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成都竹编工艺厂原有100多人,但是自从2003年工厂倒闭之后,仍然坚持做竹编手艺人的,只有谭代明一人。

三年学徒经历,三十余年从业经验,作为国家级非遗“瓷胎竹编”省级传人,谭代明的人生与竹编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十平米局限不了思维

谭代明大半辈子都在和竹编打交道。

她的工作室在成都市送仙桥古玩市场,是一家不足十平米的小店。竹帘倒垂在小店玻璃门四壁,阳光从缝隙中投映出斑驳光影。玻璃柜中摆放的瓷胎竹编精致动人,让人不禁联想到竹编制作时,经纬交叉的复杂工序。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熊猫瓷胎竹编

三十多年来,谭代明做了成百上千件瓷胎竹编。而最近,她正在挑战一项难度更高的竹编——细编。

一眼可以望到底的工作室内,一米多长的木桌上摆放了十多件小巧的瓷胎竹编半成品。竹茎薄如蝉翼,沿着白瓷边缘整齐排列开来,椅子上的电风扇垂着脑袋呼呼吹来,竹茎也随风轻轻上下漂浮。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瓷胎竹编未完成

客户要求“细编”, 使定制茶具带有工艺美感。谭代明为这十余件茶杯大小的白瓷衬底做竹编,前后耗时已一月有余。这批瓷器杯底纵深度大,对扣丝、压线、弧度贴合性要求较高。

谭代明自是谨慎细微,细密竹丝线头藏杯底于无形,在竹丝竹茎纵横交错中,她灵巧的双手编制出了经纬匀称的纹理。

竹编厂倒闭后苦苦坚持

谭代明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在她童年的记忆里几乎贯穿了妈妈刺绣时针线穿插的场景。受母亲影响,她也爱上了线条交错的美感。

1975年,18岁的谭代明凭借优秀的刺绣功底考进了成都工艺美术厂,之后被分配到玉器厂。上世纪80年代时,她被调到竹编厂,这也是她第一次接触到瓷胎竹编这门技艺。

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中叶,是四川成都地区独有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因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当时仅作为皇室贡品专用。

艺人张国正是瓷胎竹编的祖师爷,他把竹篾刮成了细的没有骨力的竹丝,以瓷器、漆器为底胎,依附其上。这就是瓷胎竹编的前身——有胎竹编。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马字瓷胎竹编

而制作瓷胎竹编,用料步骤都极其讲究。瓷胎竹编需要上好竹丝,谭代明一般选用邛崃平乐镇的慈竹。生长两年的慈竹,竹丝不老不嫩,其超过0.6米的竹节长度,正是天然制作竹编的好材料。

手艺人挑选竹子之后,需要刮青、泡水、抽丝。只挑选竹身刮青后的薄薄一层用作原材料,这也是为什么制作瓷胎竹编素有“100斤竹子,抽丝8两”的说法。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瓷胎竹编

当年进厂了解竹编的制作工艺后,谭代明跟着师傅叶桂真做了三年学徒。那时初学不过几月余,师傅就单独让她做一套茶壶竹编。

“既心惊胆战又胸有成竹”,她当时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但是当一根根竹丝在她手中幻化成精致灵动的竹编时,她得到了师傅毫不吝惜的夸奖。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瓷胎竹编

跨越新世纪后,竹编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着变化。2003年,大量的传统手工艺厂都面临倒闭,成都竹编厂也不例外。

谭代明无可避免地成了下岗潮中一员。属于竹编厂的一个时代,与她二十八年的青春年华,都在这一刻与她挥手告别。曾经吃公粮的手艺人们,经历跨入市场经济带来的阵痛后,不得不面临新的人生选择。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瓷胎竹编

可谭代明已经46岁了,常年与竹编为伴,她的生活早已与竹编合二为一无法割舍。虽然命运陡然发生改变,但她不想放弃竹编。

幸运的是,家庭的支持是她坚强的后盾。就在下岗的这一年,她拿着厂里给的两万元赔偿金自己开了一家小店。

回顾这几十年,她不禁感叹,100多人的竹编厂,走到最后也只剩她一人。

现在是21世纪

小店运行得很艰难。

谭代明在这几平米的土地上,孤独地摇旗呐喊,可无人问津。有那么一刻,她仿佛能清晰看见自己的一路坚持,会以狭小而无路可循的悲剧结尾。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瓷胎竹编

