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頤後人的家鄉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白蓮飄香地

周氏後人鄉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後畲村位於南平市建陽區崇雒鄉東北中部,與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的成長地和安葬地崇雒村比鄰,由周敦頤第十六代孫肇基遷徙至此而繁榮。

周敦頤(1017年―1073年),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學代表人。該村歷史悠久,以蓮聞名於世,現存理學傳家的周家祠堂,文化底蘊深厚,於2016年6月入選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蓮花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蓮子

8月的後畲村,成片蓮花塘,讓人眼前一亮,一朵朵粉白相間的蓮花在天地間傲然綻放,猶如周敦頤先生在《愛蓮說》裡描繪的場景,“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據村裡人介紹,從村莊建成以來,一直都有種蓮花,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蓮花一直是村民的最愛。隨意走進村裡的一戶人家,就見一位村民正在用傳統的爐子烘烤蓮子,守在爐子旁,時不時給蓮子翻面,而他十歲的孫子正站在旁邊認真觀看學習。這位叫陳英明的村民笑著介紹說:“種蓮花是我們村的老傳統了,蓮花好看,蓮子好吃,渾身上下都是寶啊。”

每到夏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就在後畲村裡緩緩盛開,這似乎就像周氏後人紀念週敦頤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繼承和傳播他的廉政思想。在千古名篇《愛蓮說》中,周敦頤以蓮的品格自勵,要像蓮花一樣守“潔”處世,具有“不染不妖”的自尊意識,“不蔓不枝”的自立精神,“不可褻玩”的自愛品格。“廉”的思想和精神就像蓮花一樣一直留存於這個古老的村落。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傳世之“理學淵源”

沿著村巷往村中心走,一座刻有“理學淵源”、保存完好的石牌坊矗立著,斑駁的印記訴說著久經風雨的歷史。據瞭解,這座牌坊高8米、寬5米左右,在其最高處兩邊刻有手拿著笏的文官,在文官旁邊分別刻有仙鶴與鹿,而“理學淵源”四個大字上下方刻有龍鳳圖案,牌坊左右兩側還分別刻有精美的人物和寓意吉祥的動物圖案的石雕,整座石牌坊莊嚴、古樸,呈現出一股浩然正氣。

這座石牌坊是遠近聞名的周家祠入口,該家祠自古以來為學堂所用。這裡承載了周家人的寄託和希望,在此教書育人,讓後代讀書明“理”,學先祖之風,傳先祖之志。進入周家祠學堂裡的歷屆學子,拿著古人經典著作,埋首苦讀,潛移默化中學習博大精深的“理學”奧義,接受“理學之家”的文化薰陶。

據考證,在清朝從太學生到進士就有一百多人在此求學,而且該村在民國時期,教授、博士、將軍、省廳官員就有十幾人之多,這裡可謂是人才輩出之地。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後畲村景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遺存之古風民俗

石頭砌成的小路,一座座保存完好、具有古風古韻的古民居,無不引人入勝。後畲村內的主要建築均為明清時期所建,基本為三進廳結構、瓦屋面,外牆為土磚結構,內為木質結構,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築風貌。整個村莊現有明清古宅數十幢,戶與戶相通,至今古宅整體框架保持完整。

一家古民居中,帶有別具特色的高牆深院、精緻繁複的房梁廳門,天井裡有一個有趣的水缸。其實在古代,很多房子都會在天井內放一個水缸,用於儲水防火,還可以養魚,還起到觀瞻、裝飾宅院作用。這個水缸的獨特之處在於,水缸外面雕刻著栩栩如生的蓮花,從這裡也可窺見周氏愛蓮之情,這個水缸也因此得名於“蓮花缸”。

除了這些古民居,村裡許多傳統的民俗也很好地流傳下來。

該村現仍保留逢農曆每月初五、初十的圩場。古時的圩場設在後畲村外的一座花橋上。據傳,在明清時期,後畲村商貿繁榮,每逢趕圩日,商賈雲集,附近浦城、武夷山、松溪等地的村民蜂擁而至,在此買賣貨物。現今站在花橋上,村民辛苦挑擔、大聲吆喝的場景又慢慢地浮在眼前……

在這座“白蓮飄香地,周氏後人鄉”的古村裡,可以欣賞高潔的蓮花,觀看古色古香的民居,體驗傳統的趕圩習俗……(鄧雪)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建阳这座小山村竟是周敦颐后人的家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