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未婚女青年的生活状态,性格养成

中国有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是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子女的情感和行为。大部分人从出生到长大,首先接触到的场域就是家,这个家的幸福与否对下一代的婚姻家庭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家庭影响着性格的先天养成,但一个人的性格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工作单位等不同的场域中逐渐磨练、改变,最终成为现在的自己。

1、感情的缺失

本次访谈的对象,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初,她们的父母面对的是市场化的初现端倪,金钱观的重新建立,需要比上一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挣钱养家,很多时候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另外,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大大减少了同辈间的互动,她们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陪伴,往往孤独地长大。


大龄未婚女青年的生活状态,性格养成


“因为爸妈是做生意的,我懂事很早,从很小的时候就帮忙家里看店或者做家务活。学习也一直很好,在同学父母面前我爸爸妈妈都很有面子。我整个童年都在尽力做一件事,就是讨好他们。小的时候爸妈不能给足够的注意为或者关怀,我就觉得得到了爱不够,就会努力做一个很好的人,但这个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爱。我太要强了,不愿意示弱,也不愿意改变自己。我从心底来说,想对亲近的人好,但没办法用积板的方式表达。我如果对她们有要求或者意见的话,不会正面沟通,只会发脾令。”

“我是独生女,家里条件一般,出生农村爸爸是个木匠,在外面打工,妈妈在家干活。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妈妈也没有时间精力去管我。她认为女孩子要自强,一点也不娇惯我,造成了我现在不愿依赖别人的性裕,其实骨子里,我还是渴望呵护的。”

“我小学三年级之前是留守儿童,后来妈妈回家照顾我,直到上大学。我爸爸是个包工头,常年不在家。我的性格是像爸爸的,沉默型的,说老半天也不吭声,也不爱和人打交道,比较内向。”

“我的性格外向,健谈,独立,很多时候一个人,有点多愁善感,是独生子女。我爸妈不管我,都是自己做决定。”

2、自卑的也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郎才女貌"之说。近年来,"看脸"、"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的论调甚嚣尘上,即便是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女性也逃不开传统文化的桎梏和流行文化的影响。虽然她们中的不少人有房有车,实现财务自由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父母的生活质量,但外貌的不完美和幼年贫穷的家境使得她们在择偶时自觉"低人一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配不上别人,不敢追求爱情。


大龄未婚女青年的生活状态,性格养成


“在感情上我是比较自卑的,我出生于农村,爸妈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对方可能会考虑到父母养老的问题,我在交友时就处于弱势。虽然自己是高学历,但也想找个高学历的男生,这样相比而言学历就没什么优势,也没什么用。学历不代表情商,你看我现在的工作也一船:般。另外,我觉得自己长得一般,性格一点都不女孩子,也不会打扮,这是致命伤。总的来说,在恋爱时毫无优势。”

“我的长相普通,家庭普通,虽然毕业于名牌大学,在找对象时也没什么用。”

“有点自卑,虽然是高校毕业的,但是工作很一般,怕自己配不上别人。”

“个人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不好看,身材也不好。”

“我对自己没自信,身边各方面不如我的女生都能找到爱,这个可能真的是缘分,现在我很绝望。”

3、父母的影响

性格的养成是潜移默化的,在"家"的熏陶下,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父母的影子。在传统的中国家庭,父亲扮演着保卫者的角色,坚毅、勇敢、宽厚,母亲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勤劳、温柔、真诚。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首先并且长期接触的男性就是父亲,父亲影响着女儿的审美和择偶。中国男性大多沉默寡言,在与女儿的相处过程中不善于表达感情,殊不知这种消极被动的爱护会加重女孩的自卑情绪。女孩在与父亲的接触过程中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父女关系的失败往往会带来人际交往的障碍。


大龄未婚女青年的生活状态,性格养成


“我不缺乏父爱,但和爸爸关系不好,不喜欢在男生面前示弱。我很照顾身边的女生,但是遇到一个男生我就想和他较劲,陷入对抗的状态。特别渴望爱情,在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投入很多,容易受伤。我从小到大与异性的关系都很不成功。我也有恋父情节,以前喜欢年龄很大的男人。”

“我爸爸是军人,转业后做了公务员,他性格非常强势,说一不二。妈妈在国企上班,已经退休了,她是家里的老小,比较任性,也很敏感,会为一些没必要的事情较真,比如我和我爸出去和谁玩,和谁打交道她都管的很严。我家一般是爸爸说了算,我妈有时候会有意见,但不能改变爸爸的决定,只会和我抱怨。他俩都很清高,对我个人的社交行为影响蛮大的。有时候我会尝试和他们沟通,尽量做一些改变。我属于慢热的性格,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候比较开朗,但有点抗拒和巧生人打交道。”

4、工作的影响

工作是现代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满足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重要手段。不同于家庭和学校,工作的场域中充满了竞争与合作,个人要学会与不同的人或事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磨练出不同的性格。有些工作让人积极进取、充满干劲,有些工作却让人消极被动,暴躁无助。工作中的坏情绪需要发泄的通道,如果长期累积,就会带来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日常的人际交往。

“年轻的时候比较冲动,工作后就变得理智,畏手畏脚,有顾忌。”

“我工作前后性格变化很大,大学之前很温柔,性格偏完美。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券商做客服。客服就是同样的问题要对着无数人回答,时间长了就觉得烦躁,就挺着急的。后来在工作上慢慢不愿意多说一句话,整个人变得很没有耐心,在生活上也变得急躁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