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讲坛|新年首讲:黄梅戏鉴赏

长江讲坛|新年首讲:黄梅戏鉴赏

长江讲坛|新年首讲:黄梅戏鉴赏

2018年2月24日上午是“长江讲坛”农历新年后的首场讲座,我们邀请到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被誉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杨俊女士做客讲坛,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带来《黄梅戏鉴赏》的精彩讲座。讲座现场杨俊老师以讲演结合的形式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为听众带来《对花》、《龙归大海》、《夫妻双双把家还》和《女驸马》等黄梅戏经典剧目,伴随着黄梅戏清丽、温婉的唱腔,现场讲座被一次次推向高潮。

黄梅戏的前世今生

首先,杨俊老师介绍到黄梅戏原名黄梅调,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形成并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对于黄梅戏的起源归属问题,杨俊老师认为,发源在哪里并不是很重要,发展在哪里很关键。她说,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立命于皖中,有湖北、安徽两省的培育,虽然发展历史不长,却是很丰厚的。黄梅戏特有的开放式、有弹性、能够吸纳包容的青春特质让它今后发展壮大到更多区域不是更好嘛!

杨俊老师指出,黄梅戏大部分都是以女性为轴心的表现形态,从《天仙配》、《女驸马》、《孟姜女》、《徽州女人》和《龙女》等剧目中可以得到佐证。另外,她还强调说,一个剧种的成熟是一定要有美学定位的,因为特色就在它的定位上。黄梅戏之所以那么清新、质朴、温婉,受众面之所以那么大就是因为它的亲切,它的贴近百姓,贴近泥土。可以说黄梅戏是生长在乡村,发展在城镇,如果没有自己的美学特质也就很容易被包容同化。杨俊老师指出,黄梅戏还比较年轻,流派还没有很成熟,剧种的积累还需要时间。她衷心地希望黄梅戏多出流派,呈现百花齐放的争艳态势。

戏曲界的春天到来

杨俊老师谈到,前几年传统文化还没有那么受到重视的时候,戏曲就遇到了市场的萎缩,也面临着场下观众稀稀拉拉,戏曲演员也面临着对自己所坚守的这份职业的怀疑。但是很多戏曲演员在最艰难的时候仍然选择坚守和不放弃,在沉寂的时候不断修炼内功。如今,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戏曲界迎来了它的春天,以昆曲为代表的多种地方戏曲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昆曲的优秀剧目在北京、上海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状,这就说明好的文化品质的东西永远不过时。

杨俊老师提到,汉剧曾经是滋养了京剧的剧种,但是目前汉剧就没有楚剧市场活跃。这是一个时代的选择,哪怕过去再辉煌,你不去吸收其他艺术的好就会停滞不前。她还总结说,目前大剧种不如大地方戏,大地方戏不如小地方戏,因为小剧种没有太多的包袱,它比较轻便,有一颗开放的心。她笑言,黄梅戏演员的嗓子就是在乡间跑码头跑出来,嗓子就是一条野嗓子,是经过风雨洗刷的嗓子,是经得起在任何舞台上拿起来就唱的,这也是我们戏曲演员最大的魅力。

来到省会重新创业

杨俊老师动情地说,“安徽是我的娘家,湖北是我的婆家,而我的一生也将在此度过”。在湖北黄冈19年,她收获了自信,历经了成长,同时也深感重任在肩。凭借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获得了戏剧界的至高荣誉梅花奖和文华奖。为了能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让黄梅戏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她毅然决定来到湖北省城闯天下。

杨俊老师当选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的第一件事就是为3个剧种寻找一个家。2019年占地20亩,投资2亿元的新剧院将建成。同时,3个剧种招收了160个学生,7年免费培养。她欣慰地说,几年后你们会看到戏剧学院中年轻人才的茁壮成长,这让我不仅完成了对舞台的表达,也完成了一名管理者的使命。杨俊老师对戏曲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和执着精神感染了现场400多名听众。

(湖北省图书馆读者活动部 2018.2.27)

没去现场也不要紧

“长江讲坛”在湖北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

每周六、周日下午2:50播出。

下载“长江讲坛”手机应用程序,

也可观看“长江讲坛”视频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