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图片选自《白洋淀渔歌》插图

淀上渔歌——追忆白洋淀渔民诗人李永鸿

1960年6月14日,北京日报以“昆明湖畔抒心怀,赋诗歌唱群英聚会”为题刊发报道,记述了全国民研会正副主席郭沫若、周扬邀请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部分民歌手、诗人、画家在颐和园湖心亭举行座谈会的盛况。

文中记载:碧波涟漪的昆明湖畔,苍松浓阴间,传来一阵阵的欢笑声。徐水县白洋淀公社渔民诗人李永鸿(编者注:李永鸿系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李庄村人)正朗颂自己的即兴诗作:

眼前就要到七一,淀上渔民笑嘻嘻。

庆祝党的诞生日,捕鱼男女夺红旗。

打上鱼来挑大的,大的里头挑活的。

活的里头挑好的,好的献给毛主席。

后此诗被编入《白洋淀渔歌.颂歌献给毛席》篇内。

而在此次座谈会之前,陕西农民诗人王老九和李永鸿在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上相遇对诗已成为相传五十余年的佳话。

据安新县政协文史资料作者季章元等采访实录中记载,当见到王老九,时年39岁的李永鸿自报家门,欲拜王老九为师被婉辞,约定以兄弟相称。大批新闻记者得知俩人相见闻讯而至。

此时王老九诗就编了出来,他拉着李永红的手说,咱们是:

一个蔓藤结两瓜,

党是咱的亲爹妈,

手拉手儿大跃进,

建设咱们的新国家。

当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李永鸿即刻紧张起来,开会中间休息只有二十分钟,预备开会的铃声已然响起,人们不免为李永鸿担心。

李永鸿回忆,当时也不知哪来的那股子劲,词儿就顺着嘴就溜出来:

你老九,我永鸿,

咱俩携手同路行。

永远跟着共产党,

甜歌越唱越好听。

你山歌震倒凌霄殿,

我渔歌震坍水晶宫。

不是咱俩有骄傲性,

只因为心里有个毛泽东。

李永鸿话音刚落,大家鼓掌欢呼。

恰好,开会入场的铃声准时响起。图片为北京日报原件,文中新闻图片释文为在座谈会上白洋淀渔民诗人李永鸿将白洋淀渔歌诗稿交给郭沫若。自此,李永鸿正式有了渔民诗人的称谓并享誉全国。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白洋淀渔民诗人李永鸿(1922~2002),系雄安新区安新县赵北口镇李庄村人。李永鸿出生于一个贫苦渔民家庭,祖上三代都不识字。其从小家境贫寒只在学堂读了两个月书。

1940年共产党八路军来到白洋淀,李永鸿积极参加抗日斗争当了游击组长,他才有机会进夜校读书识字摘掉了文盲的帽子。那时的李永鸿爱唱民歌、小调、快板和顺口溜,在上课前大家都喜欢他唱几句。

他第一首得到老师和村长肯定的民歌小调是:渔民欢,渔民欢,八路军来到白洋淀,受苦农民得解放,穷人上学不花钱。

从此,渔民诗人李永鸿一发不可收拾,随身带着小喇叭筒和竹板,配合党的方针政策做好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在建国前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能找到李永鸿充满时代特征和浓郁水乡气息的歌谣和诗句,其中有这样一首诗就是完美体现:

雁翎队是子弟兵,继承红军好传统。

无边芦苇扎营盘,风吹雨打心更红。

李永鸿是中国作家协会和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北民间文学研究会副主席,河北省三、四届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结集出版《白洋淀渔歌》、《红菱传》、《淀上飞兵》等。在几十年的业余创作中,他在全国和地方文学刊物上发表一百多首上万行诗歌。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李永鸿的诗歌创作始于1958年。在该年徐水县成立文联的大会上,李永鸿才知道了什么叫诗歌。特别听说农民诗人王老九的诗作结集出版更使他受到启发鼓舞,决心用诗歌把白洋淀渔民解放前后的苦和甜写出来。

写诗对于刚刚脱盲的李永鸿来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并先后攻克文字关和诗词格律关。不会写的字用符号代替,不会写碗和枪就画个碗画个枪下来再问人。他不懂诗词格律,就扎根淀底泥土,按照毛主席说的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渔民一起打苇摸鱼聊天寻找创作素材。

在《白洋淀渔歌》创作中边写边跟乡亲们征求意见。先后将《渔民难》中的“渔民泪水湿衣衫”改为“流泪如同网出水,滴滴泪水流满淀”。描述了解放前渔民捕鱼难流下的泪水和淀水无法分清的感人场景。

