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量阅读原版书学习英文

今天要跟各位读者分享的内容摘录自一本书——《识途篇—专家、学者、教授谈英语学习》。这本书选了59篇曾经在《英语世界》上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作者、译者是英语界久负盛名的专家、学者或教授。”

这本书出版于十五年前,作者们所分享的英文学习经历和方法依然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掉书袋,不高谈阔论,而是直白、真诚的分享和教导。

通过大量阅读原版书学习英文

为什么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英文?

王佐良先生说:

只要方法对头,即注意扩大阅读面,既要快读抓内容,又要停下来思考其要旨,那就会发现在提高阅读力的过程里,我们不仅吸收了知识,而且获得了一种辨别能力,从而指导什么是好书,什么样的语言是好语言。有些好书使我们更加关心人类的成就和命运,有些好作品使我们的感情更深挚或更纯净。阅读是一种文化活动,阅读力的提高最终意味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的全面提高。

张今先生提到:

第一,养成了一个一丝不苟的习惯。每碰到一个英语问题,都不轻易放过,不弄清楚,绝不罢休。这样,日久天长,就可以积累不少知识。第二,从工作中学习,实际上也就是从大量阅读中学习。著名语言学家谢尔巴说过,学习外语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阅读。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他最后把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归纳为四句话:

1. 遇到问题,绝不放过

2. 点滴积累,聚沙成山

3. 大量阅读,培养语感

4. 学习写作,深入钻研

通过大量阅读原版书学习英文

阅读英文书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吴景荣先生的分享:

阅读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定的先决条件,那就是,首先要学会基础语法与基本词汇。拿英语来说,学过英文的人多少知道一些词的意义,也大体懂得一些构词的道理,但是他们的知识很零碎,概念很模糊。所以首先要把语法和词汇理一理。语法不求精通,但求知其大概,明其脉络;词汇则求简明扼要,着眼于常用,切记猎奇。有人对外国的流派,看作天经地义,亦步亦趋,低估了语法的作用;当然,也有人死抱住语法不放,钻牛角尖,错误地认为语法正确,句子就一定正确了。其实,情况根本并不是如此。所以学外文还得读大量的书。

在另一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利用阅读学习语法和词汇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还有一种倾向也是有害的。那就是在语法上故弄玄虚,使学生如坠五里雾中;或者学懂了而不会用。想了半天,把语法关系统统摆好,但写出来的句子还是错的。我不是反对教语法;相反,我认为学语法很有必要,问题是如何学?语法是语言的规律,可以做指南;需要有一个语法概念,但是语法似不可讲的过细,不可讲得过多。语法的掌握是逐步的,阅读的东西多了,见的语法现象也就多了,语法就会成了帮助理解的工具,而不是教条。

李赋宁提到:

我认为听和说的训练应放在初学阶段,而读和写则是提高阶段的主要训练方式。要把英语学好、学通、学精,必须大量阅读有内容、有深度的书刊,还必须落实到笔头。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Writing makes an exact man)。要想精通英语,必须达到精确掌握,灵活运用。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狠抓阅读和写作,尤其要加强用英语写读书札记、学习心得和论文提要的训练。

在“补遗”中,范存忠和谢楚兰的《阅读的训练中》提到:

我们劝学校里英文基础较差的一些同学买几本初、高中的课本(需慎重)看看,或许倒会有点收获。这不是开玩笑,而是根据自己的程度来选择适当的书。“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一步登天是不行的。

通过大量阅读原版书学习英文

关于阅读兴趣

所谓兴趣,可分两个方面讲。一方面,读物须适应读者的兴趣:没有人愿意去读并不感到兴趣的东西。这是谁都承认的。另一方面,读者对于读物也须培养相当兴趣;他不但要利用原有的兴趣,并且要推广这兴趣。

其实,并不是这种文字或这本书有兴趣,而那种文字或那本书没有兴趣;而是因为读者的兴趣实在太狭隘了。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兴趣—尤其对于语言文字的兴趣。对于一般带有文学意味的书籍,要有一种“普遍的胃口”(catholic taste)。譬如吃菜,能欣赏肥鱼大肉,而不能欣赏番茄牛酪;这不是菜的不好,而是口胃不好。口胃需要训练,兴趣也需要训练。

通过大量阅读原版书学习英文

怎么读?