记忆中的一句话,就在这彷徨的时刻点醒了她。记不清是两千零几年的哪个下午,那时她在竹编厂的门市店遇见了一位挑选竹编的顾客。对方挑来挑去,眉头愈发紧锁,最后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话。

“70年代是这样的竹编,80年代也是这样的竹编,现在都21世纪了,还是这样的竹编!”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熊猫瓷胎竹编

回想起这句话,她才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循着老师傅教的手法,小心翼翼地编制每一件作品。殊不知习惯有时是很一种可怕的力量,在“习惯”这口井里面待久了,人就很难跳出来。

谭代明开始试着编新的花样,熊猫、花草、山川,越来越多的图案诞生在她的手中。老公有深厚的绘画基础,常常为她描底做设计。两人协作搭配,将源源不断的创意融进了竹编中。马车、丹顶鹤、乐舞伎,都是他们夫妻共同创作的作品。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谭代明深夜工作

她惯用一张方形木桌,深夜伴着浅绿色的老式台灯,指尖捏着镊子一层层穿插竹丝竹茎。她的手指摩擦过每一根竹丝,情感和温度固化在每一件作品上。

三色编、镂空、挑压藏破拼多种手法,幻化出虚实变化的节奏,她在不断地尝试与突破中,发现竹编新的魅力。

但谭代明不再处于和师傅们一样,一味关上门苦练手艺就能得到价值认同的时代了。这与蜀绣同时出道的瓷胎竹编,出路却依旧让人担忧。

她手中的竹丝无穷无尽,似化作一张竹网,人在织网,网也在织人。面对堪忧的销量与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谭代明在等待着一个改变的时机。

破茧于央视的纪录片

2013年春节前夕,这个时机终于来到。虽然这十年间,她已经成为国家级非遗“瓷胎竹编”省级传承人。

当时,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找到了谭代明。他们想拍摄瓷胎竹编传统手艺的制作,以影像方式让更多人知道这项传统技艺。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谭代明参加非遗匠心之旅

节目前后拍摄了一个月,制作完成播出的第二天,就有人找到她定做一套瓷胎竹编。

电视媒体的作用带给了瓷胎竹编前所未有的曝光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她的双手看到了竹编的魅力。她不但获得了相应的酬劳,自我价值也在一件件作品中得到了实现。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谭代明参加展览会

谭代明多次赴中国香港、瑞士、韩国参展博览会,将瓷胎竹编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她也给小学生们上课教竹编,带领的学生曾获得成都市小小传承人竹编组第一名。孩子们的求知欲无穷,竹编可以得到这样年轻群体的喜欢,谭代明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谭代明参加展览会

常年坐在桌前,分丝,调匀刀,控制竹丝细如发丝的宽度,她的眼睛总是血丝漫布。谭代明指着桌上这一套瓷胎竹编的半成品,介绍起制作过程。

匀刀调整后的精细竹丝用作纬线,根据瓷胎尺寸裁剪用作编织经线的竹篾。再将修剪后的竹篾按规律放在圆形木座上,纬线穿插竹篾将其固定,便可环绕圆形木座一圈圈编制。

竹编的制作过程大体如此,她抿了一口茶,笑道,“其实竹编不难。”但她也坦言,做竹编这一行很辛苦。她收了30多个徒弟,至今完全出师的仅有两人。多数人不愿意承受辛苦,那就只能半途而废。

谭代明也不知道竹编的未来怎么样,她想得很简单,“如果眼睛不出问题,那我就做到70岁。”

蓉漂人物问卷

谭代明

来成都 —— 成都本地人

主营方向 —— 瓷胎竹编定制、销售

Q:你为什么来成都?

A:我是土生土长成都本地人。

Q:来成都以后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A:在成都呆了这么多年,没发现有什么变化。

Q:你最喜欢的成都的一道菜是什么?

A:辣味的。

Q:你最喜欢去成都的哪个地方?

A:西门。

Q:你最钦佩的人是谁?

A:老公。

Q: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A:艺术天赋。

Q: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A:比较满足。

Q: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是什么?

A:目前还没想到。

Q:你的业余爱好是什么?

A:没时间想业余爱好。

Q: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A:踏实。

Q:如果重选一次,你会选择做什么?

A:不会再做竹编。

Q:如何用一句话形容成都?

A:好。

Q:如何用一句话形容自己?

A:坚持做平凡人。

文字/蓉漂 严青青 图片/谭代明 编辑/阿狗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天府造物|100斤竹子只抽丝8两,她说:我想慢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