在《渔民笑》中,他又采纳渔民建议将“幸福生活步步高”改为“多年的罗锅直了腰”,使诗歌更加贴进

生活和人民,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将诗歌的赋比兴运用到了极致。在颐和园联欢会上,郭沫若对“流泪如同网出水,多年罗锅直了腰”赞不绝口,连声说写的好,真是绝句。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白洋淀渔歌》六十年代初由百花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72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彩色插图单行本。该单行本《白洋淀渔歌》内容包括“白洋淀渔歌、苦歌、战歌、甜歌、尾声”五部分,同时还收录了《颂歌献给毛主席》、《白洋淀上红旗飘》两首长诗。其中苦歌中

“渔民苦,渔民苦,黄连蒲根泪水煮”诗句最为著名。在李永鸿所有诗作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白洋淀渔歌》。

据七十年代初曾陪同李永鸿到多所大学做报告的原安新创作组成员范法柱老人讲述,不论到哪所学校讲课,开场白总是声情并茂的朗诵白洋淀渔歌:

我姓李叫永鸿,过去受苦又受穷,自从来了共产党,拔开乌云见光明。我的歌儿唱不完,解放前后两层天,解放前歌比黄连苦,解放后歌比蜂蜜甜。拉开嗓门唱一唱,先诉苦来后唱甜。

在保定电视台2002年拍摄制作的由赵忠祥解说的“远去的歌谣”视频短片中,保存有李永鸿朗诵此诗的珍贵影像!

图片为人民文学海外版介绍渔民诗人李永鸿的文章。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白洋淀渔歌》发行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有时县、公社开大会请他去朗读渔歌。1960年新年,河北省举办文艺广播大会,他在会上朗诵了《白洋淀渔歌》中的章节受到与会领导重视。

河北省群艺馆要去底稿,整理后于1960年三月发表在《俱乐部》期刊上。同时河北各大学中文系纷纷邀请李永鸿到学校讲课。据范法柱老人回忆,当时在河北大学做报告时学校规定只有中文系学生才能听课,但是其它专业的学生也弃课前来。当时走道窗口都是人,学校怕发生安全事故,只好在房顶架上高音喇叭让全校师生在院内收听。

李永鸿的诗歌集革命现实和浪漫主义于一身,发出了白洋淀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强音。在《甜歌》中还有这样一首诗被广泛传诵:

白洋淀是聚宝盆,

芦苇根根是金条,

鱼虾群群是白银。

过去金银富人占,

如今财宝属人民。

其中在《白洋淀红旗飘》人民公社中写到:

解放前走独木桥,

土改翻身上铁桥,

互助合作钢桥起,

人民公社通天桥,

渔民跟着共产党,

越走越宽步步高。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上图采集于由文化部,国家民族宗教委,全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的《中国歌谣集成》河北卷

长篇叙事长诗《红菱传》1977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据百度资料显示,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将李永鸿请到保定住在印染厂。一人动口,三人动手。李永鸿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位穷苦渔民出身的女共产党员的成长过程,反映白洋淀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塑造了“红菱”这样一位女英雄形象。

由于当时所处历史时代,长诗修改中加入了阶级斗争成分,有些诗句留下了些许遗憾。但长诗中却不乏有语言生动,比喻贴切的动人篇章。

在长诗第一章初斗中描写红菱母女贫困交加情景时写到:

一夜双岁熬千秋,苦年新仇连旧仇。

过年给孩子梳梳头,没有拢子用妈的手,眼泪就是梳头油。

在该书序言中有:

千年的苦,万年的泪,

刀尖上滚过旧社会。

两种社会分的清,旧的黑哟新的红。

渔家出了英雄女,河北水乡顶天立。

大河小河湾套湾,单浆难摇打渔船。

大仇难报云遮天,孤雁回淀落苇滩。

满淀风浪催渔船,从这唱起《红菱传》。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红菱传》封面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红菱传》插图。

长篇故事集《淀上飞兵》,1973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包含南淀口火种、扑不灭的烈火等十五个故事共计12万余字。后天津人民出版社重印。

该书记述了白洋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配合八路军正规部队,组织起人民武装,坚持了长期的水上游击战,打敌船、扒铁道、割电线、除汉奸、端炮楼、拿县城。用捕鱼打雁的土枪、渔叉起家,同凶恶的日寇、汉奸进行斗争,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塑造了铁桩、赵亮、高智、红莲等英雄形象。其中“小金水巧钓鬼子兵”的故事出版了连环画册。

