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李嘉誠,這位陸豐籍大佬身無分文下南洋,讚譽回歸的傳奇

新加坡李嘉誠,這位陸豐籍大佬身無分文下南洋,讚譽迴歸的傳奇

仁恆置地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鐘聲堅

鐘聲堅是中國大陸房地產界的另類,與強調高速擴張的主流開發商不同,他更重視公司經營的穩健以及項目本身的高品質。他20年堅持做全裝修成品房,完全從消費者和城市經營者的角度開發項目,深受業界好評,被譽為“善待土地的企業家”。

作為從底層奮鬥成功的企業家,鐘聲堅的人生歷程也堪為年輕人的楷模。出生於汕尾陸豐一個貧寒大家庭的他,以一股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仁信持恆的堅定信念,於改革開放之初投身商海,從貿易起家,後涉足房地產,積累了原始資本,完成了人生逆襲。事業成功後,他於1988年移居新加坡,在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回到中國大陸發展,不斷為中國房地產市場貢獻高端精品項目。

“中國消費者能否住上新加坡那樣的好房子?”

在中國蓬勃的市場經濟中,房地產無疑是充分競爭的行業。不同背景的開發企業瞄準不同的區域市場,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展開競爭,正是這場發端於90年代初的產業競爭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居住和工作環境,改變了中國城市的面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說,中國的城市化和美國的新技術革命是21世紀影響世界經濟的大事。然而,在數以萬計的開發企業中,能20年堅持做全裝修成品房的屈指可數,來自新加坡的仁恆置地集團便是其中之一,這與其當家人鐘聲堅“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的理念密不可分。

新加坡李嘉誠,這位陸豐籍大佬身無分文下南洋,讚譽迴歸的傳奇

和許多海外潮汕商人一樣,鐘聲堅“仁恆”事業的起點也是貿易。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鐘聲堅以“仁信治業、持之以恆”作為自己的經商信條,兢兢業業、集腋成裘,在商品普遍短缺的時代,以引入國外先進製造產品滿足國內之需為他的“仁恆”事業打下了第一根樁。但鐘聲堅並不是一個滿足於現狀的人。他很早意識到,建立在商品短缺與信息傳播受限基礎的貿易經商模式難以持久,於是他將中國大陸一些對進口依賴程度較高的生產製造環節作為企業轉型的突破口,從消化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開始,成功實現了白卡紙等關鍵生產原材料的國產化,一舉替代了同類型的進口產品,填補了中國高級包裝原材料無法自產的空白,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同時也獲得了國家級科技進步獎。90年代初,仁恆已經是橫跨工貿領域的企業集團。

1992年,鐘聲堅來到上海。此時的上海剛剛進入經濟起跑狀態。傳統的城市中心浦西由於長期欠發展而擁擠不已,隔江相望的浦東則承擔著中國第二輪改革開放實驗室的角色,繼珠三角“出口加工業”帶動“中國製造”起飛後,房地產、金融等領域也開始市場化轉型。站在黃浦江邊,鐘聲堅開始思索仁恆在這一輪發展中能夠做些什麼?上海的經濟地位要提升、城市空間要擴大,人居環境要改善,聯想起新加坡、香港的發展軌跡,鐘聲堅敏銳地感覺到房地產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會大有潛力。對於以工貿為主業的仁恆來說,進入房地產領域無異於嘗試一次驚險的跳躍。畢竟中國大陸剛剛推出商品房,單位的福利分房仍是主流,購買商品房還只是少數人的事情;和發達國家、地區相比,大陸還沒有住房信貸制度,消費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在市場化的初期,沒有現成的發展模式,人才奇缺;橫亙在鐘聲堅面前的這麼多困難沒有阻止他做出轉型的決策,因為他心中已經將仁恆的發展重新做了定位。在鐘聲堅看來,中國作為人口大國,要在城市化進程中解決好人的居住問題,新加坡的模式最有借鑑意義。新加坡以狹小的國土面積,同時完成了產業升級和居住條件的改善。這不正是90年代中國亟需解決的問題嗎?雖然目標看上去很遠,但並不妨礙仁恆立即出發。上海和南京成為鐘聲堅進軍地產的頭兩座城市。

新加坡李嘉誠,這位陸豐籍大佬身無分文下南洋,讚譽迴歸的傳奇

上海仁恆濱江園

新加坡李嘉誠,這位陸豐籍大佬身無分文下南洋,讚譽迴歸的傳奇

南京仁恆江灣城

仁恆在上海的首個項目是位於南浦大橋北側的仁恆廣場,如今這四幢塔樓已經不是那麼顯眼了,但在1993年,在周邊仍是一片碼頭倉庫與簡易住宅的時候,22至26層的主體結構無疑使之成為了地標。但更具標誌性意義的是,仁恆廣場是中國大陸最早的裝修房項目之一,更是鐘聲堅“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理念的第一個註解。

90年代初中國大陸剛剛開始走出物資匱乏年代,房產開發的從業人員對於什麼是好房子也缺乏認識。鐘聲堅經常要用自己的居住體驗來教育團隊,他愛問幾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不能住上像新加坡那樣的好房子?中國人通常用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積蓄來買一套房,如果我們交付的房子有質量問題,於心何安啊?

