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未婚女青年的生活狀態,性格養成

中國有句俗話"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是有什麼樣的父親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養育方式將極大地影響子女的情感和行為。大部分人從出生到長大,首先接觸到的場域就是家,這個家的幸福與否對下一代的婚姻家庭觀念產生重大影響。家庭影響著性格的先天養成,但一個人的性格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學校、工作單位等不同的場域中逐漸磨練、改變,最終成為現在的自己。

1、感情的缺失

本次訪談的對象,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初,她們的父母面對的是市場化的初現端倪,金錢觀的重新建立,需要比上一輩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掙錢養家,很多時候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另外,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大大減少了同輩間的互動,她們中的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陪伴,往往孤獨地長大。


大齡未婚女青年的生活狀態,性格養成


“因為爸媽是做生意的,我懂事很早,從很小的時候就幫忙家裡看店或者做家務活。學習也一直很好,在同學父母面前我爸爸媽媽都很有面子。我整個童年都在盡力做一件事,就是討好他們。小的時候爸媽不能給足夠的注意為或者關懷,我就覺得得到了愛不夠,就會努力做一個很好的人,但這個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愛。我太要強了,不願意示弱,也不願意改變自己。我從心底來說,想對親近的人好,但沒辦法用積板的方式表達。我如果對她們有要求或者意見的話,不會正面溝通,只會發脾令。”

“我是獨生女,家裡條件一般,出生農村爸爸是個木匠,在外面打工,媽媽在家幹活。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媽媽也沒有時間精力去管我。她認為女孩子要自強,一點也不嬌慣我,造成了我現在不願依賴別人的性裕,其實骨子裡,我還是渴望呵護的。”

“我小學三年級之前是留守兒童,後來媽媽回家照顧我,直到上大學。我爸爸是個包工頭,常年不在家。我的性格是像爸爸的,沉默型的,說老半天也不吭聲,也不愛和人打交道,比較內向。”

“我的性格外向,健談,獨立,很多時候一個人,有點多愁善感,是獨生子女。我爸媽不管我,都是自己做決定。”

2、自卑的也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郎才女貌"之說。近年來,"看臉"、"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的論調甚囂塵上,即便是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的女性也逃不開傳統文化的桎梏和流行文化的影響。雖然她們中的不少人有房有車,實現財務自由的同時極大地改善了父母的生活質量,但外貌的不完美和幼年貧窮的家境使得她們在擇偶時自覺"低人一等",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配不上別人,不敢追求愛情。


大齡未婚女青年的生活狀態,性格養成


“在感情上我是比較自卑的,我出生於農村,爸媽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對方可能會考慮到父母養老的問題,我在交友時就處於弱勢。雖然自己是高學歷,但也想找個高學歷的男生,這樣相比而言學歷就沒什麼優勢,也沒什麼用。學歷不代表情商,你看我現在的工作也一船:般。另外,我覺得自己長得一般,性格一點都不女孩子,也不會打扮,這是致命傷。總的來說,在戀愛時毫無優勢。”

“我的長相普通,家庭普通,雖然畢業於名牌大學,在找對象時也沒什麼用。”

“有點自卑,雖然是高校畢業的,但是工作很一般,怕自己配不上別人。”

“個人缺乏自信,覺得自己不好看,身材也不好。”

“我對自己沒自信,身邊各方面不如我的女生都能找到愛,這個可能真的是緣分,現在我很絕望。”

3、父母的影響

性格的養成是潛移默化的,在"家"的薰陶下,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父母的影子。在傳統的中國家庭,父親扮演著保衛者的角色,堅毅、勇敢、寬厚,母親扮演著守護者的角色,勤勞、溫柔、真誠。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首先並且長期接觸的男性就是父親,父親影響著女兒的審美和擇偶。中國男性大多沉默寡言,在與女兒的相處過程中不善於表達感情,殊不知這種消極被動的愛護會加重女孩的自卑情緒。女孩在與父親的接觸過程中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父女關係的失敗往往會帶來人際交往的障礙。


大齡未婚女青年的生活狀態,性格養成


“我不缺乏父愛,但和爸爸關係不好,不喜歡在男生面前示弱。我很照顧身邊的女生,但是遇到一個男生我就想和他較勁,陷入對抗的狀態。特別渴望愛情,在彼此不瞭解的情況下投入很多,容易受傷。我從小到大與異性的關係都很不成功。我也有戀父情節,以前喜歡年齡很大的男人。”

“我爸爸是軍人,轉業後做了公務員,他性格非常強勢,說一不二。媽媽在國企上班,已經退休了,她是家裡的老小,比較任性,也很敏感,會為一些沒必要的事情較真,比如我和我爸出去和誰玩,和誰打交道她都管的很嚴。我家一般是爸爸說了算,我媽有時候會有意見,但不能改變爸爸的決定,只會和我抱怨。他倆都很清高,對我個人的社交行為影響蠻大的。有時候我會嘗試和他們溝通,儘量做一些改變。我屬於慢熱的性格,和同齡人在一起的時候比較開朗,但有點抗拒和巧生人打交道。”

4、工作的影響

工作是現代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是滿足物質和精神雙重需求的重要手段。不同於家庭和學校,工作的場域中充滿了競爭與合作,個人要學會與不同的人或事打交道,在這一過程中磨練出不同的性格。有些工作讓人積極進取、充滿幹勁,有些工作卻讓人消極被動,暴躁無助。工作中的壞情緒需要發洩的通道,如果長期累積,就會帶來心理問題,甚至會影響日常的人際交往。

“年輕的時候比較衝動,工作後就變得理智,畏手畏腳,有顧忌。”

“我工作前後性格變化很大,大學之前很溫柔,性格偏完美。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券商做客服。客服就是同樣的問題要對著無數人回答,時間長了就覺得煩躁,就挺著急的。後來在工作上慢慢不願意多說一句話,整個人變得很沒有耐心,在生活上也變得急躁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