在采访中得知,李永鸿后人为寻得该连环画册,以600余元的价格从藏者手中购得,当时书价仅0.4元。

图片为朝鲜文版《淀上飞兵》及李永鸿写该书的手稿和连环画册。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1972年5月22日,人民日报以“淀上渔歌-记白洋淀渔民诗人李永鸿”为题进行了报道。文中记述李永鸿说:“我写的东西,就是给渔民听的。写好了,自己就用喇叭广播或在船头朗诵,也有登在队里的黑板报上。群众欢迎,能鼓舞大家斗志,我就打心眼里高兴,所以越写越有劲”。

据县政协文史资料采访实录记载,面对人们称呼和夸赞自己为渔民诗人、歌手和取得的成就,用李永鸿自己的话说“象我这样一个穷渔民,旧社会打鱼摸虾受尽愁苦,真想不到有今天啊!要不是共产党,要不是新社会,我李永鸿还不是个叫花子”。

李永鸿晚年患有脑血管疾病,随儿女在任丘居住,听力迟缓,记忆减退。当问及有没有新诗作时,他回答说,我应该写诗歌颂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美好生活,可我的眼睛耳朵都不好使了,真是力不从心啦!

2002年8月,享年80岁的李永鸿老人告别了他以芦苇为笔,淀水为墨书写的白洋淀渔歌与世长辞。老人去逝前,子女们询问老人为什么放弃许多转为国家正式干部的机会,老人回答说,那我就不是渔民诗人了!

图片翻拍于1972年人民日报原件。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为了深切怀念李永鸿老人逝世十五周年,作者查阅了老人几十年来业余创作的多篇诗歌。其中以下三篇已成为白洋淀水乡深处的绝唱。

《渔丫头》

渔家丫头真风流,淀做脸盆风梳头。

驾舟浪尖长跳舞,万倾绿波抖绿绸。

船拉银线浆做针,甩手撒网把花绣。

都夸织女手儿巧,怎比水乡渔丫头。

《渔家心愿载不完》

江河连海海连天,中南海连着白洋淀。

三中全会开新路,渔民喜驾顺风船。

撒网激起浪花笑,责任制带来丰收年。

星挂灯,月发电,装车卸船连夜赶。

头车到了天安门,后车没离白洋淀。

再多的车再多的船,渔民心愿载不完。

《一捧淀水两人喝》

淀边村旁渔船卧,一对情人船头坐。

东村哥哥西村妹,收工相会话儿多。

妹妹织网是能手,哥哥打鱼是劳摸。

常在一淀同撒网,哥哥领号妹妹合。

情话说的口儿渴,一捧淀水两人喝。

哥哥心里有妺妹,妹妹心里更有哥。

图片为李永鸿与三女儿的合影照。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在李永鸿后人中,其子李白小,现任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最近一年来,李白小怀着对父亲深厚的感情投入大量精力着手整理父亲遗留下的珍贵文献资料。

在采访中见到,李白小在孩子们帮助下细心地将父亲遗留的几尽破烂失色的手稿扫描,然后按原来顺序分类归档,同时寻找梳理父亲李永鸿业余创作几十年来发表在《人民文学》、《新港》等上百种报刊杂志中的诗歌,分门别类用书签注明。

其中发现了老人八十年代前后创作的诗作和佳句。如庆祝粉碎“四人帮”诗中写道:

“螃蟹横行八条腿,出汽冒泡一张嘴,苲菜根里开黑会”,

“晓迎红日出,暮载锦鳞归”等。

由于李白小文化水平不高,他热切希望能得到专业人士和有关部门关心支持帮,期盼在2022年老人百年诞辰之际,将散落在各种报刊杂志中的诗作结集出版。

图片为李白小正整理父亲遗留的珍贵文献资料。

人民日报报道,主席赞赏的雄安新区白洋淀赵北口渔民

后记

无意间看到微信朋友圈保定林长庚老师发的老照片,端详了很久,才猜到是家乡的渔民诗人李永鸿。记得在七十年代中期上高中时,在庆祝粉碎“四人帮”大会上,曾亲耳聆听其朗诵诗歌。对李永鸿老人的美好记忆,促使我开始寻找查阅有关资料,在旧书市场上艰难寻找六、七十年代出版的李永鸿所著《白洋淀渔歌》等书,最终高价购得如愿以偿。此纪念文章形成参阅了人民日报、县政协文史资料及百度查阅有关介绍李永鸿的文章,原安新创作组成员范法柱、李永鸿后人李白小提供了原始图片和资料,县政协蔡文暖女士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点右上角关注头条号“新区白洋淀”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河北雄安新区,最真实的华北明珠白洋淀!第一时间了解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