與建造品質人居理想相對的是並不樂觀的現實。90年代初的製造業並不發達,產品資訊和物流也非常滯後,採購裝修用的設備與物料的確自尋煩惱;然而,比這更麻煩的是把控裝修品質,在工程單位良莠不齊的市場裡,一步不慎便是一連串的麻煩。這也是為什麼一些懷著理想建造裝修房的企業在碰壁之後不再堅持的原因。但仁恆沒有放棄,仁恆在上海20多年只做裝修房。應該說,鐘聲堅從事工貿所積累下來的供應鏈管理經驗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更難能可貴的是,鐘聲堅將標準化的物業管理引入上海和南京,目的就是為消費者負責,為自己建造的成品房負責到底。但讓習慣了住單位公房的消費者購買物業服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市場化物業收費對於政府而言也是個新課題。在90年代,南京政府核定的物業費標準是每平方米1毛3分,這顯然讓高標準物業服務難以推廣。但仁恆完全憑藉自己的用心付出,改變業主觀念,同時引導政府完善規範,最終把仁恆物業做成了品牌。

其實對於鐘聲堅和仁恆而言,在中國打造品質人居的過程中,更大的挑戰來自於政策環境。自90年代起,房地產投資一直佔據著中國大陸固定資產投資的大頭,因此每當經濟過熱,地產便成為調控抓手。宏觀調控通常意味著信貸收縮、區域配套停工,仁恆剛進入地產,便遇到全國性的宏觀調控。而更大的考驗則出現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刺破東南亞股市、樓市泡沫,而此時仁恆的旗艦項目——總建築面積近40萬平方米的仁恆濱江園剛完成拿地立項,當眾多境外投資者驚魂未定、躊躇猶豫之時,濱江園正在不間斷地施工建設。當時有外國記者質疑浦東開發是否是製造投資泡沫,時任浦東開發辦主任的趙啟正不無幽默地回答:“做過父母的都知道,給孩子準備衣服時,都要大一號。”此時鐘聲堅可能有所感覺,他對投資浦東的堅持和對建築品質的關注,其實正在為浦東預備一件漂亮的外套。

在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政府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這使中國成為跨境產業資本的最佳目的地,上海浦東新區因其規劃得當、稟賦優越,成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當眾多跨國企業高管來上海尋覓居所時,設計上乘、建造精良、服務規範的仁恆濱江園毫無疑問地成為首選,一時間在仁恆濱江園聚居了眾多境外人士,他們說話口音腔調迥異,信仰和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但社區生活一派和諧歡樂。有人非常好奇,在此居住的外籍人士到底有多少。其實這不重要,一個具有標誌意義的事件是,仁恆濱江園的首任居委會主任是位澳大利亞人,這開啟了中國基層組織人員由洋人擔任的先河。

這一切似乎顯得仁恆濱江園是在金融危機後專為國際人士量身定製的高尚社區,而實際上,仁恆和它的當家人鐘聲堅為此已經奮鬥了多年。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從這一點來說,老天是公平的。

新加坡李嘉誠,這位陸豐籍大佬身無分文下南洋,讚譽迴歸的傳奇

2006年,仁恆置地集團有限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又好又快,品質好始終是第一位的。”

1998年中國住房全面商品化,正是有了這項政策,中國才快速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同時中國城市的人居環境才有了巨大改善。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製造有了全球市場空間,之後,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彼此推動,將中國推上了世界經濟第二的位置。和許多地產企業一樣,仁恆的全國性佈局也是從2001年開始的。

這一時期,中國地產群雄競起,投資者也看到了中國地產的價值,資本市場的介入更是成為整個地產列車的助推器。

鐘聲堅對於區域擴張自有想法,在他心中,中國的城市化一定是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為主,有產業基礎和人口基礎的城市化才是健康可持續的。因此,他重點選擇了西部的成都、環渤海的天津、珠三角的珠海、深圳、長三角的蘇州與海南三亞。擴張同時,鐘聲堅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仁恆產品的多元化。仁恆不僅要能造住宅,還要自持商場、酒店、寫字樓。在鐘聲堅的心中,一個沒有穩定租金收益的地產企業是有缺陷的。因此在這一輪擴張中,仁恆增加了城市核心地段的商業開發儲備。

面對新千年之後房地產高歌猛進的豪邁行情,鐘聲堅卻是更加的謹慎。他無比在意新城市、新團隊能否同樣做到“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他不時地提醒逐漸擴大的管理團隊,仁恆到新地方,我們的貢獻在哪裡?

