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袁闊成先生的《三國演義》?

盧金潮


袁闊成的三國,目前能聽到的只有電臺版,但是這一版的《三國演義》在評論上,個人感覺是很差強人意的,大多都是一帶而過,一表而過,評書,評書,重頭在於評,而且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劇情上的開拓,要講得跟書上面不完全一樣,哪怕你圍繞書的基本劇情自己編幾個小劇情,以增強戲劇性和趣味性,哪怕最後圓得差強人意,那也是一種成功。

顯然,袁闊成的電臺版三國沒有這些,或者說很少有這些,說得嚴重一點,袁講的三國,劇情十之八九沒有離開書本,而且有減無增,評論又單薄。

所以很多人捧這一版的《三國演義》,原因無非是當年的娛樂生活匱乏,能在匣子裡聽聽評書就已經是一種享受。再一個是很少有人在電臺講過三國,或者在現場聽過其他人的三國。所以,根本就沒的比較。

袁三國見功力的地方是學的各種人言和口技,而且吐字清晰,普通話標準,個人形象又比較正面,濃眉大眼,鼻直口正。所以,袁先生比起劉利福,李鑫荃,陳蔭榮來,都要火。

話說回來,電臺講評書,很多地方會受限,首先是時間,一個回目多少時間,總的只能有多少回目,這個一限制,演員就很難有發揮空間。再一個節目是面向公眾的,有些個內容就不能做過多的個人解讀,以免引來爭議。所以,我要說的是,電臺版的《三國演義》並不能體現出袁闊成先生的真實水平來,以此來肯定袁的藝術水準,未必科學全面,以此來否定袁的藝術成就,更是不客觀的。

另外,提到評書《三國演義》,有兩個人是不應該被遺忘的,一個是連闊如先生,一個是李鑫荃先生。

連先生,個人的文化程度較高,又會寫書,又會綜合各家之長,說書細理,把各種批本上內容擺出來,一一評點,是不是有點百家講壇的意思?所以,連闊如以“坐談三國”,享譽早年的書壇。

李鑫荃,用青年評書演員王玥波的話來講,鑫荃老人的三國是業內人士公認最好的,在點評上往往會有獨到的見解,而且還把道理給你講得很細緻。如白馬坡刺顏良,為什麼是“刺”,評書中的關羽明明使的是青龍大刀,怎麼用槍招來形容?講得是不是客觀事實或者真理,暫且不論,起碼是一家之言,這就很難能可貴了。

所以,現在大家單方面的捧袁闊成的電臺版《三國演義》,那是沒吃過好的,真的,尤其是這些位名家的現場錄音,要還能保留到現在的話,你去對比一下,也許就能得到更加客觀的認識,要強調的是,袁闊成本人的現場,也一定要比現在的刪改版錄音要強上幾倍!

以上,僅是一家之言,歡迎輕拍交流。


蔡員外1979


老一輩的評書大師,袁闊成《三國演義》和單田芳《白眉大俠》等都很有名。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小廣播裡每天都有半個小時的評書節目。


對說評書的,可以說很多人都不識其人,只聞其聲。比如王剛的名字,最早也是隨著廣播劇式的評書,《夜幕下的哈爾濱》出名的。另兩部印象深刻的《康熙王朝》和《白馬飛飛》要晚一些了。

每天中午聽評書的時間,正好趕上吃飯,一家子坐一起,桌上只有空心菜和鹹菜的日子,就指望著袁闊成的評書下飯,聽得是津津有味。他講到激戰時繪聲繪色,三英戰呂布大戰三百回合,夏侯惇拔矢啖睛尤其印象深刻。精彩處元元和哥姐們,往往都忘了吃飯……


評書相對於小說更口語化,也相似於小說與劇本的關係,更利於表演。加入了許多生活語言和動作細節描述,另外一點呢有不少象聲詞,如打鼓的"咚咚咚",馬蹄"的的的”,刀劍槍"咣咣咣”的,能讓聽眾身臨其境有代入感。比起朗讀者自然要生動形象有感情的多。