吴景荣先生说:

如果你读什么书都是“走马看花”,一目十行,那么效果也不会好;但是你如果字字推敲,那么效率也不会太高,最后只会落得个抱残守缺,孤陋寡闻。当然,有些文章是范文,或者某些书是你专业的经典著作,你还得“细细咀嚼”。但大量的文章你只要浏览、“品尝”。这些书虽然算不上百读不厌,但可以是你增长见识,了解情况。你必须能够“速读”而又能掌握精神实质。没有这个本领,你就成不了专门人才,赶不上时代的进步,进行不了科研,更说不到同外国交流。

周珏良先生说:

读书可以比做吃饭。一个人要吃各种东西,才可以吸收各类营养以健康地生存下去。他得吃粮食、吃肉类、吃蔬菜、吃乳制品,蛋类,甚至辣的如辣椒,麻的如胡椒,苦的如苦瓜,酸的如泡菜,不是也要吃一点,以换换口味,增加食欲。读书何尝不如此。

读书无定法,要在开卷有益。阅读要有一定速度,要读得快,读得多,但不能囫囵吞枣。要“开卷有益”,也就是说我们无论读什么都要在扩大眼界、丰富知识或学习文字上得到一定益处,不要看完就算了,什么也没留下。那样就白费了工夫,岂不可惜!就学习文字而言,一般有一个看法,认为广泛阅读可以扩大词汇,于是注意力全放在生词上。其实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学人家怎样组织思想,阐述问题,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遣词造句等这些本领。如果目的只是在搜集新词汇,那尽可去背词典,而如前所说,这种办法多半是徒劳无功的。

陈冠商先生提到:

英语学习完全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它的遗忘率是极大的。对付遗忘的办法就是要连续不断地刻苦努力,一鼓作气地战斗到基本能独立阅读的地步。所谓连续不断和一鼓作气就是天天做功课,天天有进步而不间断。在基础阶段,假期里也要天天复习,特别是每天要有个把小时的朗读,这一点非常重要。

周煦良说:

我们学习英语,即使是为了阅读专业书籍,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和初步语法体系后,还应当选一些小说、游记、传记、散文等等作为阅读之用。而且不仅阅读,还应练习朗读。

这样读的目的是使无声的书面语暂时活了起来,也就是是我们的唇、舌、喉这是不只是暗地在动,而是真正发挥了声音器官的作用。这样通过听觉和视觉,将使语言留在脑中的印象鲜明生动得多,也深刻得多。

范存忠和解楚兰在《阅读的训练》中还提到:

我们都知道瞎子摸象和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读这类的建议读物,不是为了从瞎子摸象的片面观荷小白兔的骄傲自负中再一次吸取教训,而且要注意吸收其中的语言现象,记住那些有用的单词和句子,从中掌握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学语言,无论是本国语和外国语,都不能像阅读科学书籍那样只求理解其内容。也就是说,只“阅”是不够的,还应好好地“读”。

在提到阅读中对生词的处理时,林统计教授提出的观点很有意思:

查到的生字是不是都要写下来呢?我说,这也无妨。只是不要把它搞成为苦痛事。我建议:“随写,随记;随记,随忘;随忘,随写;随写,随记。” 即佛家所谓随缘的做法,来它个自然自在。死背词典,死记生字,是错误的,因为是痛苦!生字要看上下文的关系来记,再从无数的这种关系中领会。孤立地记生字,记下来的不是生字,而是死字。

林同济老先生也回答了“如何检测自己学习的进步”这个问题:

只要你天天读时感到快乐,写时又感到兴趣,你无形中已得到了营养,天天在进步,在向上。感到乐趣,是你已经吸收进去了。中医有句话,“吃以好为补”,这是养身名言。读书写文亦然,“以所乐为补”。只要你感到兴趣,你已暗中得到收入,你用不着忧虑怀疑,行之两年便有显著进步;行之三四年必有大成。甜头必须从持恒中得之。你将要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通过大量阅读原版书学习英文

延伸阅读

通过大量阅读原版书学习英文

《识途篇——专家、学者、教授谈英语学习》

作者者:众位翻译家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0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