務工,實現了精準扶貧與產業發展雙贏。

強化支撐保障 夯實發展基礎

縣上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的原則,連續七年出臺縣委一號文件,統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12.6億元,從優化種植結構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堅持農業全產業鏈打造等方面制定細化扶持措施,並堅持所有政策向貧困村傾斜、資金向貧困戶聚焦,對貧困村戶連片整理土地、培育特色產業、發展設施農業等方面與全縣其他地區差異化對待,給予政策傾斜和特別支持。

2014年以來全縣共改造危房3554戶,2016年以來為全縣無能力自主改造危房的貧困戶改造危房896戶;硬化通村道路17.5公里,村內道路53公里;新改建農村飲水工程22處,解決了51個村13397戶51098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完成16項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實現貧困村基礎設施全覆蓋,全縣危房改造完成率、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飲水安全農戶比例、自然村通動力電比例、建制村通網絡比例均達100%。

實施精準幫扶 推行“一戶一策”

縣上安排40名市縣領導直接包抓19個貧困村,安排168個省市縣鎮幫扶單位、4282名幫扶幹部聯繫貧困村和貧困戶,組建19個駐村幫扶工作隊,全面推行結對包掛責任制,力量一次整合到位,確保幫扶工作精準到村、精確到戶。

按照“七個一批”清單式管理要求,深入分析致貧原因,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科學制定貧困村退出和貧困戶脫貧幫扶計劃,加大到村到戶精準幫扶工作力度,常態化開展“大走訪、回頭看”活動,及時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把“一戶一策”作為落實精準方略、開展“點穴式”幫扶的主要抓手,堅持精準再精準、聚焦再聚焦,組織全縣鎮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幫扶單位幹部全面進村入戶,逐戶逐人摸情況、過篩子,精準掌握貧困家庭實際情況,因戶因人確定具體幫扶舉措,倒排時間節點算收入賬,制定完善“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1525份、鞏固提高計劃197份,精準安排項目、精準使用資金、精準發力推動,使精準脫貧計劃真正成為貧困戶真脫貧、不返貧的作戰圖。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710萬元優先保障“一戶一策”項目實施,確保了扶貧政策和幫扶舉措到村到戶到人。

加強組織領導 聚力全面攻堅

縣上成立10個脫貧攻堅工作督導組,常態化督導各鎮、各行業部門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綜合運用專項督查、“兩代表一委員”視察等方式強化督促檢查,建立健全幫扶單位“五到村”和幫扶幹部“六到戶”精準考評體系,綜合評估扶貧成效,構建正向激勵機制,確保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任務有效落實。

與此同時,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活動,按照“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的思路,深入實施黨建扶貧“八大行動”,構建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為支撐的“一核多元”精準扶貧組織體系,有力促進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