話說關雲長帶領五百校刀手,非止一曰來在長沙城外,找個依山傍水之地是:安營紮寨,埋鍋造飯,鋤草餵馬,立營門,栽大杆,扯纛旗,關雲長升帳辦公,撒出探馬,打探軍情,"報一一",″將事報上!"........
後面更為精彩,下次再說,這就是評書,三國演義中一定沒有。


但是娛樂表演性也削弱了文學性,發揮用的不好便,或添油加醋過度,如同注水加長的電視劇,冗長雍腫令人發睏。記得有本小說裡,寫了個四川小軍閥愛聽評書(川人叫懷書),部隊受令開拔,正好茶館聽到《半生緣》中孟麗君脫靴,捨不得走。誰知說書的講了三個鐘頭,靴子也沒脫下來,急得拿槍抵了說書人的頭,"快說,到底脫還是未脫?!”…

而今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評書戲曲相聲等傳統藝術,都遇到觀(聽)眾減少,市場萎縮的問題。除了懷舊再聽聽,如何多渠道多媒體地發揚光大,培育年青一代的愛好者,的確不是一人一日之功可成的問題。


袁闊成先生的評書《三國演義》發行,能讓更多人欣賞,對於評書的推廣,也有著長遠的意義的。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邊的小魚🐠兒,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我用兩個描述人物的段子展示一下心情,銀盔銀甲素羅袍,胯下白龍馬,手持五鉤神飛亮銀槍,此人正是常山趙雲趙子龍。忽見曹營中衝出一員猛將,胯下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顏良知是關羽,正待搭話,哪知赤兔馬快,關羽手起刀落,顏良人頭落地。由於小時候聽的,記不太清,請見諒。


風兒不醉1


袁老和單老一文一武,袁老儒雅,颱風帥,文化底蘊厚,在書裡出現的典故往往單獨剖析,引經據典,有說有評,漲學問,使得故事更加豐滿。單老接地氣,語言平民化,直給,受眾群體廣,不管是大學教授還是居家老太太都聽得懂,但刻畫人物模式化,不同的書,性格相近的人物描述都差不多,各有千秋,都是我們心目中喜愛的藝術家。


碧湘齋主


袁老的評書三國演義可稱得上是經典之作,第一次聽是當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小說連續播講節目,那時還沒看過三國演義原著,袁老的精彩演播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難忘


午後陽光4951


在曲藝而言,說評書的名家確實不少,如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連麗如等等。而您所提到的袁闊成老先生,個人覺得在諸多名家中屬於前者,尤其是其說的前漢演義和三國演義,對比單田芳來說那真是講的再好不過了。當然,每個老藝人都有幾部自己拿手的評書,而恰恰的就三國講,必須是袁闊成的最好。個見而已,若有其他見解,請大家給我留個話,謝謝😄


天宇飛雲1974


我個人感覺袁老的《三國演義》的造詣很高,但是也有一些大的遺憾,例如三顧茅廬中的隆中對就有大段的遺漏,而隆中對是三顧茅廬一直到關羽威震華夏的綱領性文件,不應該犯這種錯誤。


李中WOW


說的太好了!我就愛聽他的三國。從80年代初期開始聽,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到點守在收音機前。幾十年來,斷斷續續收聽了好幾遍。聽他說書,形象、生動,聲情並茂,人物和情景好像就在你眼前。


手機用戶54820396435


舌戰群儒那一段說的痛快,無人能敵。


用戶46294034284


袁老的評說乾淨利落,娓娓道來,確實不錯,但感覺聲音缺乏感染力,語氣過多,有時候聽著吃力,很費耳朵,我還是喜歡單老的評書,印記重,富有感染力,通俗易懂,就像面對面和你講一樣,身臨其境,時而讓人捧腹大笑,時而讓人唏噓不已,我覺得這才是評書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