正是這種對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堅持,仁恆發展到哪兒都是品質的標杆。珠海仁恆星園是珠海首個獲得住建部3A認證的成品住宅,仁恆的首個綜合體項目——成都仁恆置地廣場更是一步站上了西部地標的位置,項目中的寫字樓是西部“跨國公司總部基地”,服務式公寓是“最佳商旅酒店”,而購物商場則是“西部時尚風向標”。可以說,仁恆置地廣場最集中地體現了成都作為西部中心的經濟地位與國際化服務貿易的水平。

新加坡李嘉誠,這位陸豐籍大佬身無分文下南洋,讚譽迴歸的傳奇

2010年,鐘聲堅榮獲“新加坡商業人士傑出獎”

“仁恆夠好,但還能更快一點嗎?”機構投資者喜歡這樣問鐘聲堅。但鐘聲堅一直強調:又好又快當然最好,但不管怎麼說品質始終是第一位的。的確,雖然理論上開發品質與股票的市場價值是統一的,但實際上,打磨產品品質、不斷推陳出新、提升用戶體驗肯定需要時間,這些並不能同步為財報業績,要使兩者高度統一是每一個負責任的開發企業都要面臨的管理難題。在這個問題上,鐘聲堅的策略非常堅定——在品質好的基礎上,再追求規模和速度。

新加坡李嘉誠,這位陸豐籍大佬身無分文下南洋,讚譽迴歸的傳奇

成都仁恆置地廣場

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無與倫比的城市化項目

新加坡與中國經貿合作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雙方政府共同將推動土地整理開發作為資源共享的平臺,一同探索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路徑。1994年啟動的蘇州工業園區成為江蘇融入國際經濟分工的關鍵載體,項目是中國躋身世界製造業強國的引擎。在此基礎上,新加坡貿工部、國際企業發展局和江蘇省及南京市政府將更高層次上的城市化建設確定為新加坡-江蘇下一階段合作的主題。仁恆被選定為執行這一國家戰略的新方牽頭企業。

2009年5月25日,由仁恆及新加坡淡馬錫成員企業勝科城鎮發展有限公司、盛邦新業有限公司組成的新加坡投資方與南京地方國企簽署協議,組建合資企業,共同對南京市主城側畔的長江島嶼——江心洲進行整體規劃開發,打造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新加坡副總理黃根成攜三位內閣部長與江蘇省、南京市的主要領導共同出席簽約與項目奠基儀式,新蘇合作的又一旗艦項目在長江上起航。從此鐘聲堅的名片上多了一個職務——中新南京生態科技島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鐘聲堅非常看重這份責任。“如果說蘇州工業園區幫助江蘇實現了製造業的騰飛,那麼生態科技島項目應當是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探索”。鐘聲堅在很多場合都這樣概括生態科技島項目的使命。

的確,從江心洲的地理地貌來看,它具備獨一無二的潛質。這座15平方公里的小島就在南京主城側畔,從北到南,依次對應著南京不同時代的中心,從明朝時期的鼓樓,到民國時期的新街口,再到新世紀初具規模的河西新城,一江之隔的江心洲如何在南京城市向西發展中發揮作用,如何將新加坡的國際資源與管理經驗應用於中國的城市規劃與社區建設,如何成就新時期的城市化典範成為鐘聲堅和他的團隊經常思考的課題。

按照國際及國內一流規劃團隊的研究的方案,生態科技島將一改江心洲的“三農”狀態,土地的利用價值將得到了極大提升和釋放。在規劃合理的建設用地上,品質人居與現代化科技研發、專業化諮詢服務將均衡發展,同時原有的自然溼地將得以保留,農地產能將得到改造提升,加上大片修葺好的綠地公園,未來生活、工作於此的人可以無比貼近自然。以明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度假區將使江心洲成為長三角重要的旅遊目的地。而環島的24公里江堤將不僅僅是抗禦洪水的水利設施,還會是南京市民親近長江,健康生活的景觀帶。憑藉洲島地勢構建的立體生態交通將使出行更加便捷,所有這一切將讓南京躋身未來“第四代城市”典範之列,在城際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創新經濟的引領者。如今規劃設想正一步步變為現實。2014年南京青奧會,生態科技島容顏初綻,國際奧委會前任主席羅格登島參觀視察,他對未來的環島馬拉松充滿了期待,項目的進展還得到了中新兩國領導人的讚譽。“但這只是馬拉松的起跑,未來的道路還很長”,鐘聲堅仍在思索未來的種種可能。在他心中,江心洲這塊土地在歷史上閱盡千帆,而當下的生態科技島建設更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從而為南京樹立起永久的城市豐碑。

新加坡李嘉誠,這位陸豐籍大佬身無分文下南洋,讚譽迴歸的傳奇

中新南京生態科技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